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楼宇经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年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后,将迎来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心城区经济由消费拉动逐步替代投资拉动、由第三产业逐步替代第二产业、由工业化中后期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之际,楼宇经济发展对于改善城市产业结构、防止城市产业空心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楼宇经济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大量的第三产业入驻楼宇,不仅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加快了城市格局的调整、城市能级的提升。
如果说率先发展是楼宇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取得先发优势的基础动力,那么新一轮优势的动力则是该地区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在楼宇经济发展初期,土地、税收的政策扶持和“放水养鱼”的政策导向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形成产业集聚,但优惠政策终究是有限的,经济发展更多的还是要靠自身“造血”而不是政府“输血”。当楼宇经济发展步入成熟期,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楼宇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潜力。当然,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也正因此,楼宇经济发展的好坏与政府的角色定位始终息息相关,政府职能转变得越快,楼宇经济的发展活力就越强。
“窥一斑而见知豹。”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的缩影。楼宇经济发展得好,城市经济就会发展得好。只是经历了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许多政府官员已习惯了GDP的两位数增长,房地产商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建楼卖楼,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浮躁和“虚胖”,甚至认为经济增速降至个位数“很难看”。殊不知,经济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就像爬山一样,行进到半山腰时是最累的,况且经济总量的“盘子”大了,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会比之前更难。
话说回来,越难的时候,越要沉住气,不能自乱阵脚。但恰恰在这时,人们常常会有“刀下见菜”、急躁冒进的心理,甚至头天晚上想的事,第二天就想干,巴不得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短视的“冒进主义”,也是不切实际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经济发展有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得遵循经济规律办事,不能“见风就是雨”,不仅要有“病去如抽丝”的耐心,还得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与其重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戏码”,不如切切实实下真功夫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我曾经和一位区委书记聊天,我说其实每个领导只要坚持一任做成一件大事就好,哪怕是一天只做一点的“小步慢跑”。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路途遥远”。这就犹如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赛,后人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一直跑下去,何愁不能见到效果?可惜,许多人不愿意这么做,都想着另辟蹊径当“领跑”,而不愿当那块垫在大石头下的“碎石”。如果每一任领导都不愿意去做别人很难看见、一时难见成效但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注重“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都指望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新官不理旧账”,那政府工作就会常常徘徊在“抓灰掩火”的忙碌和“治标不治本”的困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