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报告2017》和以往报告相比变化较大,突破了只进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的格局,聚焦两大研究对象——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易地移民搬迁的)精准扶贫。而且,对这两大对象的历史变迁、政策变化、理论演进、现状水平等均进行了系统研究。《报告2017》除开篇导论和全书结论外,分为历史、理论与政策篇、水平评价篇、(易地移民搬迁的)精准扶贫篇,共8章。
第一篇为“历史、理论与政策篇”。包括第1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史回顾、理论动态与政策梳理”和第2章“精准扶贫的历史回顾、理论动态与政策梳理”。在第1章中,我们首先分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变迁的逻辑和历史。其次,梳理提炼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新动态,突出了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关于城乡关系研究的新动态。最后,梳理了我国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在第2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从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历史和成就,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其次,我们对精准扶贫的高层次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最后,我们梳理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
第二篇为“水平评价篇”。即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7),分为4章,为全书的第3~6章。我们首先构建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整体和分维度评价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水平,最后考察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
第三篇为“精准扶贫篇”。在第7章中,我们从已有文献、中国事实和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了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方面效益,及若干细化指标的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出了针对村(社区)集体和贫困户的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调查问卷。在第8章中,我们与指标体系相对应,分析了贵州塘约、陕西平利县、云南大关县、豫西嵩县等4个县或村一级的精准扶贫和易地移民搬迁案例,并总结提炼出了塘约村的脱贫致富实践、平利“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大关易地移民搬迁+“造血”式扶贫和豫西嵩县山区“易地搬迁+产业扶持”精准扶贫模式等可供推广和借鉴的模式。
图0-1 本书结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