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言传且身教
王福畤就任教院院长,西湖边上的学苑一期也快完工,可以筹备开学了。
一期是小学学苑,预期中的中学和大学,则还是一片荒滩,就算现在建好了也没有教师,更没有生源,先急后缓,解决有无再说精良。
学苑是李衡的又一杰作,当然也离不开潘全、杨成、韦丰的鼎力支持,梅哲仁经手甚少,就是帮着画了大量的工程图。
李衡从涠洲岛时就开始带徒弟,到下龙港、升龙城都依例而为,现在他的徒弟遍布工军、工务部以及工院,梅哲仁说他成为学术山头可以开宗立派了。
虽说是笑话,但其实不夸张。
这个时代,想要大兴土木,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砖瓦的产量是一个大制约,另外,粘合剂也是贵得离谱。
传统粘合剂是石灰、黄泥、糯米和红糖。
把人都不够吃的米和糖拿去砌墙,想一想都会觉得非常恐怖,但现实就是这样,长城就是这样砌的,皇宫御苑也不例外。
百姓人家,能有夯土墙就了不起了,黄泥和少量石灰像和面一样和匀使其筋道,然后用竹子做筋,两侧夹板,用木筒顶着,放入和好的泥料,不断地冲压挤实,待固化后,拆掉夹板,用竹片沾水不断地抽打墙面,直到墙面坚韧。
这就是当前土木工程的主流方式,《孟子·告子下》中有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就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那一段里,版筑说的就是夯土墙的过程。
傅说就因为盖房子盖得好,管理得井井有条就去当了殷商的宰相,以小见大,能将工程管好建好是何等成就,从这一点来说,李衡开宗立派名至实归,绰绰有余。
李衡带着他的徒弟们竭心尽力创造出了一个工程奇迹,仅用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占地六百亩的学苑,当地百姓看着一天一个样的学苑,都说像是神仙法术变出来的一样。
这个法术投入巨大,耗资白银五万两,动用了近万人力,动用了大量工坊出产的水泥、钢筋、玻璃、青砖以及各种先进技术来辅助,学苑终于有了模样。
学苑有了,可教员没着落,学苑不在美园而在良师。
缺医生梅哲仁可以去踢馆,缺老师就没有办法踢馆了,把私塾拆了都不顶用,因为私塾里的夫子跟学苑的教师教的不是一样的书。
学苑中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交趾县内不多的读书人,有二三十人,他们多少还有点文化,能适应简化字和声韵的转变。
教师的待遇比较高,以他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体质,当教师是最好的出路了。
另外一部分教师是主力,占大头,皆是学霸军的伤员以及涠洲岛上的妇人。
这还得归功于黄珠儿,她在涠洲岛上带动了妇人们学习文化的风潮,又撮合了大批姻缘,并促成了学霸军后院的大搬迁。
伤员到交趾来就医疗养,妇人们则大多参与医护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医生,导致了医院的出现了新局面,医生不够,护士比病患还多。
伤筋动骨一百天,还得是医药足够的条件下,留在涠洲岛缺医少药,直至现在快半年了,涠洲岛一战的伤员都没完全好利索,他们只能耐着性子一边养伤,一边学习文化。
而打狗一战伤员也不少,再加上耕战时又添了些,都有几十近百了。
老话说久病成良医,他们接受了医治有了见闻,再加上当中大部分人也能练气,梅哲仁本来是想让他们充进医院去,组成察局的班底。
青霉素的土法制程并不算难,梅哲仁想着自己给出的思路,让他们研发青霉素,受过伤病的苦就能理解医生的难,想办法自救效率一定高。
在这个时代,伤员一般是听天由命,熬过不死便让伤口自然痊愈,可梅哲仁却是想尽办法救治他们,免不了有扛不住的同袍死去,但活下来的是大多数。
这是一个神迹,伤员们都认为首领给自己续上了这条命。
上不了战场了,首领还给他们找了个轻省的活,一边读书学习,一边搞搞研究,在他们看来研究不太有用,也许是首领为了安慰残生逃命之人而造出的差事。
所以他们学起来就非常的刻苦搏命,自然进展也大,可是学了一肚子学问,没有施展的地方啊。
正好升龙城开始日赶夜赶地兴建学苑,进度很快,眼看要开学了可教师却无处可寻。
这一幕被伤员们看在了眼里,他们想到自己眼下算是半废了,重活干不了,但看管小孩应该还行,顺便把自己刚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们,再把学霸军和首领的恩德种到小孩的心里去,这不是正合适嘛。
于是,一群刚脱盲,从未康复伤员转职而来的教师队伍就诞生了,还把医院里多余的护士们也拉了一批出来。
开学后在教学之余,这些新教员还担起了思想导师的责任,他们会把以前是什么境遇,如何受伤,为何而战,受伤后的经历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里的核心是,他们的残生是首领给的,他们希望小孩们能珍惜当前,努力提升自己。
现身说法很感人,也形成了一种崇拜,首领就像神人一样,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转机,而学霸军不但武功了得,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小屁孩的眼里完美得不像样。
从事过医护的妇人们则是耐心有加,慈谒亲人,在伤员们的锋锐之下多了柔和,正好适合安抚小孩,温馨感人,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伤员医护转职当教师的效果很好,学生们学习的氛围日渐日浓,于是这个办法就保留了下来。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了学霸军的传统,伤员在脱离生死危机后,去当一段时间的教师,既是利用这段时间充实增强,也可以把学霸军的精神传承下去。
而且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们大都文武兼备、英勇果毅,学校也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是成了全方位塑造人格的摇篮。
南海国的新一代,极少有不知疾苦,手无缚鸡之力的后辈。
后话后说,当前的小学,教材就是《字典》、《声韵》、《算术》、《礼仪》,但因为伤员教师的存在,多了练气、工学、武备、医略、农桑、律令等没有教材的课程。
梅哲仁发现了这点后,也组织人手,并亲自参与编写了一套相应的教材。
执行这样的教学有好处,小学读完,学生就成了一个可以参与社会并有能力做出贡献的人,而且他们每每学完新的知识,都可以马上帮到家里,让家长们明白,送小孩上学,可当大用。
伤员们都是学霸军众,护士也谙熟学霸军的做派,学霸军逼人学习那套,也被他们照搬了过来。
吃饭是统一的食堂,也照老规矩,一餐一个字,完成了就有菜有肉,没完成白眼饭。
休息操练也是学霸军那套,就是整个军事化,谁让老师们大都是把这套练得深入骨髓了呢。
青少年的理解能力不是成年人可比的,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
以这样的效率,梅哲仁估计,有个半年时间,高级的小学生可以脱盲了,到时,可以利用休沐日把成年人也组织起来学习文化,进行普级。
因为完成脱盲的小学生,可以给他们的家庭当教员。
那再有个两三年时间,整个学霸军体系治下的口众,除了年纪老的,应该就能做到大体摆脱文盲的困境。
数万有文化的口众,在这个时代爆发出来的生产力,是惊人的,要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这是南海国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也是梅哲仁觉得南海国可以屹立起来并不倒的信心源泉。
每每想到这一点,梅哲仁都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