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4.3.1 缓冲容量

任何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只有在加入的酸和碱不超过一定量时,才能有效地发挥缓冲作用,若加入的酸或碱的量过大,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就将减弱乃至完全丧失。1922年,V.Slyke提出用缓冲容量(buffer capacity)β作为衡量缓冲能力大小的尺度。缓冲容量就是使单位体积缓冲溶液的pH值改变一个单位时,所需外加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用微分公式表示为:

  (4-9)

式中,dna(b)是加入微小量一元强酸(dna)或一元强碱(dnb)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V是缓冲溶液的体积,L或mL;|dpH|是缓冲溶液pH微小改变量的绝对值。β只能为正值,其值越大,表示缓冲能力越强;反之,缓冲能力越弱。

由共轭酸碱对构成的缓冲溶液,其缓冲容量与总浓度(c=[HB]+[B-])及[HB]、[B-]的关系式,可由式(4-9)推导(这里不介绍)而得:

  (4-10)

  (4-11)

4.3.2 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即[HB]+[B-];其二是缓冲溶液的缓冲比,即[B-]/[HB],现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分述如下。

(1)缓冲容量与总浓度的关系

当给定的缓冲溶液的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越大,即溶液中抗酸、抗碱成分越多,缓冲容量越大。这种关系可用表4-4所列实例说明。

表4-4 缓冲容量与总浓度的关系

表中数据表明,由同一共轭酸碱对组成的缓冲溶液,当缓冲比相同时,总浓度较大的,其缓冲容量也较大。

(2)缓冲容量与缓冲比的关系

当给定的缓冲溶液的总浓度相同时,缓冲容量与缓冲比有关。缓冲比越接近于1,其缓冲容量越大,这种变化关系可用表4-5所列实例说明。

表4-5 缓冲容量与缓冲比的关系

表4-5中数据表明,由同一共轭酸碱对组成的缓冲溶液,缓冲比越接近于1,缓冲容量越大;缓冲比越远离1(即pH值偏离pKa越远)时,缓冲容量越小。当缓冲比等于1(即pH=pKa)时,缓冲容量最大,用β极大表示,它与缓冲溶液总浓度的关系为:

β极大=2.303(c/2)(c/2)/c=0.576c  (4-12)

总之,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是影响缓冲容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pH<3的强酸或pH>11强碱,也常作缓冲溶液,虽然体系中没有缓冲对,不属于所要讨论的缓冲溶液类型,但它们的缓冲能力很强,因为含有较多的H+或OH-,当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时,不会引起溶液酸度或碱度的明显改变,故它们的缓冲容量较大。

4.3.3 缓冲范围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当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为1时,缓冲容量最大,缓冲比偏离1时,缓冲容量减小。实验证明,缓冲比大于10∶1或小于1∶10,即溶液的pH值与pKa相差超过1个pH单位时,缓冲溶液几乎丧失缓冲能力。通常把缓冲比在0.1~10范围之间所对应的缓冲溶液的pH值称为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buffer effective range)。根据式(4-2)可得:

  (4-13)

根据式(4-13)可以计算任一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不同的缓冲系,因弱酸的pKa值不同,所以缓冲范围也各不相同。

酶活性与最适宜

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显示活性。一种酶表现其催化活性最高时的pH值称为该酶的最适pH值。大于或小于最适pH值,都会逐渐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②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甚至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坏,因为许多酶的催化活性部位一般含有重要的、对酶活性构象起决定作用的酸性基团或碱性基团,这些基团也像简单酸或简单碱一样可以解离,而且随着pH值而变化。不同的酶,其最适pH值不同。例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1.5~2.5,胰蛋白酶为8,凝血酶为7~9,马铃薯的酪氨酸酶的最适pH值是8.2,过氧化氢酶为6.8,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的溶酶体水解酶的最适pH值在5.0左右;酶的最适pH值还受反应物性质和缓冲液性质的影响。例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约为6.8,但在磷酸缓冲液中,其最适pH值为6.4~6.6,在醋酸缓冲液中则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