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是个“舶来品”
楼宇经济,在国外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si⁃ness District, CBD)。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中央商务区”的概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是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后是其他西方国家和日本的一些大城市陆续开始规划、开发CBD,到80年代,世界各地基本形成了一批风格迥异的CBD,东京新宿、巴黎拉德芳斯、新加坡南岸、法兰克福金融区、卢森堡金融区等,相继成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中央商务区。
CBD是大城市现代服务业最密集、城市景观最繁华、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段。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纽约曼哈顿,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新宿、巴黎拉德芳斯、新加坡南岸区、德国法兰克福金融区等,这些风格迥异的CBD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独领风骚的一道风景。我国三大经济增长热点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中的少数中心城市, ;CBD建设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珠江三角洲以广州、香港、深圳三个经济中心为主,向“港—深”组合型CBD形式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为辅助的半扇形经济辐射区;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在天津—塘沽设立港口贸易型CBD,形成“双子型”网络。
与国外重点研究CBD不同,楼宇经济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楼宇经济中的“楼宇”(Building),最早是指土木建筑类的建筑物。从广义上说,楼宇包含了商业、商务、商贸、商住(办公和居住在一起)的场所,主要有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含科技孵化器)、用于出租或出售的工业标准厂房、保护建筑、农居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居家办公)等;狭义上仅指商务、商贸公司的办公场所,即写字楼。目前,国内对楼宇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狭义角度提出的,一般是指城市内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面积较大并用于经营的商务楼和工业楼。
“楼宇”在旧上海被称为“写字楼”,这个称呼一直流行到现在。但当年的“写字楼”不仅仅是指商务楼,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非体力劳动的场所。真正把现代的楼宇概念引入中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来无数外资企业的竞相入驻,加上“世界500强”企业战略重心的转移、国内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民营经济的日益强大等因素,推动了楼宇的需求量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商贸、旅游、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分销、中介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对楼宇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楼宇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
几乎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越是中心城市,土地资源越紧张,发展楼宇经济的需求就越迫切。这也是为何总是中心城区、核心城区成为楼宇经济最先发展和繁荣的区域。如上海的静安区、广州的越秀区、重庆的渝中区、杭州的下城区等。相较于城市中心,城市近郊虽缺乏先天的商务氛围和集聚效应,但受益于城市中心空间受限、城市版图不断扩大、交通愈发便利等因素,企业外溢效应明显,发展楼宇经济具有相当的市场基础。因此,这些区域常常成为楼宇经济的“第二波区域”。伴随而来的,是政府将大量的土地项目规划为商用办公项目,而SOHO创意产业园、绿色生态办公、商务公园(Office Park)等新产品也相继进入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