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战略任务一经提出,便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关于其内涵、意义、培育路径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

核心价值观是居于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心地位,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党的十八大之前,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是复杂而充满分歧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黄蓉生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与表达的基本范式为爱党爱国、自强进取、公正和谐、人民为本。黄蓉生,白显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11 (3):4-9.李培湘教授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认为其内容应是公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J].科学社会主义,2009(5):71-74.,而且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观是“公正”,即“公平正义”。与李培湘教授的观点基本一致,韩震也认同民主、公平、和谐韩震.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光明日报,2011-02-14.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只是在此基础上还纳入了进取观。有的学者从比较的角度,在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以及我国前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应的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体系。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4-18.与此类似,田心铭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35-42.周蓉辉基于对社会主义价值思想、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考察,立足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使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下六个范畴的有机组合,即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文明先进、社会和谐。其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终极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内核;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应然价值,以人为本终极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政治上的人民民主、文化上的文明进步以及社会的和谐,这四个基本领域的价值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谢晓娟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该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几个主要内容。其中,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而所有这些核心价值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终极价值。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从国际背景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世界格局下,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冯颜利教授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批判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合理成分,借鉴吸收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合理成分,在总结吸收现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有益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之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体现阶级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三个向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为人本、正义、法治、自由、诚信五个要素。冯颜利,廖小明.问题·旨趣·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探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有共性,如对于民主、公平、人本等价值目标的一致追求,也有争论。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以“三个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最广泛的共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2.孟东方教授探讨了“二十四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即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而且有利于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孟东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N].重庆日报,2012-12-17.“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有利于暂时结束争论,集中精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但是三个层面“二十四个字”的价值观显然不够凝练,需要进一步凝练。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化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少年无疑是重点对象。课堂教学是青少年价值教育的重要优势。为此,袁贵仁强调,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首先,前提是进教材,为此,教育部一方面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另一方面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其次,教育部鼓励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国高校推广。最后,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文化教育。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N].光明日报,2014-01-06.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高校的宣传教育现状,宇文利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当在教育范围、教学结构和实践模式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积极拓展实践思路,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二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日常生活化,三是要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模式。宇文利.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程化 [J].探索,2010 (4):133-137.季成伟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价值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此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必须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弘扬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他认为思想政治课在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方面都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课程资源要直接面向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和信仰状况。季成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课程彰显 [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54-56.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化的一般研究基础上,部分学者结合所在校的实践,具体探讨了在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经验。苏洁重点总结了重庆交通大学在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要环节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首先,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并自觉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其次,以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点为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内容,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年龄层次,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编写教材供学生使用;再次,在教学安排上,在整个理论学习的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理念;最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本身,而应该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学习。苏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J].教育探索, 2010(3):142-143.杨军针对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强调找到合适的载体引起学生兴趣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他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杨军.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历史文化载体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7):87-90.刘岩等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主流思想理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他特别强调弄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强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刘岩,杨晓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实现的三个维度 [J].广州大学学报,2013 (9):35-38.吴潜涛指出,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修订版吸收和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论述,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及“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思想首先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规律,并在充分尊重和利用此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体现。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18-24.石鸥等认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取得了很大成绩,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较好地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各学科教材在准确反映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精神和要求上、在准确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层面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教师对教材在融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上的认可度偏低。石鸥,刘学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成就、问题与发展对策 [J].中国教育学刊,2014 (2):26-31.李纪岩认为,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体现为对各种学科课程的渗透、对青少年活动的渗透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人文性的加强,应改变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目标渗透于每门具体课程之中,改变长期以来的知性价值观教育。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6.

学者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总结了经验和不足。但是,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而且融入方式多是简单的内容加入。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的拓展及融入方式的创新还有待深化。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研究

要想让一种价值观被大学生理解、践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则要“作于细”,使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徐德莉教授认为,必须从民众的“生活点滴”入手,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从群众身边选取“模范人物”,更有利于发挥榜样的价值示范作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功能。徐德莉.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N].光明日报,2013-07-27.郭广银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层面,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既包括显性层面的课堂教育、理论宣传,也包括隐性层面的日常管理、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等。郭广银.高校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贡献 [N].人民日报,2012-02-24.石海兵等认为,大学生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教育与大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实现全面对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有效融入,一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实现教育引导与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的全面对接。石海兵,刘继平.论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J].思想理论教育,2013 (3):22-25.

从数量就可以看出,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研究只是刚刚开了头,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困惑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等都还有待深入研究。

4.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研究

袁贵仁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在学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加深对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可;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帮助他们在校园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增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把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参考因素。与此同时,实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N].光明日报,2014-01-06.2013年12月,中央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教学体制改革,拓展多种实践课程和活动形式,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打造特色实践训练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发掘学生潜能,促进高校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与进步,开设多种创新活动和志愿活动,以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培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2.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要求主要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关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行等都亟待探索。

5.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的研究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职责。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袁贵仁强调,要重视教师队伍自身的价值观教育。为此,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其次要研究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最后要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N].光明日报,2014-01-06.在此基础上,刘利民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电话会议中尤其强调,广大教师的自觉践行和以身示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直接相关的人群,更要以身作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合格引路人。

除了官方的强调,部分学者就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陈文华提出,强化理论宣传,丰富培育形式;实施师德建设,完善职业规范;关注利益诉求,优化培育环境;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培育合力。陈文华.如何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 [N].光明日报,2014-02-19.刘鑫在明确了高校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角色——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勇于探索者、积极践行者、有力传播者刘鑫.高校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角色效应 [N].光明日报,2014-03-30.之后,强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将培育和践行活动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首先,需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其次,需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再次需要积极发挥专业性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加强学习,创造不同形式的活动载体,加深学生在成长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和学术创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实践;最后,需要注重加强制度体系保障,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改进组织领导、健全教学行为规范和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制度保障为基点,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和理解。刘鑫.高校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角色效应 [N].光明日报,2014-03-30.

6.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研究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引导和推动大学生潜移默化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袁贵仁指出,发挥文化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在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下,通过多种手段,积极打造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应通过诚信教育活动,把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的诚信表现作为个体综合素质发展考核的重要标准,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发展。学校应在积极开展“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和“节水、节电”等系列活动过程中,以“中国梦”为指引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下去,不断改革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此外,学校应利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及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不断加强对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发展载体,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自我学习和成长。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N].光明日报,2014-01-06.

具体而言,陈芝海强调,在运用陶冶教育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首先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优美、整洁、干净、舒适的硬环境以及自由、民主、多元化的软环境。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刘铮认为,学校在进行校风和学风体系建设中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寓教于乐,以此帮助学生群体不断深化自我认知,正确看待自己、社会和他人,在不断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有序培育自我性格特质,逐步养成坚韧不拔、自尊自信的品格特质。刘铮.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2012.

7.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研究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展开。互联网像一棵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整个社会,不仅辐射到社会的经济基础领域,而且还对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点为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空间,深刻影响着一个社会现实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袁贵仁指出,要重视校园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宣传引导作用。第一,在网络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打造综合型的高校校园网站联盟,运用多种手段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推广。第二,在高校开展网络文化工程建设,重视教育教学、职称评定进程中网络的便捷及时性,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交流媒体,发挥高校教师、班级主任和管理人员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多方协作,以网络技术为着力点,开展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序融入网络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群体。第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项目”注重网络对学生群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发挥校园网积极推广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N].光明日报,2014-01-06.关于网络媒体及科技手段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的作用,龙一平、沈绍睿强调通过网络手段筹建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把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进去,以此不断增进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归属感和认知度。龙一平,沈绍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诉求及其实现 [J].前沿,2009 (9):131-133.周成龙认为,注重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引导和完善势在必行,而且存在引领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和研究。周成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 [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6):37-39.郑洁仔细研究了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中通过网络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作用。她强调,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媒体传播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观要遵循一元与多样共建、建设与管理并举、使用与发展并重、引导与过渡结合、高雅与通俗兼顾等基本原则,需要建立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机制。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网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把网络看做当前价值观传播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在一般传播媒介的意义上,研究网络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多强调其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点,而深入互联网的精神实质如其内容倾向性及背后原因的研究还比较少。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率先对网络背景下价值观的走向、传播特点及其路径等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深刻描绘了网络对人们价值观变化的影响。英国学者约翰·基恩立足网络,深入分析了大众传媒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观的问题。

在西方,社会价值观同样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和劳伦斯·哈里森主编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在该著作中,塞缪尔·亨廷顿等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少数民族等多个维度论证并阐述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揭示了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的。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尚未发现有外国学者直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西方学界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态度、观念等来微观审视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态度与立场。例如,丹尼尔·贝尔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在趋同”和“以宗教价值观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基础”;塞缪尔·亨廷顿等强调宗教因素正在成为国家与人民聚合的精神基础;劳伦斯·哈里森提出,西方价值观的普遍性与文化帝国主义在“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传播革命以后,西方所理解的进步已几乎成为普遍的愿望”。

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具有典型的价值观自我中心倾向,不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所谓的普世性与合法性,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则有一定的漠视与不认同。他们以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为模板,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并妄图将这些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三)已有研究评价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表现如下:

第一,研究成果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完全统计来看,按“篇名”输入中国知网(CNKI)搜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共有1355条结果,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6篇,其余为学术论文,并且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第二,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视角多维。现有研究成果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养成、教师教育、校园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体现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对于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但从理论的深刻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性来看,已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概念有待厘清。当前的研究多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对于基本的概念的分析。似乎自从“二十四个字”社会核心价值观公布以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主题等基本内容就是不言自明的。但事实上,作为研究前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内容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二,解读性论述较多,深入理论研究不足。已有研究成果除少量有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外,多数成果都停留于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相关文件,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也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选择。

第三,泛泛而谈的较多,具体务实的论述不足。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角度就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结果是阅读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感觉说得头头是道、很有道理,但是转到操作层面有感觉无从着手。

第四,应景之策多,长效措施少。为了响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要求,当前的研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策略,但细观这些策略,大多不具备可持续性。价值观的形成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短暂的宣传能够实现的。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应着眼长远,尽量形成长效机制。

第五,宏观视角多,微观视角少。当前的研究尽管侧重点不一样,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也不一样,但背后的逻辑却是一致的。当前的研究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因此其着力之处也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出去,而很少有研究关注大学生到底需不需要价值观、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等。这也是导致很多措施实效性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当前已有研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整体把握不够。本书的研究就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弥补其不足,力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系统性、实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