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楼宇经济不能只关注税收和租金
被誉为“世界生态建筑之父”的意大利裔美籍建筑师、城市规划理论家保罗·索莱里指出,“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也是景观的一部分”。楼宇与楼宇集群的关系好比树与森林,死一棵树的概率远比死一片森林的概率大。因此,不能让楼宇孤立无援,而应引导连片规划、街坊开发、楼宇与特色街系统开发等,提高楼宇的规模、集聚效应,营造楼宇经济发展的“生态圈”。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楼宇的“集群效应”,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的形成背景。
发展楼宇经济并不是单一的城市商业地产开发,而是一个城市产业的再造过程。相对于楼宇的整体规划、布局、建设,楼宇内产业业态的布局、集聚、招商显得更加重要,也更难做好。现实中,由于楼宇建设初期的短视和缺少统一规划,导致不少城区的楼宇空置率很高、产权过度分散、业态缺少规划,业主片面追求出租率和出租价格,而忽视了楼宇业态的规划、税源的培育、环境的营造,出现“有楼无市”“有楼无人”“有楼无产”的情况,甚至出现“楼宇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了楼宇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我想,这应该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去库存化”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就某一区域而言,这其中也有楼宇体量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所导致的“僧多粥少”的因素。
楼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关键不在于建设而在于运营。而现实生活中,往往许多楼宇业主关心的、感兴趣的是如何尽快地将楼宇租出去、如何让租金更高点,对楼宇业态的定位、楼宇环境的打造、楼宇配套的完善、楼宇生态的持续、楼宇产生的税收等,则不太关心,或者说兴趣不浓。其实,这是一种眼光不长远的表现。只有整个楼宇好了、整体环境好了、整片生态好了,楼宇的租金才能上得去。
楼宇周边环境生态圈的营造是最重要的。楼宇生态圈的营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楼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这“四大效益”中的生态效益的范畴,诸如楼宇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区块景观、空间布局,以及楼宇周边的交通、绿化、灯光、停车、餐饮等产业的配套。生态圈的好坏可以放大或抵消商务楼宇的自身优势。比如一幢硬件设施条件非常好的楼宇,如果周边被小吃店、菜场、摊贩所围绕,这幢楼宇的效益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楼宇的品质也肯定高不了。因此,要注重商务区的地面空间设计、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色彩视觉设计,以及楼宇周边道路、餐饮场所、休闲场所、文化娱乐、金融服务、停车场地等的配套建设,创造绿色、休闲、智慧化的生态空间。
也许,只有在生态圈的营造与培育方面吃过苦头的人们,才会对此有更深切的体会,观念上也更能接受。当然,这有个从“无视”到“在意”再到“重视”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正是人们重视了楼宇生态圈的建设,才有了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活力区的出现。这其中涉及楼宇规划、管理、运营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