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除了自己,没有人在乎你的表现
有的人看似自由,实际上却被认同需求束缚着。
这是一种悲剧。
有一句玩笑话说得很“扎心”:现代人不在朋友圈里发精修图,就是自我突破的第一步。
一看到这句话,我就想到公司里的一个小姑娘。她特别有意思,从来不允许别人为她拍照,如果拍合照,她肯定要第一时间控制住原始照片,然后经过一番修修改改再发出来。一旦遇到公司团建,需要拍摄集体照时,她就想方设法躲在后面,生怕别人的相机把她拍丑了。几年前,她的部门领导手把手带她进入教育行业,两人的情分堪比师徒。有一次,师父实在看不过去,便对她说了句重话:“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这句话好像一记重锤,突然把她“砸”醒:太过在意自己的表现,不是自我爱惜,而是自我意识过剩。
我们想要突破,想要闯过自我实现的第一关,也许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表现。
第一次和周老师团队见面的日子我永远记得:2018年5月7日。
那一天的杭州有些细雨,我记得自己凑巧穿了一身白色的衣服,现在回忆起来,简直像“一只小白鼠闯入了猫窝”。在认识了团队中的几位老师之后,我被立刻要求用英语做自我介绍。
周老师噙着微笑:“这是你的第一关。”
我惊呼:“这都多少年没说英语了,一来就是全英文的自我介绍。”
虽然知道这个过程肯定是要经历的,但是当真要面对的时候,我心中依然满是抗拒。在众多老师灼灼的目光中,我酝酿了一下,然后磕磕巴巴地说道:“Hello,my name is WangKun...today...I am very happy!”
外教Cary老师是大众印象中典型的美国人形象,热情开朗,特别善于鼓励学生,她使劲点着头,示意我继续。但是说完这句话后,我在脑海中能组织起来的句子已经耗尽,只好用手势尴尬地在空中比划了几下,最终憋红了脖子,也只蹦出一个“OK”。这个极其简短,同时有些丢脸的自我介绍就这样结束了。短短几十秒,不仅聚集了我临时能想起的所有单词,也聚集了这些年来我已经很少体会的窘迫。Cary老师瞪着大眼睛,意思好像在说:“这就结束了?”
我心中沮丧:“完了,Cary老师这样夸奖学生的老手,竟然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了。”
Letty老师是团队中的中国教师,她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这稍稍安慰了我。她看出我的紧张,非常贴心地提醒:“王琨老师,喝口水吧。”
我下意识地拿起杯子,放在嘴边。就在冰凉的矿泉水入口的一刹那,我忽然意识到,让我尴尬的不是我的英语水平,而是“老师”这个称呼。
什么是“老师”?老师是领路人,是学业上的“灯塔”。不早不晚,老师控制着自己的步伐,总是比学生快一步,用自己那一点点微弱的光照亮学生眼前的荆棘路。
什么是“学生”?学生是探险家,是学业上的“旅人”。不知方向,才需要引领,看不清道路,才需要灯塔。学生不会才要学,不会才是对的,无论学生的表现多么糟糕,老师都可以接受,因为从“不会”到“会”的转变才是教学的意义。
没有天生的“灯塔”,只有一名名不断前行的探险家,他们走过的路,变成了后人的灯塔。
在“学习英语”这条荆棘路上,我不是老师,我是学生。“老师”这个称谓,让我困在了无形的束缚中,令我太在意自己的表现。“老师”这个身份令我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它让我忘记了,当我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多么渴望看到学生的不足——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帮助他们。
想通了这一点,我当时立刻对在场的众多老师说:“请老师们以后叫我Michael,在这里我是学生,不是老师。”
Cary老师会一些中文,她听完嘴角立刻高兴地咧开,热情地上前拥抱我:“Michael!”
周建华老师看到气氛又热络起来,也笑着对我点头。我知道,在这一刻,我才算过了学习英语的第一关。
那些总是放弃的人,往往在“自我意识”这第一关就败下阵来,不敢放下身段,不肯展示自己的窘迫。人们总是太在意自己的表现,但是忘了那个在意的人其实只有自己而已。探险家的荣耀是他走过的千山万水,而那些只在意自己脚下是否泥泞的路人,永远只能在家门口打转。
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在她的书《好的孤独》中这样写道:“只有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会用虚构的美丽自己骗自己,那是一种直面真相的瘫软无力。”
我想再把这个道理说得残酷一点:太过在意自己的表现,是一种悲剧。
路遥老师的《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的小说,我曾反复看过几十遍,直至把书页翻烂。在我的理解中,书中的郝红梅正是一个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这就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
郝红梅的爷爷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扣上了地主的帽子,成了被批斗的对象,因为这个,郝红梅一家人在村里一直抬不起头。与男主人公孙少平相遇后,两个人因为同样苦难的经历开始暗生情愫,但是同学们的闲言碎语左右了郝红梅的心,她渐渐疏远了孙少平,这就是她在故事中悲剧的开端。
后来,她爱上了家境殷实的顾养民,当读者以为她终于可以有一个好归宿的时候,她却又因为偷窃被顾家排斥,葬送了这段姻缘。可叹的是,她偷窃的理由仅仅是为了送给顾养民一个体面的毕业礼物。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替这个少女感到惋惜。在她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美,她害怕顾家对她的家庭成分指指点点,她害怕情人嫌弃自己的贫寒。她始终忘了自己最值得被爱的本质:她一直都是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这一点从未变过。
相比郝红梅,与她失之交臂的主人公孙少平则是无愧为“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他仿佛从来不惧怕苦难,永远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即使在故事的最后,他因为矿难而毁容,也依然没有放弃热情生活的斗志。作者将孙少平塑造成了一个拥有崇高精神的平凡人的代表,他不重名誉、财富,拥抱困苦,我们在他身上甚至可以看到古代圣贤的影子。
我想,这就是自我接纳的最高典范:不惧外物折磨,无畏自身缺陷,悦纳自己,成为人生的探险家。这样的人物,在任何故事中,都会成功。
在学英语的空当,我曾与周建华老师聊起公司里那个姑娘的故事。自从她的师父说了那句重话之后,她就真的不再对自己的外表那样执着了,人也活得轻松了一些,起码节省了很多修图的时间。
在公司中,同事都以“伙伴”相称,这让我们的“大家庭”更具凝聚力,而这个姑娘一直是领导眼中的“好伙伴”。她总是早来晚走,对工作认真负责,表格文件做得很漂亮。但是与外在表现不相符的是,她的工作业绩总是垫底——这就好像上学时最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却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一样。
原本她的师父把这种现象理解为“认真有余,能力不足”。但是自从她学着“悦纳自己”之后,工作业绩竟然开始突飞猛进,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了。
她主动加班,只是为了领导能夸她一句:“真努力啊!”
她尽力把文件做得整齐漂亮,只是为了同事能夸她一句:“好认真啊!”
在师父意外地给她当头一棒之前,她只知道做表面工作,她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她被“认同需求”所束缚,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而当她终于明白,那些所谓的“夸奖”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更加真实的自己之后,她才终于放下了这个重负,开始把精力放在更加实际的生活当中。
有的人看似自由,实际上却被认同需求束缚着。
周老师听后感慨万千。他说,他的学生中也有这样的人。有的人明明看起来非常努力、刻苦,从来不迟到早退,作业也完成得非常漂亮,但是英语能力丝毫没有长进。周老师为此大惑不解,甚至怀疑过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问题。直到有一天,他从一名助教的手机中看到了那个学生的朋友圈,里面全是各种形式的“炫耀”:炫耀自己的工作,炫耀自己的家庭,炫耀自己刻苦学习。她至今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想让人夸奖:“这是一个多么努力上进的青年啊!”
周老师这才意识到,她的不缺席,她的完美作业,都只是表面功夫,从来都不走心。
也许我们都曾有某一刻,迷失在渴求他人认同的森林中。我们一直战战兢兢地打量着四周,观察那些偶尔望向自己的眼睛,但是忘了走好自己脚下的路。佛教禅宗追求顿悟,禅师们经常让弟子专心考虑某个问题,然后趁其不备用木棒狠敲弟子,或者突然大喝一声,如果时机巧合,弟子就会顿悟。这就叫作“棒喝”。看似非常玄妙的助人之法,其实道理并不难懂。在心理学中也有“棒喝”这样的技巧,帮助陷入心结的人冲破枷锁。但如果真等到有人对你大喊“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了。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生需要这样的师父,适时给你一记当头棒喝,就好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提出的要求:“站到一边去,你挡住我的阳光了!”如果这位师父尚未在你的人生中出现,那么请试着对自己说:“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在乎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