《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真武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少阴病篇。
2.方剂简介
(1)意义:
真武汤是《伤寒论》治疗阳虚水泛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多有发展。其衍化方有:
姜细味真武汤,即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香砂真武汤,即本方加木香、砂仁。
五苓真武汤,即本方加桂枝、猪苓、泽泻。
理中真武汤,即本方加党参、炙甘草。
四逆真武汤,即本方加炙甘草。
桔干真武汤,即本方加桔梗、射干。
还有肉桂真武汤、黄芪真武汤、当归真武汤、杜仲真武汤、山萸真武汤、核桃真武汤、远志真武汤、吴茱萸真武汤、茴香真武汤、羊藿真武汤、羌活真武汤、木通真武汤、淡竹真武汤、藿香真武汤、荆芥真武汤、蔓荆子真武汤等。
(2)组成:
由茯苓、白术、生姜、附子、白芍,五味药组成。
(3)功用:
温阳利水。
(4)主治:
《伤寒论》计有82条、316条论述真武汤适应证。第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82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为主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真武汤主之”为太阳病误治、性症、以方测证。
“心下悸”,由于阳虚制水无权,水气凌心而为之;“头眩”,由于水气上干清窍之清阳,故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由于阳虚不温养肢体,复加水寒浸渍肢体,导致身体肌肉跳动,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倒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在表本当发汗,若误发虚人之汗,多半内伤少阴阳气,这是主症的发病起因;“其人仍发热”,由于阳气外越所致;“真武汤主之”,以方测证,可知过汗伤阳,阳虚水泛证。
所以综上误治、性症、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为阳虚水泛证。
病证一明,治则由生,温阳利水,选用真武汤。
4.临证笔录
阳虚水肿证
例一:
耿某,女,60岁。
病史:
四肢浮肿三个月,近两个月加重,扪之有凹陷,劳累后加重,肢体怕冷,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经朋友介绍,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面色萎黄灰黯,舌苔薄白,舌质淡水湿,脉象沉而弱,趺阳脉可扪及。两足踝扪之有凹陷。两下肢水肿为主症,性症、体征皆可确定水肿为脾肾阳虚水泛证。选方:真武汤加味。温阳利水。拟方: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0g、附子10g(先煎40分钟)、白芍10g、党参15g、桂枝12g。并嘱其睡眠下肢垫高4~7cm。服药七剂,水肿消去大半,再服半月,水肿消尽。为防复发,少吃咸盐。
心语:
属于脾肾阳虚,下肢水肿。多为老年人,特别怕冷,劳累加重,扪之有凹陷,即可下诊断。治以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大多有效。睡眠下肢垫高4~7cm,亦很重要。
例二:
丁某,女,50岁。
病史:
患者水肿10年,患更年期综合征后发生周身不适,头晕心慌,腰酸疼,周身怕冷,手足怕凉。服西药,月经来过两次,黯黑血块多,小腹时而刺痛,大便溏薄。
中医检查:
舌苔薄,舌质紫黯,脉沉而弱,两足踝扪之有凹陷,手足发凉,诊断脾肾阳虚兼瘀血。治以温阳利水兼活血化瘀。选方:真武汤加味。拟方:附子10g(先煎40分钟)、桂枝12g、生姜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2g、川芎30g、三七块6g。七剂,药后水肿消退特快,头晕、心慌、怕冷皆愈。嘱其睡眠足部垫高4~7cm,以防复发。
心语:
真武汤用附子温补肾阳,加桂枝辛甘通阳,治疗周身怕冷,手足发凉;川芎、三七活血化瘀,治疗腰腹疼痛。二者配合,相得益彰。
例三:
云某,男,30岁。
病史:
两下肢浮肿月余,扪之有凹陷,足部发凉,腹部胀满,纳谷日少,大便溏薄,日二三次,机体消瘦,近两周来体重轻四斤,神疲乏力,难以运动。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而无力,证属阳虚水肿,选方:真武汤七剂而愈。拟方: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0g、熟附子(先入)6g、白芍10g。
心语:
真武汤主治肾阳虚水泛证,肾阳虚、水泛两者同备,病位在肾。而苓桂术甘汤病位在脾。肾阳虚一定包含脾阳虚,而脾阳虚较轻不一定证见肾阳虚症状。
例四:
王某,女,30岁。
病史:
患者下肢水肿十年,时轻时重,扪之有凹陷,腰膝酸软,怕累怕冷,头晕目眩,纳谷甚少,喜温,稍微着凉即腹泻。尿检:蛋白(+++)、管型(++)。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病情反复发作,故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弱,证乃脾肾两虚,阳虚水泛。选方:真武汤加减。拟方:茯苓15g、白术20g、党参15g、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生姜10g、桂枝12g、炙黄芪30g、当归15g。水煎服,服用七剂,水肿消减一半,纳谷香馨,身轻有力。尿检蛋白(+)、管型(+),再予七剂,水肿殆尽,饭增有力。复尿检(-)、管型(-)。嘱患者每日散步,勿要劳累,改正吃咸重的习惯。
心语:
水肿病人,吃菜要淡,改正吃咸的习惯。其道理好像体内多一份盐,就多一份水肿,所以水肿病人,吃菜要淡。
急性水肿证
赵某,男,20岁。
病史:
患者面目开始浮肿,迅速波及全身半月,赴医院检查,尿蛋白(++++)、管型(+++),收住医院,治疗好转出院。回家因娶妻,劳累过度,病情复发。两下肢水肿为重,扪之有凹陷,而且心悸心慌,怕累怕冷,医院诊断“慢性肾衰”,内科邀我会诊。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水湿,切脉沉微。证乃肾阳衰微,寒水停饮;选方:真武汤加味。拟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白术15g、生姜皮12g、大腹皮12g、桑白皮15g、云苓皮15g、泽泻12g、炙黄芪40g、当归15g、桂枝12g。予七剂,服完水肿消退。尿检蛋白(++)、管型(++)、红细胞少许。舌淡转淡红,脉沉微数,寒水有化热之势,上方加黄柏10g,予七剂。服完水肿基本已退。尿检蛋白(+-)管型(-),红细胞(-)。
心语:
①嘱其房事不可过多,需讲卫生。②锻炼身体: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避寒感冒,平时可服金匮肾气丸。
“肺心病”水肿证
赵某,女,70岁。
病史:
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30年,肺气肿10年,肺心病1年。近日全身水肿,越来越重,咳痰清稀或泡沫状,气喘、心慌,不得平卧,时时低热,纳少,稍微受寒,大便即溏薄。
中医检查:
全身水肿,下肢为重,扪之凹陷,足凉。舌苔薄,舌质淡白水湿,切脉沉微而数,心率105次/分,口唇发紫,胸如鸡胸。西医诊断:肺心病;中医诊断:心肾阳虚,水泛侵肺。选方:真武汤加味。拟方:熟附子10g(先入)、白术15g、生姜10g、云苓15g、白芍10g、党参15g、清半夏9g、桂枝10g,随证加减,治疗2个月,水肿、咳喘等消退。
心语:
嘱其家属每日捶背,由背向肺门,反复捶打10分钟,每日2次;既可促进排痰,又可改善心肺功能。此法麻烦,现在很少用,但我还是劝其家属坚持使用。
慢性咳喘证
邱某,男,70岁。
病史:
患者咳嗽气喘十年,每到换季时令,遇寒则发,咳嗽气喘,痰吐清稀,早晨傍晚为重。咳痰量多,则咳喘而缓解,伴有心悸、气短,胃胀恶心,神疲乏力,形寒肢冷。今年发病较早,病情也重,故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腻白,舌质淡,舌体肥胖。医院肺部拍片提示肺纹理粗乱,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若脾虚生痰,储于肺部,宣肃失职,则咳喘。复因肾主纳气,久病及肾,若肾不纳气,所以则喘息。归纳病证:阳虚水泛引发咳喘。选方:真武汤加味。拟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干姜6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党参15g、五味子12g。三剂服完,咳痰气喘皆轻,患者自抓七剂,药后诸症已愈。
心语: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古人总结得很对,对慢性支气管炎和早期肺气肿病,通过健脾益肺化痰治疗,确有良效。
高温晕厥证
王某,男,20岁。
病史:
身体素虚,经常出汗。工作刚刚上岗,不适应炼钢生活,出汗特多,汗如流水,晕倒在炉旁,送医院抢救,很快康复。但是血压一直较低(80/50mmHg),神志若清若昏,时而烦躁,肌肉时时跳动,尿量甚少,脊背发凉,如进冷风。
中医检查:
证乃阳虚晕厥。因为汗出过多,水分带走热量亦多,因而导致阳虚,阳气不得温养肢体,站立不稳而倒地。此与《伤寒论》82条对照极为相似。论治:温阳利水,选方:真武汤加味。拟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0g、白芍12g、黄芪40g、当归15g。三剂服完。血压升至86/55mmHg,小便仍少,又服七剂,血压90/60mmHg,基本正常,小便如常。
心语:
高温作业,汗流浃背,应防护晕厥。汗出过多,水散热量,不仅伤阳而且伤津。伤阳易厥,伤津易渴,所以应用真武汤加味,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