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莘农
一、名家简介
程莘农,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著名中医针灸学家,国家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国针灸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首届“首都国医名师”,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中央文史馆馆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中国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个医药学会和学术委员会职务,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曾担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主持过多项有关针灸经络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中提出许多学术思想、观点,其所编著的《中国针灸学》是风靡海内外的国际针灸教材,为针灸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治学之路
程莘农,原名希伊,出生于江苏淮阴(今淮安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起开始接受中医文化教育,10岁随父学习中医书籍,15岁时拜著名老中医、温热病专家陆慕韩为师,随其临证学习内科和妇科3年余,19岁时在淮安市独立挂牌应诊。1947年11月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为学有所树,程莘农工作之余继续进修业务,1953年5月从清江(今淮安)市中西医进修班结业。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本科进修班。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开始由“用药”到“用针”的转变,之后便转攻针灸。1957年,响应中央号召,支持北京中医学院建设,国家从全国选调了程莘农、董建华、王绵之等40余人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程莘农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组长、副主任、主任医师,负责针灸教研、临床工作。期间他与裘沛然、邵经明中医针灸大家参与了针灸第2版教材的审定工作,大胆创新,引入针灸方解,改变了长期以来针术秘而不宣、习者无所适从的境况,成为公认的最好的教材。为了推进教学,他还积极审定编写针灸挂图等教学用品,对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这是程莘农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程莘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很大的冲击,但他并没有放弃一个医生的职责与良心,没有停止过医籍研读。“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中医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二为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重新一分为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76年程莘农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从事针灸经络的研究工作,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并成为最早参与组建卫生部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教师之一,主编《中国针灸学》并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文本,不仅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指定教材,也成为世界各国学习针灸的首选教材和考试用书。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近20年里,程莘农身兼临床、教学、科研与管理数职,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90年,程莘农获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针灸界唯一的院士。1998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08年被授予“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2009年获首批“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程莘农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美国、挪威、前南斯拉夫等国家针灸学会和针灸学校名誉主席、名誉校长等职。2015年5月9日逝世,享年94岁。
三、学术思想与经验
1.依经据典,释古解难,发微经络腧穴理论
程莘农在针灸理论、临床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贡献,同他一生的治学严谨和勤奋是分不开的。认真务实精神是程莘农治学的体现,他指出:“无论做人、做学问,都必须认真务实。”本着这种精神,他对经络的研究认真对待,客观务实。20世纪60年代后,程莘农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研究上,他主持完成的“经络体表循行81例研究”是我国早期经络研究的重要文献。70年代起,程莘农开始循经感传的研究,证明了循经感传的体表循行路线与古典医籍记载基本一致,为“经络”的存在首次提供了结果明确的客观证明。“八五”期间,程莘农被聘为“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人群普查、各种生物学指标研究以及现代物理学(如声、光、电、热、磁、核等)研究等方面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
程老主张现代经络实质研究要客观务实,应用历史和科学的眼光看待经络学说,区别对待“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客观认识经络与现代解剖生理结构的相关性,同时还应与临床结合,重视腧穴、病症在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地位。
此外,程老对《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研究颇深,认为先有《灵枢》,后有《素问》,并从先秦诸子书中追溯了《内经》理论的渊源,概括《内经》十二经病候证治规律,总结考证“五输穴”和“八会穴”的特点,撰写出“难经语译”“难经概述”“骨会、髓会穴名考”等文章,阐述了六阴经有原论、八脉交会穴与心、脑、督脉辩证关系论。他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获多项奖,其中“十四经穴点穴法”获卫生部科技乙等奖,“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经络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创立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
程老特别强调,要精通针灸,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在中医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在临床上则强调针灸与汤药并重,提出“针药一理、穴药同效”,类比气海、关元效如黄芪、党参,百会功似升麻;系统地将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应用到针灸学科,创立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缘理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理:依病候部位,考经脉循行,归经辨证;法:依病证立法,善用补泻温清升降六法;方:依治法定方,君臣佐使,大小缓急奇偶;穴:依处方选穴,主穴配穴,随症加减;术:依穴定术,三才针法,因人而异。如此不仅创立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对针灸学科的指导和应用。
3.改良三才针法,强调得气至上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程老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方法——三才针法。包括三才选穴、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三才一体,得气为先。程老指出针刺时要辨证确定三才针刺深浅,灵活掌握针刺方向,通过提插、捻转和震颤3种得气手法的配合,实现补泻,气至病所,对针灸提插捻转补泻的强度进行了量化,对针刺深浅、方向、提插、捻转和震颤等操作要点进行客观表述,形成了“程氏三才针法”。
重视临床疗效,得气为上、以用为本是程老的治病之道。他指出,针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得气。进针的最终目的是寻求针下得气,在运用手法的同时,更要注意针下得气,气至才能生效。得气之时病人有针感,医生手下也应该有得气感。针感以直接刺激的感觉为主,所以有时有针感不一定是得气,此时可停针待气,若为了单纯追求针感而反复提插,结果虽然有某种“针感”,但却可能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往往不佳。另外,医生若不细心体察针下情况,而以追问病人的感觉为主,这样,就会心中无底,疗效很难保证。
4.完善病候部位和经脉循行相结合的归经辨证取穴原则
程老对内科、妇科等病症的诊治独具特色,创新了中医针灸对许多疑难病症的诊治思路,总结了据症取穴、压痛选穴、病症结合选穴、原络配穴和俞募配穴和奇经八脉证治经验,并创立了在临床上所特有的“一窍开百窍法”“通调四关法”“八穴镇痛法”及“程氏三才针法”等,这些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其中据症取穴,即审症选穴,强调症穴相宜,如“一窍开,百窍开,窍闭不开取百会”;压痛选穴法,即取压痛点作为针灸治疗点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与非穴位压痛选穴两种;病证结合选穴即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相参配穴;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俞募配穴强调俞穴在背部,募穴在胸腹部,主张前后配合。程老主张在临床实践中要做到,一要认证主穴不移,配穴灵活加减;二要按照体位变化,重视骨度取穴;三要学习他人用穴,注重实际效果。
5.领衔编著《中国针灸学》,开拓针灸国际教育
为推动针灸走向国际,扩大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自1975年开始他便全心倾注于国际针灸教学工作,是针灸国际培训的倡议者、开拓者和践行者。在国际针灸教学中,教材问题需首先解决。程莘农十分重视针灸教育的建设,带头编写针灸教材。他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中国针灸学》《针灸精义》《中国针灸学概要》《针灸学讲义》《针灸疗法》等国内外各种版本的初、中、高级针灸教科书。《中国针灸学》一经问世便风靡海内外,成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针灸水平考试或针灸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由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被译为英、法、西等多种语言的教材,并一直是中国国内国际针灸教学的教材,是欧美各国的中医学子们认识和学习针灸的入门向导,这使得程莘农和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闻名遐迩。
“针灸传扬”是程老最大的心愿,几十年来,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和2万多名外国留学生,程老始终坚持自己花钱购买笔墨纸砚,为中心每一届结业的外国学员们赠送他亲手书写的一幅幅书法作品——“针灸传扬”,现在程老的字已经挂在100多个国家地区、近万名学员的诊室里,程老期冀“针灸传扬”这四个大字,能把医者的责任与精神传及后学,也鞭策他们继续将针灸事业发扬光大。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其桃李满园尽芬芳,学生遍及国内外各地。程老于1986年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颁发的优秀教师证书、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88年荣获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荣誉教师证书。
四、学术传承
程莘农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家学影响、跟随名师和院校教育,其学术传承体系主要有家族传承、院校传承、拜师传承、工作传承、培训教育、北京市非遗项目6个形式,除为国家培养20多名研究生外,还培养了国内外大量针灸实用人才,目前已在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学术探源
(1)家学影响:
程莘农家族,世代业儒,是书香门第的旺族。其高祖程师点,曾祖程大镛,均系一代名儒,叔祖程振六是当地名举人,并将程家所居水渡口寓所的巷子易名为“集贤巷”,父亲程序生为清朝末期最后一次科举的秀才,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门人弟子很多,当时淮阴大多士绅名流多出自其门下,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家庭的熏陶和孩童时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程莘农的成才密不可分。
程莘农是“麒麟贵子”,其父五十得子。按家规,程莘农6岁时即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由父亲亲自讲授“四书”、“五经”等书,并在父亲要求下开始悬臂端肘习练书法。1931年,中国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有感于世事混乱,其父一改让程莘农业儒出世之初衷,遵照“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中国古训,转而改教他读医书。其时,程莘农10岁,父亲自教读《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脉诀》《内经》《难经》《本草纲目》《本经疏证》等中医著作。相对于四书五经,年幼的程莘农反倒觉得医书更有趣味更容易学,因此读得兴味盎然。四书五经的儒学底子为其医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自古就有“医儒同源”之说,“儒”是医学的基础,为学医创造了便利条件;医是“儒”的延伸,所以又说“儒是基础医是楼”。
(2)拜师学医:
程莘农虽然经过几年古典医籍的诵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然而,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问。“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父亲程序生深知中医临证实践的重要性,几经辗转,1936年,年仅15岁的程莘农终能拜陆慕韩为师。陆慕韩的父亲为陆耀堂,曾师从周金杨。陆氏三代均为治疗温病的专家,声震一方。程莘农拜师陆慕韩,初习临证,把书本上的知识首次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病,在3年多的时间里,广泛接触温病、妇科以及内外各科杂病,基本上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并进一步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注重理、法、方、药和君臣佐使,尊师据典,这为以后提出针灸辨证理、法、方、穴、术的观念打下了基础。如他本人所言,“中医针灸,就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针灸辨证论治”。中医辨证思想对其针灸治病的学术影响正是来源于此。
1939年,日军进入淮阴市,陆氏因家破忧愤而病逝。陆老辞世后,只有19岁的程莘农便开始独立挂牌行医。由于程莘农热情服务和较好的疗效,患者们不仅仅称其为“小程先生”,还为水渡口程家门前惠赠一帧“程氏医室”的匾牌,保存至今。民国期间,考试院成立考选委员会,组织办理中医师执业执照,程莘农参加了考试,于1947年获得了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
(3)院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的教育,将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先后创办中医药进修学校及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力发展院校教育,使中医教育呈现出多样化、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等特点。在中医院校中,针灸逐渐从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了一个专业乃至针灸学院,由之前民间教育为主转变为国家办学为主的教育模式。
1949年以后,程莘农先后担任淮阴专区中心卫生院保健室工作、淮阴专区护士学校教务工作、清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股股长。为补充医学知识,程莘农于1953年6月进入“清江市(淮阴)中西医进修班”学习新知识。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本科进修班。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成为他由“用药”到“用针”的转折点,之后便转攻针灸。时年34岁的他,一切从头开始,学习针灸知识。其中习记十四经穴的经历,留下一段学习针灸腧穴的佳话。
由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主要是为培养教师,加之第一学期中医班的学员都是具备了相当中医素养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医师,老师们则是临床经验更丰富、学术水平更高的名老中医,正像访谈时程莘农所说:“院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接触多位老师,接受更加全面的知识。”程莘农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和带教期间,江南针灸学派众多,学术气氛活跃,当时承淡安、叶桔泉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医术高超,声望较高。虽然聆听,非常受益,但对他从事针灸事业,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南通的孙晏如和淮阴的李春熙。
孙晏如重视经络学说和循经取穴,尤其重视经络学说临床应用,他常常以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教导后学,启发后人一定要通晓经络,熟识穴位,他认为经络学说是古人几千年来,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发现的原理和治病规律,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有它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不认真研究经络,将会有废经存穴的倾向,针灸只能成为一种治疗手段,疗效将得不到提高。临症时强调辨证施治、循经取穴,“宁失其穴,毋失其经,按经用穴”。受其影响,程莘农在临床上尤注重经络理论的运用和归经辨证。另外,孙晏如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强调:“要精通针灸,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在中医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这些学术观点,影响并指导程莘农一直在临床应用并不断完善。
李春熙就读于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门下,通晓《灵枢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等针灸古籍,重视经脉循行及交会穴的应用。其编著的《针灸学讲义》为江苏省中医学校当时的主要教科书,对经络、腧穴、针灸手法以及常见病针灸治疗有比较系统的描述。程莘农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白天跟随李老师出诊带于身边,晚上将心得体会记录在书本上,这本书保存至今,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拿出来作为教本指导学生学习。其中标注的关于五输穴、八会穴的渊源、交汇、主治病症和临床应用规律,对程莘农后来的针灸研究及临床诊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4)博采众长:
除了从书本学习外,他还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博采众长,提高临床技能。他平时所用的一些经验针灸处方,多数学自其他老中医。他先后曾求教焦励斋大夫用后溪、申脉穴治疗周身关节病,杨永璇用肩峰阿是穴治疗肩周炎,单玉堂先生用郄门穴治疗疔疮等。凡此种种,只要有一技之长,程莘农定为之求教,一针一师,一穴一师,一德一师,不断吸取他人长处,以更好为患者服务。
正如程老所言:“我从医几十年,从不敢说大话,只要我不如别人的,就直接向别人请教,我自己有什么好经验,也肯定尽量都教给学生们。”他在古代“三刺法”“三才法”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针刺方法“三才针法”,将针刺得气与习练书法握笔和意境有机结合,取“手如握虎”,“伏如横弓”,以达到“指实腕虚、气随人意”的书法家境界,巧妙地把针刺过程的点穴、押指、穿皮、进针和得气融为一体,通过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三才一体,实现补泻,气至病所。
2.传承体系
程莘农教授学术传承主要有以下方式:
(1)家族传承:
受程莘农院士的影响,其子程洪峰、其孙程凯均成为针灸专家。
(2)院校教育:
程莘农作为研究生导师,获评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余名针灸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继承生,有彭荣琛、纪晓平、杨秀娟、王宏才、李扬、郑其伟、高俊雄、韩小霞、钱淳宜、胡金生、秦广、庄家秀、谢任禹、杨威、黄秀云、黄明仁、方策、黄涛、严华、孔繁蕾。
(3)拜师传承:
程莘农教授于1991年4月确认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批准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聘请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老师,带徒常保琪。
200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杨金生博士进站工作,开展程莘农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出站报告为《程莘农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201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名医名家”传承研究,王莹莹博士担任程莘农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负责人,列为学术传承人。
(4)工作传承:
程莘农在临床工作中,不仅主张医者要向老师和年长者学习,也向病人和其他同事学习。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逐渐成为单位针灸学科的带头人以及针灸行业的佼佼者,也成为大家学习的目标,尤其当选院士以后,身边的同事以他为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长达近40年的中医针灸医疗活动中,耳闻目染,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一批针灸的后起之秀,如今在针灸临床和教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主要是陈秀珍、周允娴、郭文瑞、尹秀琨、刘家瑛、刘朝晖、孟宏和魏立新等。
(5)培训教育:
程莘农自1975年开始便全心倾注于针灸国际培训的教学工作,每天上午坚持带学员临床实习,先后为国家带教培养数批针灸学员,此外他还是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要创建人,亲躬国际教学数百班次,先后为百余国家的数千名外国留学生传授针灸学术,如“俄罗斯针灸之父”卡强,许多学生在国际中医药组织团体中任职,为中医药的学术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程莘农院士名医工作室以及“大诚中医”传承基地联合举办多次培训班和传承学习班,培养了大量基层针灸临床医生。
(6)北京市“非遗”项目传承:
“程氏针灸”被列为海淀区和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程洪峰、杨金生、王宏才、王莹莹、吴秀芝、陶冶、程凯、谷雪等列为传承弟子。
五、学术成就
1.科研奖励
(1)1983年,主编的《十四经穴点穴法(电影上、下集)》,获卫生部科技二等奖。
(2)1991年,主持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一等奖。
(3)1996年,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八五”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获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4)2002年12月,参与的《经络的研究》获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
2.主要论著
(1)程莘农主译.难经语译[M].南京:江苏省中医学校,1956.
(2)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程莘农任组长).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M].北京:北京中医学院,1957.
(3)程莘农.难经概述[J].中医杂志,1958,(3):207-208.
(4)程莘农.简明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5)程莘农.有关“五输”的几个问题[J].中医杂志,1961,(6):17.
(6)针灸学概要编辑小组.中国针灸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7)程莘农主审.针灸疗法(下册)(大专医校教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8)程莘农主审.针灸学讲义(中医高等院校校本教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9)郑其伟,程莘农.八会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运用[J].江西中医药,1982,(2):46-50.
(10)郑其伟,程莘农.八会穴穴名考[J].中国针灸,1982,(4):37-39.
(11)李杨,程莘农《.内经》针灸处方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1982,(3):9-11,15.
(12)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灸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13)程莘农.针灸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14)杨甲三,程莘农.十四经穴点穴法(电影上、下集)北京:科技电影厂,1985.
(15)程莘农.经络循经感传的研究——感传体表循行路线与古典循行路线的比较.北京:科技电影厂,1985.
(16)程莘农.中国针灸学(中文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7)程莘农,孙震和.忆孙晏如先生[J].江苏中医药,1986(3):40-41.
(18)高俊雄,程莘农.俞、募穴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1986,(3):28-31.
(19)程莘农.中医考试题解(针灸分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20)程莘农.《中国耳针学》读后感[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1):3-4.
(21)丁兆琳,程莘农.《内经》中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和应用特点初步探讨[J].中国针灸,1998(10):623-625.
(22)王宏才,程莘农.消渴病病名源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51-52.
(23)程莘农.经脉病候辨证的新突破——评《经脉病候辨证与针灸诊疗》[J].中国中医药报,2006,9(7):8.
(供稿人:杨金生 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