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水痘

【概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将本病的疱疹描述为“其疮皮薄,如水疱,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临床上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潜伏期为10~21日;传染力强,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水痘结痂后毒力消失。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全身症状和皮疹均较轻,预后良好。重者可见毒热内陷心肝、毒热闭肺等危急重证。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①水痘的发生是外感时行水痘邪毒,内伤湿热蕴于肺脾两经;②时行邪毒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蕴郁于肺,使肺的宣通肃降功能失常,故见一系列肺卫症状;③时行邪毒与体内湿热相搏于肌腠,外发肌表而成水痘布露;④若外感邪毒较轻,多病在卫表,表现为疱疹形小、点粒稀疏、疹色红润、全身症状轻浅;⑤若素体虚弱或湿热较重,邪毒炽盛则易内犯气营,可见疹点密布、痘疹形大、疹色红赤或紫黯、疱浆混浊多伴有壮热。重症者若失于调治,则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而出现变证。
西医认为:
①本病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人类是本病毒唯一宿主,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免疫缺失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皆具有传染性。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因二者病因相同。②水痘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人体后,先在鼻咽部局部淋巴结增殖复制4~6天,而后侵入血液并向全身扩散,引起各器官病变。③任何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病初起可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
4.血清学检测 水痘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较发病前4倍以上升高,可协助诊断。

【辨证要点】

1.辨常证重在辨卫、气、营、血,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以区别病位之表里、病情之轻重
轻证,痘疹小而稀疏,红润瘙痒,疱浆清亮,常伴有微热、流涕、咳嗽等,为病在卫分;重证,痘疹大而密集,色紫黯,疱浆混浊,伴有高热、烦躁等,为病在气营。
2.辨变证重在辨脏腑
高热不退,嗜睡昏迷,或抽搐,疱浆混浊,疹色紫黯,为邪陷心肝证;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喘促鼻扇,为邪毒闭肺证。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针对水痘的皮疹特点,外治原则和方法是不同的。
若水疱未破,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加青黛散,涂于患处,早晚各1次;若疱破糜烂、渗液,可用解毒消疱汤湿敷患处,每日3次;水疱结痂后可外用青石止痒软膏。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三黄洗剂
组成:
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止痒,保护收敛。
适应证:
水痘水疱未破。
方解:
大黄清热解毒泻火,黄芩、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止疱。黄芩,《本草正》载其“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调剂要领:
取三黄洗剂配方颗粒1剂,用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石炭酸1ml,摇匀,以棉签蘸搽患处,每日多次。
(2)解毒消疱汤
组成:
马齿苋30g,金银花30g,大青叶30g,黄柏30g,透骨草10g,细辛3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消疱。
适应证:
水痘疱破糜烂、渗液。
方解:
大青叶、金银花为君药,清热解毒;马齿苋、黄柏为臣药,解毒燥湿止疱;透骨草,《灵秘丹药笺》载其“疗热毒”,外用具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活血、止痛的特点;细辛辛温走窜,温经通络,引药直达病所。
调剂要领:
取解毒消疱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1 000ml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根据皮损面积取相应大小无菌纱布,浸泡于解毒消疱汤中。
使用要点:
取浸泡于解毒消疱汤中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
(3)青石止痒软膏
组成:
青黛10g,苦参10g,煅炉甘石10g,黄柏10g,煅石膏10g,冰片0.3g,医用凡士林5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方解:
青黛清热解毒,具有抑制角质细胞增殖的作用;煅石膏、炉甘石能收敛止痒;苦参、黄柏燥湿止痒,具有杀菌效果;冰片清凉止痒、软坚散结。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
水痘结痂后。
调剂要领:
取青石止痒软膏配方颗粒1剂,研磨成微粉,装不锈钢药杯中,加入医用凡士林,放70℃温水中热浴,同时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至药物和凡士林混合均匀,然后移出药杯,常温保存备用。
使用要点:
每日取适量青石止痒软膏涂抹在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微微可见皮损为宜,每日2次。
3.注意事项
(1)治疗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2)中药纱布湿敷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
(3)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如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等轻微过敏症状,停药即可;如瘙痒剧烈、红斑弥漫,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
(二)配方颗粒内调
水痘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分别给予疏风清热、解毒利湿、清气凉营之品。若出现邪陷心肝、邪毒闭肺等变证者,则治以镇惊开窍、凉血解毒、开肺化痰。
1.常证
(1)风热夹湿证
证候:
轻微发热,皮肤散在分布红色斑丘疹、小水疱,疱液清澈,略瘙痒,鼻塞流涕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银翘散加减。
加减:
咽喉肿痛者,可加板蓝根、山豆根;发热重者,可加生石膏、知母;疱液混浊或有脓痂者,加野菊花、蒲公英。
(2)热毒夹湿证
证候:
发病急重,痘疹大而密集,颜色红赤或紫黯,疱液混浊或破溃,高热,口渴,烦躁,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加减:
烦渴较甚者,加芦根、天花粉;咽部红肿,加板蓝根、山豆根、射干;口舌糜烂者,合导赤散。
2.变证
(1)邪陷心肝证
证候:
高热不退,嗜睡昏迷,或抽搐,疱浆混浊,疹色紫黯,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加减:
高热烦躁神昏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神昏痉厥者,加服紫雪散(丹)清热息风开窍。
(2)邪毒闭肺证
证候:
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喘促鼻扇,喉间痰鸣,口唇青紫,烦躁不安,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
加减:
热重者,加虎杖、连翘清热解毒;咳重痰多者,加浙贝母、海浮石清化痰热;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通腑泄热;喘促而面唇青紫者,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预防与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隔离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
2.患者的病室、衣被等,可采用紫外线照射、通风、煮沸等措施进行消毒。
3.多饮水,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腻、辛辣食品。
4.注意皮损局部的清洁,不要抠痂,以防止继发感染及留瘢痕。

【典型医案】

王某,男,28岁,发热1天,起皮疹2天,于2018年9月20日就诊。患者3天前自觉发热,体温最高达38℃,未予重视,2天前躯干及四肢开始出现皮疹,数量逐渐增多,略瘙痒。就诊时,患者躯干及四肢密集分布红色斑丘疹、水疱,部分疱液混浊或破溃,部分水疱已结痂,伴口渴咽痛,烦躁,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西医诊断:
水痘;中医诊断:水痘(热毒夹湿证)。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1)解毒消疱汤:
马齿苋30g,大青叶30g,黄柏30g,金银花30g,透骨草10g,细辛3g。
7剂,配方颗粒加凉白开水溶解,纱布外敷破溃水疱处,每日1剂。
(2)青石止痒软膏:
青黛、煅炉甘石、煅石膏、黄柏、苦参、冰片、医用凡士林。
2支,每日取适量青石止痒软膏涂抹在已结痂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微微可见皮损为宜,每日2次。
内服处方:
(1)配方颗粒内服处方:
清瘟败毒饮去桔梗、犀角(现为禁用品)。烦渴较甚者,加芦根、天花粉;咽部红肿,加山豆根、牛蒡子;大便干结,加瓜蒌、枳壳。
生地20g,黄连10g,黄芩10g,丹皮15g,石膏30g,栀子10g,甘草6g,竹叶10g,玄参10g,连翘10g,知母20g,瓜蒌20g,枳壳10g,牛蒡子10g。
7剂,水冲服,每日1剂。
(2)西药:
泛昔洛韦0.25g,每日3次。
2018年9月27日二诊:
患者已退热,全身皮疹大部分已结痂,部分痂皮已脱落,咽痛好转,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细。内服中药去生石膏、牛蒡子、瓜蒌,继续口服7剂,西药停泛昔洛韦;外治继续以解毒消疱汤纱布湿敷,每日2次,湿敷方法如前。湿敷完毕,予青石止痒软膏外涂,每日2次。
2018年10月6日三诊:
患者全身皮疹全部结痂,大部分痂皮已脱落。考虑疾病基本控制,停止口服药物治疗,局部继续涂抹通络止痛膏。1周后患者痊愈。

【体会】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潜伏在神经根处的病毒往往在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开始活动,并发生增殖,在相应的皮肤节段上产生特征性较强的节段性疱疹。在中医学中,水痘属“水花”“水疮”“水疱”范畴,各个时代的名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认识,大部分认为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自口鼻而入,蕴郁肺脾而发病。肺合皮毛,外邪袭肺,宣降失常,脾主肌肉,邪气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故水痘布露。现代中医皮肤学专家认为水痘是由于肝经郁火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或阴虚火旺日久所引起。古今医家均认为火热毒邪蕴积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资料表明,中药治疗水痘作用明显,与西药同用确有协同作用。所以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给予西药抗病毒以阻断DNA病毒复制,同时给予中药内服外治,如此标本兼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故中药内治外治仍然遵守辨证论治原则。具体则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以区别病位之表里、病情之轻重。轻证,痘疹小而稀疏,红润瘙痒,疱浆清亮,常伴有微热、流涕、咳嗽等,为病在卫分;重证,痘疹大而密集,色紫黯,疱浆混浊,伴有高热、烦躁等,为病在气营。若高热不退,嗜睡昏迷,或抽搐,疱浆混浊,疹色紫黯,为邪陷心肝证;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喘促鼻扇,为邪毒闭肺证。《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水痘在中西医结合内治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配方颗粒调配的外用制剂治疗,根据疾病发病不同时期、皮损不同表现,选用不同剂型外治,疗效显著。
(姚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