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志丹县
一、基本情况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因纪念刘志丹烈士而得名。地理位置为东经108°11′56″~109°03′42″,北纬36°21′30″~37°11′52″。东部与安塞县交界,西北部与吴起、靖边县接壤,东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西南部和甘肃省合水、华池县相连。东西长度76.8千米,南北长度93.3千米,总面积3790.2平方千米,县城距延安市政府驻地96千米。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依河川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093~1741米,平均海拔1428米,西部、西南部相对高差648米。属温带气候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向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8℃,最高气温37.4℃,最低气温-2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3.1小时,年降水量524.5毫米,平均无霜期142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属黄土高原半干旱水文地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37.5毫米,年径流总量14178.75万立方米(包括地下水注入量)。全县河流主要有洛河、周河、杏子河,三条河流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县,洛河、周河属北洛河支流,杏子河属延河支流,均属黄河水系。沟壑密度为1.3千米/平方千米,河流比降1.6‰。
1997年,志丹县辖保安、杏河、旦八镇和周河、双河、顺宁、永宁、纸坊、张渠、侯市、金鼎、吴堡、义正乡。全县总户数25879户,总人口115999人,其中男62310人、女5368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1‰。2010年末,全县共辖6镇、5乡,205个行政村。总户数58099户,总人口140489人,自然增长率4.5‰,14年增加人口36546人,年均自然增长率2.61‰。全县有汉、维吾尔、蒙古、藏、苗、满族6个民族,汉族占99.9%。人口密度为37人/平方千米。
全县土地面积37.81万公顷,其中耕地4.81万公顷,林地28.9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26.8万立方米。2010年,森林覆盖率29.5%,主要树种有箭杆杨、侧柏、山杨、白杨、槐树、榆树、柳树等。林地有各类野生中药材300余种,主要有中华卷柏、牛儿苗、节节草等。
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白云岩、油页岩、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煤6种。石油储藏丰富,分布范围较广,已探明原油储量2.83亿吨,可供勘探开发面积2916平方千米,原油储量4438万吨,控制面积135平方千米,控制储量1523万吨,可采储量670万吨。探明天然气储量205.92亿立方米,开采逐年加强。
201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2632千米,其中县境内303省道56.5千米,县级道路4条184千米,乡道12条227千米,村道10条2164.5千米,基本达到三级以上油路标准。延安至吴起高速公路志丹段于2008年12月开始建设。
通信发展迅猛。1997年,志丹县邮电局承担通信业务,1998年成立电信局,经营无线寻呼、固定电话、DDN数字数据网、X.25分组专线、无线ETS、小灵通、ADSL等通信业务。2010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9412部,互联网用户12251户,移动用户17.3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14部,电信业务总量3125.21万元。
供电能力充足。1997年,架通农村10千伏线路8.45千米,低压线98.285千米,农电入户率达到46.7%。2010年末,有天然气伴生气发电站7座,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297.2万千瓦时。全县建成变电站15个,110千伏变电站3个,容量123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1条,1230新旦线路(110千伏新寨变—110千伏旦八变),全长59.68千米;35千伏线路8条,全长166.18千米;总容量1050000千伏安;10千伏线路3320.102千米,配变206183.4千伏安/3997台;0.4千伏及以下线路1623.08千米。各类电力用户21168户,全县户通电率100%。
二、经济发展状况
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3.64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工业产值8324万元,同比增长63.5%。财政收入6818万元,增长56.8%,其中本级财政收入4580万元,比上年增长47.8%。粮食生产3.49万吨。农民人均收入948.12元。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138.63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3.830亿元,第二产业121.874亿元,第三产业12.930亿元。财政总收入27.79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地方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10.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18亿元,同比增长30.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5亿元,同比增长18.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8元,同比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同比增长21.7%。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圆满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米袋子工程、产业开发、基础建设三大工程。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78800吨,油料总产3078吨。1999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草)号召,压缩耕地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田配置,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种植效益。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91亿元,是1997年1.15亿元的5.1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万亩;苹果面积累计达到11.4万亩,产量达6500吨,产值达2400多万元。全县蔬菜面积2.2万亩,产量4.8万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农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500元。全县投入建设资金1065万元,新建沼气池2000口,维修病池545口,户用沼气建设总量13718口,农户推广普及率66%。
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全县着力进行工业结构调整,以石油工业为主的经济稳步增长,形成3个年产原油百万吨的大厂,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体,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业等为补充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县域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309.64亿元,是1997年的137倍,其中石油工业总产值154.27亿元,占全县工业生产总值50%,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86.9%。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有力地带动建筑业发展。2010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4.6亿元,是1997年的4.4亿元的3.3倍。
2010年底,全县有个体工商户3572户,注册资金170215.42万元,从业人数7133人;私营企业176户,注册资金48538万元,从业人员1493人,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到生产总值的9.63%。
1997~2010年,县城规划区面积由5.4平方千米拓展到16.4平方千米,完成河滨路改造、前桥沟、城隍庙沟、西阳沟沟、电信局巷道、城南市政道路治理工程,实施城北大桥、周河右岸堤防工程,综合开发城南城北、兴建双河工业园区、建设河滨广场和河滨公园,城北教育园区、县城幼儿园、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广电中心演播大厅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相继建成。
三、社会事业
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2010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纳入城乡低保6636户14141人,发放保金1849.3万元,各类救灾救济金176.8万元、大病救助金104.84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员7653人,参保率91.8%,发放养老金733.95万元。企业养老保险扩面532人。区域敬老院管理进一步规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14元。通过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180多人,实施免费康复项目400多人次。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一批实用农业技术,在苹果栽培管理和蔬菜大棚弓棚、小杂粮、地膜种植中推广应用。2010年,全县有科技人员2646名,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高级职称814人,初级职称1825人。5次评为科技发展先进县。
教育实行“五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免计算机培训费、免电教教材费、免取暖费、补住宿生生活费)和“三免一奖”(免去在志丹高级中学就读学生的学费、择校费、取暖费,奖励在初中学业毕业考试中上市直重点中学且在志丹高级中学就读学生的课本费、住宿费、计算机上机费),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被省政府表彰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010年,全县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8所,幼儿园21所(公立5所),在校生29009人。
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秧歌、说书、剪纸、扇鼓、民歌、刺绣、民间故事、唢呐等民间艺术特色明显。组建红都艺术团等3个文艺团体和5个文化协会,编排《挂红灯》《兰花花》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出版《志丹书库》,实施九吾山生态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体育事业长远发展。2010年,中小学校园足球被列为全国试点,少儿足球队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业余足球联赛暨“2010小世界杯”比赛活动。
卫生事业不断向基层扩展,完善和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0年,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194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私立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村级规范卫生室167个、个体诊所12个。全县有病床583张,从业人员1035人,其中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132人、初级职称424人。全县城镇参保人数29991人,农村参保人数99417人,参保率95.6%。2009年,获得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称号。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着力培育旅游文化产业。维修刘志丹革命烈士陵园、保安革命旧址。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开发、打造精品”原则,编制完成《志丹县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一馆一园一校一居”(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刘志丹烈士为陵园、红军大学旧址、刘志丹将军故居)和“五山一寨一峡谷”(九吾山、永宁山、三台山、金鼎山、太白山、旦八寨、洛河峡谷)核心景区的开发,不断聚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2010年,接待游客16.2万人次。
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各项政策,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1999~2010年,先后完成退耕林地114.93万亩,种草14.3万亩,建立14个农业综合治理点,建成东、中、西3川4个牧草种子基地,精品流域治理等绿化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新造绿化林6.7万亩,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10.7万亩,培育各类苗木3897亩、抚育幼林30万亩、公共绿地面积8.34万平方米,完成303省道2.63万亩百里绿色长廊建设,绿化乡村公路19条196.2千米、油区生产道路305千米、油区井场(站点)186个、乡镇驻地0.64万亩、新农村0.8万亩,营造纪念林110亩,义务植树100万多株,获得“省级园林县城”称号。
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建立西区采油厂寨子洼联合站、永宁采油厂野山联合站污染治理及长庆采油三厂顺宁污水处理厂,建成县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2010年,建成垃圾填埋场2处,全年消减化学需氧量451吨、二氧化硫60.48吨。
2000年,被国家科技委员会授予“全国科技兴县先进县”称号。2007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称号。2008年,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卫生县城”称号。200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被国家水利部授予“黄土高原梯田化县”称号;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县”。201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被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连续六年评为“西部百强县”称号;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被评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在第三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会上被评为2010年“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