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临证心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蛇串疮(带状疱疹)

蛇串疮是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排列,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多发生于腰肋部,皮损色红,带状分布,故中医文献中又称“缠腰火丹”、“蛇丹”等。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多发于成年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带状疱疹。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诱发蛇串疮的因素主要有感冒、过度劳累、情志失调、外伤等。
1.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集;或形劳伤脾,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蕴毒;或内有肝火湿热兼感毒邪,致使湿热火毒循经外发肌肤而发病。
2.邪阻经络,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疼痛。年老体弱者气虚血行不畅,患处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持久不能缓解。
总之,蛇串疮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则为正虚血瘀兼夹湿邪。
(二)西医病因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与水痘是由同一种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初次感染此病毒,人体会发生水痘或表现为隐性感染,此后病毒潜伏于人体的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中,当有诱因存在时,潜伏的病毒激活,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神经移动到皮肤,出现皮损。
二、临床要点
1.发病年龄
好发于冬春季节,成年人较多。
2.好发部位
好发于腰肋、胸背、头面,其次为臀部、四肢。发于身体单侧神经支配的区域。
3.前驱症状
皮疹出现前一周内,常出现局部疼痛或灼热感,可伴有低热、乏力、头痛、咽痛等症状。
4.皮损特征
皮损初起为红斑,上有簇集成群的红色丘疹,很快变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初起疱液透明,数天后疱液混浊,严重者出现血疱、糜烂。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5.伴随症状
患处有疼痛感,疼痛可伴随整个病程,部分患者在皮损痊愈后仍有后遗神经痛。
6.病程
一般为2周至1个月。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身体单侧,簇集状的红斑水疱沿周围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查外周血常规经常见有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的升高。
鉴别诊断:
1.热疮(单纯疱疹) 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损为单发或一群小水疱,多无疼痛感,一周左右痊愈,容易复发。发病部位、自觉症状、易复发是鉴别要点。
2.漆疮(接触性皮炎) 皮损出现在接触异物的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皮损为潮红、水肿的斑片,上可有水疱,瘙痒或灼热疼痛。发病部位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为鉴别要点。
四、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型
症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黄芩15g,车前草20g,栀子15g,泽泻10g,生地30g,大青叶15g,连翘15g,元胡15g,川楝子10g。脓疱者加茵陈、蒲公英、野菊花,血疱者加水牛角、丹皮,疼痛剧烈者加三七粉、乳香。
2.脾虚湿蕴型
症候:皮损颜色淡红,水疱松弛,疼痛不适,伴有纳少、腹胀、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胖或淡红,苔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茯苓15g,生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大青叶15g,生薏米30g,泽泻10g,元胡10g,车前子15g,生甘草10g。发于下肢者,加木瓜、牛膝、黄柏;大便不成形者,加砂仁、木香。
3.气滞血瘀型
症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可放射到附近部位,重者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数月甚至数年,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龙10g,木香6g,陈皮10g。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太子参;眠差者加远志、酸枣仁、煅牡蛎。
五、常用中成药
1.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清泻肝火,解毒止痛,适用于蛇串疮肝经郁热型。
2.龙血竭片
活血化瘀,适用于蛇串疮气滞血瘀型。
3.红花逍遥胶囊
理气活血,适用于蛇串疮气滞血瘀型。
4.重楼解毒酊
清热解毒除湿,适用于蛇串疮未破溃者,可外敷于患处。
5.伤科灵喷雾剂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蛇串疮各期,外用于患处。
六、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火针治疗 蛇串疮疱壁紧张时,可将局部消毒后,将火针在火上烧红,快速浅刺放出疱液。
2.耳尖放血 取皮损患侧相对应的耳尖,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鲜血5~6滴。
3.针刺疗法 发于上肢及胸部者取合谷、曲池;发于下肢者取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疼痛日久者加支沟。
4.刺络拔罐治疗 在局部红疹及水疱处点刺后,拔罐10分钟。
5.水疱未破时,可将如意金黄散或二黄散兑入炉甘石洗剂中混匀,调涂于皮损处。
6.水疱破溃后,可用紫草炸油外调于患处,或将鸡蛋黄炸油外调。
七、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化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3.皮损处尽量减少避免擦洗,以免造成感染。
八、临证心得
1.在疱疹未出现前,患者仅有局部疼痛,或顿挫型带状疱疹本身仅有身体一侧的局部疼痛而不出现皮损,这时很容易误诊为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等其他疾病。需要仔细鉴别,通过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等必要的检查除外其他疾病。
2.对于自身免疫缺陷或发于头面部的患者,蛇串疮的症状一般较重,红斑、水疱的范围较广,迅速发展为脓疱,疼痛较为剧烈,此时在及时应用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还可酌情应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天30mg),可收到较好疗效。
3.《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腰缠火丹,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其间小疱,用线针穿破,外用柏叶散敷之。”古书指出了蛇串疮的典型症状和治疗方药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柴胡清肝汤,指出水疱宜挑破排出疱液以减轻胀痛不适感,指出外敷的典型方柏叶散。同时要注意到,这里所介绍的是缠腰火丹,所以发于其他部位的蛇串疮还要注意加引经药。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目干目涩者加珍珠母、钩藤、草决明,发于下肢者加木瓜、牛膝、苍术、黄柏。
4.重视以通为补 带状疱疹初期,邪气实而正气未虚,此期应以攻为治,以通为补,尤其是对于大便较干而疼痛剧烈的患者,可投以大柴胡汤,重用大黄,推陈致新,以通为补。
5.重视虫类药的使用 蛇串疮最多见于老年人,病程多较长,疼痛经久不愈。老年人本身气血亏虚,久病正气虚弱,正不胜邪,故毒邪不能外达,留于经络之间迁延难愈,故应重视通络药物的使用,如蜈蚣、地龙,以通络化瘀,搜风剔邪。同时,虫类药多耗伤阴液,所以可再加单味麦冬以顾护阴液。
6.重视黄芪、党参等益气药物的应用 蛇串疮初期运用黄芪、党参,配伍清热解毒药物,可振奋人体阳气,托毒外出,缩短病程;蛇串疮中后期运用黄芪、党参,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可推动气血运行,减轻患者的疼痛。
九、验案举隅
患者姓名:何某某。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39年9月。
职业:退休。
初诊日期:2015年1月6日。
主诉:左侧胁肋部疼痛2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前因左侧胁肋部发现红斑、水疱伴疼痛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静点,甲钴胺肌注,阿昔洛韦乳膏外用2周后,水疱逐渐干涸结痂,但疼痛一直持续,影响正常生活。
现症:患者左侧胁肋部针扎样疼痛,食欲较差,进食量少,精神萎靡不振,大便偏干,2日1次,舌黯,苔腻,脉沉细。左侧胁肋部遗留炎症后淡褐色色素沉着,轻微脱屑。
诊断:蛇串疮(带状疱疹)。
中医证型:气阴两虚,瘀阻脉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1小时温服。
嘱避风寒,注意休息。
复诊:二诊(1月13日)
患者诉疼痛减轻一半,精神好转,食欲好转。
上方加蜈蚣1条、青皮12g。
三诊(2015年1月27日)
患者诉无明显诱因患处疼痛加重,服中药后胃疼,大便干稀不调,乏力。辨证为气虚气滞血瘀,处方如下:
四诊(2月10日)
患者诉疼痛大为减轻。
上方加白芍15g。
分析:患者蛇串疮发于胁肋部,损伤周围神经脉络,故疼痛,患者老年女性,素体体弱,气阴不足,不能濡养,故疼痛经久不愈。患者精神萎靡不振,大便偏干,均为气阴不足之象,故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立法。首诊方中生黄芪振奋阳气,太子参益气养阴,玄参滋阴,黄芩清解余热,白芍缓急止痛,丹参、红花、没药、三七、熟大黄活血化瘀,全虫、桔梗通络,百合安神,炒麦芽顾护脾胃,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收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作用。二诊时患者疼痛减轻一半,加青皮12g理气止痛,蜈蚣1条加强活血通络的作用。三诊时患者疼痛有所反复,辨证为气阴不足的同时伴有气滞,立法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中生黄芪振奋阳气,太子参益气养阴,柴胡配郁金、陈皮疏肝理气止痛,丹参、红花、没药、三七、川芎活血通络,桔梗配丝瓜络通络,白术、砂仁、干姜顾护脾胃。四诊时患者疼痛大为减轻,加白芍养血柔肝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