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带状疱疹

【概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本病为“蛇串疮”,老百姓称本病为“缠腰龙”“蛇盘疮”。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患者可多次发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四季皆有。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①带状疱疹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生颜面部带状疱疹;②或火毒炽盛,横窜胸胁、腰腹部,出现胸腹腰胁部带状疱疹;③或肝经火毒夹湿邪下注,导致阴部及下肢带状疱疹;④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之,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西医认为:
①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起感染表现为水痘,常见于儿童;②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或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而波及皮肤,出现皮疹,即带状疱疹,以中老年人多见,大部分患者患带状疱疹后很少复发,大约0.3%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复发。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常有低热、疲乏、全身不适,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等前驱症状。少数患者无前驱症状,可现出皮疹,然后出现痒感或神经痛。
2.皮疹特点 基本损害为群集的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有的中央可有脐窝,水疱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疱内容物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水疱彼此融合,可发生坏死溃疡。皮疹的单侧分布为本病的又一特点,可见数堆水疱沿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节段呈带状分布。
3.自觉疼痛,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患处皮肤感觉过敏,轻触之就诱发疼痛。疼痛也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

【辨证要点】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结痂,自觉疼痛等。发生的部位可见于面部、四肢、胸腹部、腰腹部等处。中医辨证的要点是急性期皮疹红,有水疱多为湿热毒邪。而皮疹色淡,疼痛不著,伴有脾虚的证候者,为脾虚湿阻证。皮疹消退后,仍然疼痛明显者,为气滞血瘀证。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针对带状疱疹不同时期皮疹特点,外治原则和方法是不同的,需要分期、分皮损外治。
带状疱疹水疱期皮肤基本损害为群集的水疱,严重时可呈血疱,水疱彼此融合,可发生坏死溃疡,此期宜清热解毒、消疱止痛,并应挑治水疱,用解毒消疱溶液湿敷,湿敷完毕后,再用解毒消疱散水调外涂;带状疱疹结痂期皮肤基本损害为浆痂、血痂、脓痂,此时应清热解毒、化痂止痛,先予解毒消疱汤湿敷,湿敷完毕后,再予通络止痛膏外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期皮肤仅留有色素沉着,痛觉敏感,此时予以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用通络止痛汤溶液湿敷,湿敷完毕后,再用通络止痛膏外涂。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解毒消疱汤
组成:
马齿苋30g,金银花30g,大青叶30g,黄柏30g,透骨草10g,细辛3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疱止痛。
适应证:
带状疱疹水疱期,症见红斑、丘疹、水疱、血疱。
方解:
大青叶、金银花为君药,清热解毒;马齿苋、黄柏为臣药,解毒燥湿止疱;透骨草,《灵秘丹药笺》载其“疗热毒”,外用具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活血、止痛的特点;细辛辛温走窜,温经通络,引药直达病所。
调剂要领:
取解毒消疱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1 000ml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根据皮损面积取相应大小无菌纱布,浸泡于解毒消疱汤中。
使用要点:
用碘伏消毒皮损,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降低水疱张力,减轻疼痛;取浸泡于解毒消疱汤中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
(2)解毒消疱散
组成:
黄连10g,生大黄10g,人工体外培育牛黄0.3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收敛干燥,消疱止痛。
适应证:
带状疱疹水疱期,症见红斑、丘疹、水疱、血疱。
方解: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研粉外用治疮毒;生大黄,《本草新编》载其性甚速,走而不守,推陈致新,导瘀血,破癥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人工牛黄清热解毒效更优,善治一切痈疽疔毒。黄连、生大黄、人工牛黄合用水调外涂皮损,共奏解毒消疱止痛之功,促进水疱(血疱)吸收、干燥、结痂。
调剂要领:
取解毒消疱散配方颗粒1剂,研磨成微粉,装器皿,备用。应用时,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适量解毒消疱散放入药杯中,一边加入生理盐水或纯净水一边搅拌,调解毒消疱散成稀糊状,比牛奶稍稀即可。
使用要点:
每次用解毒消疱汤湿敷完毕后,先用纱布轻轻蘸干残留的药液,再用无菌医用棉签或无菌毛笔蘸调好的解毒消疱散,均匀涂抹至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隐约能看见皮损为度。涂抹太薄,影响疗效;涂抹太厚,导致干裂不适,并且不利于毒邪外泄。
(3)通络止痛汤
组成:
川乌10g,草乌10g,附子10g,细辛3g,花椒10g,透骨草10g,鸡血藤30g,薄荷1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温经通络,化瘀止痛。
适应证:
带状疱疹结痂后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期,症见皮损局部结痂、色素沉着、痛觉敏感、患者自觉疼痛难忍等。
方解:
川乌、草乌、附子、花椒具有温经通络止痛作用;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透骨草具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活血、止痛的特点;细辛辛温走窜,温经通络,引药直达病所;薄荷辛凉,反佐上述药物辛温太过,并能引药入里,直达经络,修复受损经络而止痛。
调剂要领:
取通络止痛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1 000ml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根据皮损面积取相应大小无菌纱布,浸泡于通络止痛汤中。
使用要点:
取浸泡于通络止痛汤中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每次湿敷完毕,用纱布轻轻蘸干残留的药液。
(4)通络止痛膏
组成:
川乌10g,草乌10g,附子10g,细辛3g,花椒10g,透骨草10g,鸡血藤30g,薄荷10g,医用凡士林5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方解:
中药功用同通络止痛汤。凡士林可以作为药物膏剂的载体,同时外涂还可促进痂皮脱落,封包皮损,使药物持续发挥功效。
功效:
温经通络,化瘀止痛。
适应证:
带状疱疹结痂后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期,症见皮损局部结痂、色素沉着、痛觉敏感、患者自觉疼痛难忍等。
调剂要领:
取通络止痛膏配方颗粒1剂,研磨成微粉,装不锈钢药杯中,加入医用凡士林,放70℃温水中热浴,同时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至药物和凡士林混合均匀,然后移出药杯,常温保存备用。
使用要点:
每次用通络止痛汤湿敷完毕后,用纱布轻轻蘸干残留的药液,并及时清理脱落的痂皮,然后取适量通络止痛膏涂抹在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微微可见皮损为宜,每日2次;如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通络止痛膏涂抹后,以患者能耐受的力度按摩皮损处,按摩时间10分钟,每日2次。
3.注意事项
(1)治疗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2)中药纱布湿敷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
(3)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如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等轻微过敏症状,停药即可;如瘙痒剧烈、红斑弥漫,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
(二)配方颗粒内调
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1.肝经郁热证
证候:
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
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延胡索等。
加减:
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2.脾虚湿蕴证
证候:
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
健脾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
加减:
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3.气滞血瘀证
证候:
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加减:
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预防与调护】

1.发病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化火加重病情。
2.生病期间忌食肥甘厚味和鱼腥海味之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3.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以减少摩擦。
4.皮损局部保持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软膏涂敷,以防皮损范围扩大或加重病情。

【典型医案】

李某,男,45岁,于2017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5天前开始自觉右侧腰腹部皮肤阵发性刺痛,未予重视;3天前局部开始出现水疱,逐渐增多,疼痛加重。就诊时,患者自觉右侧腰腹部皮肤阵发性刺痛,难以忍受,夜间难眠,伴有心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查体:右侧腰腹部红斑,簇状水疱,血疱,呈带状分布,舌红,苔黄,脉弦滑。
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经郁热证)。
治法:
清热解毒,消疱止痛。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1)解毒消疱汤:
马齿苋30g,大青叶30g,黄柏30g,金银花30g,透骨草10g,细辛3g。
7剂,配方颗粒加凉白开水溶解,纱布外敷,每日1剂。
(2)解毒消疱散:
黄连10g,生大黄10g,人工体外培育牛黄0.3g。
1剂,研碎,生理盐水溶解成稀糊状,外涂皮损处,每日2次。
使用要点:
用碘伏消毒皮损,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解毒消疱汤无菌纱布湿敷皮损,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每次湿敷完毕,用无菌医用棉签蘸调好的解毒消疱散,均匀涂抹至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隐约能看见皮损为度,每日涂抹2次。
内服处方:
(1)配方颗粒内服处方:
龙胆泻肝汤去木通加延胡索、川楝子、徐长卿。
龙胆6g,栀子10g,泽泻10g,生大黄3g,车前草10g,柴胡10g,延胡索10g,川楝子9g,徐长卿15g,生甘草10g。
7剂,水冲服,每日1剂。
(2)西药:
泛昔洛韦0.25g、每日3次,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
2017年11月27日二诊:
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可以入睡,大便通畅,口干好转。查体:水疱结痂,无渗出,舌红,苔黄,脉弦滑。内服中药去生大黄,继续口服7剂,西药停泛昔洛韦;外治继续以解毒消疱汤纱布湿敷,每日2次,湿敷方法如前。湿敷完毕,予通络止痛膏外涂,每日2次。
通络止痛膏:
川乌10g,草乌10g,附子10g,细辛3g,花椒10g,透骨草10g,鸡血藤30g,薄荷10g,医用凡士林50g。上述中药配方颗粒研碎与凡士林共同放药杯中,药杯水浴加温,药膏搅拌均匀,待解毒消疱汤湿敷完毕,取适量通络止痛膏轻轻外涂皮损处薄薄一层,以局部不黏腻为度。每日涂抹2次,涂抹时及时清理脱落的痂皮。
2017年12月4日三诊:
患者疼痛感消除,局部稍有麻木瘙痒感。考虑疾病基本控制,停止口服药物治疗,局部继续涂抹通络止痛膏。1周后患者痊愈。

【体会】

带状疱疹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袭外周神经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病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病理为外周神经受损。所以治疗上应该中西医结合,给予抗病毒以减少病毒进一步损害神经、营养神经以修复受损的神经,同时给予中药内服外治,如此标本兼治,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故中药内治外治仍然遵守辨证论治原则。在带状疱疹水疱期,若丘疹较红、血疱,表明湿热毒邪较重,内服以清热解毒止痛为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若丘疹颜色较淡,水疱不红,为脾虚湿盛,给予健脾除湿止痛,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待水疱结痂或后遗神经痛时,久病必瘀,且伤气血,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血实宜决之,气虚宜 引之”,治疗宜活血通络止痛,随证加减药物,同时要考虑补气养血问题,达到标本兼治。带状疱疹除了疼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皮肤红斑、丘疹、水疱、血疱,所以外治在带状疱疹的治疗当中尤为重要。就如《理瀹骈文》提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带状疱疹外治的总原则是消疱、通络、止痛。针对典型医案中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内治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配方颗粒调配的外用制剂治疗,根据疾病发病不同时期、皮损不同表现,选用不同剂型外治,疗效显著。总之,带状疱疹外治时中药溶液局部湿敷,药物经皮肤快速吸收,直达病所;湿敷完毕,外涂粉剂可以促进水疱结痂;结痂后给予中药膏剂外涂,可以发挥封包作用,使药物缓慢吸收,持续发挥疗效。
(孙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