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位视表演为生命的优秀艺术家
——追怀仲星火老师
2014年12月25日晚,我从一位电视台记者那里得知仲星火老师于当日中午仙逝的消息后,心中十分悲痛,不由想起2012年撰写他的传记《银幕荧屏一老兵·仲星火》时与其相处的点点滴滴,他的音容笑貌顿时又浮现在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2010年,我应上海市文联的邀请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老师撰写的传记《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出版以后,受到了关注与好评。市文联秘书长沈文忠先生又希望我能为仲星火老师写一部传记,作为市文联组织撰写的《海上谈艺录》丛书之一种。因为自己平时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本想借故推脱此事,不料沈秘书长说这个要求是仲星火老师自己提出来的,因为他看了《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以后很满意,所以点名要我给他也写这样一部传记。听了这一番话后,我觉得此事很难再推脱了,便答应承担该项任务。于是,我带着这一任务便开始与仲星火老师进行了多次对话访谈,详细了解其生平和从艺经历。同时,还广泛搜集有关资料,重新较系统地观摩其创作拍摄的影视作品,由此对他的人生追求、艺术实践和成就贡献有了较完整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并真切地感到他是一位视表演为生命的优秀艺术家。
仲星火老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演员,此前他是一名部队文工团团员。上海解放后,因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他随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一部分骨干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由于当时上影厂电影创作和拍摄工作的急切需要,他在既不了解电影创作生产的具体过程,也没有经过任何业务培训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了专业电影演员的生活,并注重从艺术创作实践中摸索电影表演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方法。为了能当一名合格的电影演员,他一方面虚心向电影界的前辈和同行学习,在拍片时仔细揣摩别人的表演技巧,以此作为自己的借鉴;另一方面又陆续观摩了大量中外经典影片,不断提高自己的电影艺术修养。同时,他还努力从戏曲、评弹等其他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用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并将其融会贯通在电影表演之中,使自己的表演更有底气和新意。另外,由于他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若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在银幕上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时就会捉襟见肘;所以他十分重视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灵感和营养。他无论是饰演《今天我休息》里的马天民,还是塑造《李双双》里的孙喜旺,抑或是刻画《405谋杀案》里的陈明辉、《巴山夜雨》里的乘警老王和《月亮湾的笑声》里的庆亮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能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内涵,并以颇具个性的艺术表演使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呈现出独特的性格色彩,从而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到了他们的喜爱和欢迎。几十年来,“马天民”、“孙喜旺”等银幕形象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少观众还把这些银幕形象与仲星火老师本人等同起来,由此说明其表演艺术的魅力和塑造银幕形象的功力已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充分认可。
仲星火老师从影以后,虽然在银幕上和荧屏上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绝大多数都是配角,但他既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因为这些人物形象是配角而随意表演;相反,他无论饰演什么角色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力求使之独具光彩。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因《李双双》里饰演的孙喜旺而荣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因《巴山夜雨》里饰演的乘警老王而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第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特别是1984年他离休以后,本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但对影视表演的深深热爱之情使他在家里闲不下来,故而仍然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影视创作第一线。他只要接到摄制组的邀请,无论是演一场戏还是只出现一个镜头,他都愿意不计报酬参加拍摄。这种在艺术创作中甘当配角、善当配角的“绿叶”精神,是值得赞赏和提倡的。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影视表演事业。
如今,仲星火老师已经驾鹤西去,上海又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我们在悼念和痛惜之时,也要学习和弘扬他一辈子献身艺术、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积极推动国产影视创作和影视产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以此告慰仲星火老师的在天之灵。
(此文原载上海电影家协会《影协之窗》2014年下半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