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麻疹
【概述】
麻疹是一种全身出疹如麻粒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本病属西医学急性传染病“麻疹”。本病的特点是高热、咳嗽、流涕、目赤流泪、两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点,继而周身顺序起红疹。冬春季节多见,传染性很强,常可引起流行。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亦有发生。本病预后多良好,治疗调护得当,出疹顺利并很快恢复健康。反之,邪毒炽盛,年幼体弱,调治失宜,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可引起逆证、险证,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本病由感受麻毒时邪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而发病。其病位在肺胃(脾)。若邪毒内陷,则发生变证。
(1)邪陷肺胃(脾):
邪毒侵犯肺胃(脾),按顺序传变,从肌肤透发,则为顺证。
(2)麻毒内陷:
因时邪毒盛,或幼年体弱,或调治失宜,或复感新邪等因素,邪毒不能顺利向外透达,内陷入里,则发生各种逆证、险证。
总之,麻毒时邪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发肌肤为主要病因病机。按其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肺胃热炽、肺胃阴伤不同的病机变化,而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若正不胜邪,麻毒内陷,则可见麻毒闭肺、麻毒攻喉、毒攻心肝等,其中麻毒闭肺最为多见。
西医认为:
本病由麻疹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及眼结膜而传染。病后2周,体内产生循环抗体,且有持续免疫力。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儿童常为易感儿童,未患过麻疹,多在冬春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潜伏期大多为10~14日。
2.皮疹特点:①前驱期:一般为4天,表现为高热、眼结膜充血、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流涕、咳嗽,有时会出现呕吐、腹泻。起病2~3天后,在第2臼齿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逐渐融合增大,称为“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并在发疹后的第2天开始消退,此为麻疹早期的特征。②发疹期:多在发病后第4天开始出现皮疹,先发生于耳后、发际、颜面,迅速发展至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为玫瑰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可以相互融合。皮疹在3~5天内出齐。出疹时体温可达41℃左右,中毒症状加重,颈淋巴结和肝、脾都有肿大。③恢复期:疹出透后,身热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收没,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和细小的糠秕样脱屑。本病整个病程约2周。
3.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及中耳炎,其他可发生脑炎、心功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辨证要点】
麻疹辨顺、逆证。
顺证按表里辨证:
初热期麻疹时邪在表,身热渐升,常有微汗,伴干咳、眼泪汪汪、畏光羞明,口腔内两颊近臼齿处渐见麻疹黏膜斑。发热3日后,时邪由表入里,热蕴肺胃(脾),发疹期身热如潮,体温可达39~40℃,精神烦躁,咳嗽有痰,麻毒随汗而透,麻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部、背部、腹部、四肢,最后在手心、足心及鼻准部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皮疹分布均匀,疹点约在3日透发完毕,无逆证表现。恢复期正胜邪却,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隐退,身热渐退,咳嗽减轻,精神转佳,胃纳增加,皮肤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疾病渐趋康复。
逆证因邪盛正虚所致。麻疹发病过程中,如见形期壮热不退,肤干无汗,烦躁不安;或麻疹暴出,皮疹稠密,疹色紫黯;或麻疹透发不畅而突然隐退,且疹稀色淡,面部无皮疹者;或见形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为逆证。逆证按脏腑辨证,如麻疹伴见咳喘气促,喉间痰鸣,鼻扇,神情烦躁,口唇发绀,是为邪毒闭肺(麻疹合并肺炎);若伴见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是为邪毒攻喉(麻疹合并喉炎);若伴见神昏谵语,惊厥抽风,皮疹暴出,疹稠色黯,是为邪陷心肝(麻疹合并脑炎);若伴面色清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是心阳虚衰。以上均属逆证险候。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麻疹前驱期一般无皮疹出现,发疹期先发生于耳后、发际、颜面,迅速发展至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皮疹为玫瑰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可以相互融合。可选用透疹汤外洗以助透疹。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隐退。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解毒透疹汤
组成:
麻黄、浮萍、连翘、紫草、升麻、葛根、薄荷、蝉蜕各2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透疹达邪。
适应证:
麻疹发疹期,症见玫红色斑丘疹。
方解:
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浮萍入肺经,可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治时行热痈、斑疹不透、风热痒疹、皮肤瘙痒,《玉楸药解》载其“辛凉发表,治瘟疫斑疹”;连翘、紫草清热凉血解毒;升麻清热解毒透疹,《滇南本草》载其“表小儿痘疹,解疮毒”,《本草纲目》载其“消斑疹,行瘀血”;葛根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薄荷味辛,性凉,入肝、肺经,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蝉蜕可宣散风热、透疹利咽,《本草衍义》载其“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八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透疹达邪之功。
调剂要领:
取解毒透疹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1 000ml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
使用要点:
待药液稍温,擦拭额面、颈部、胸背、四肢、手背等,以助透疹。
3.注意事项
(1)治疗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2)中药纱布擦拭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
(3)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如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等轻微过敏症状,停药即可;如瘙痒剧烈、红斑弥漫,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
(二)配方颗粒内调
麻疹的治疗以清凉透疹为基本原则。初热期麻毒郁表,以解表透疹为主。出疹期麻毒炽盛,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透疹,但清热不可过用苦寒,防邪内陷。恢复期热去津伤,气阴两虚,以养阴清热为主。
1.顺证
(1)邪犯肺卫证(前驱期)
证候:
发热咳嗽,微恶风寒,喷嚏流涕,两目红赤,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咽喉肿痛,神烦哭闹,纳差口干,小便短少,大便不调,发热2~3日见麻疹黏膜斑,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
宣毒发表汤(《麻科活人全书·痘疹活幼至宝》)加减。常用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桔梗、甘草等。
加减:
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苏叶发散风寒;发热较高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
(2)邪入肺胃证(发疹期)
证候:
壮热持续,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咳嗽阵作,皮疹泛发,疹点由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黯,压之退色,抚之碍手,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
清凉解毒,透疹达邪。
方药:
清解透表汤(验方)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葛根、蝉蜕、牛蒡子、板蓝根、紫草等。
加减:
高热不解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疹点紫黯稠密者,加生地、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咳嗽剧烈者,加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止咳。
(3)阴津耗伤证(恢复期)
证候:
皮疹出齐,发热渐退,神宁疲倦,咳嗽减轻,胃纳增加,皮疹依次渐回,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舌苔薄净,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甘草、桑叶、桑白皮等。
加减:
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银柴胡、知母清解余热;干咳少痰者,加枇杷叶、杏仁润肺化痰止咳;食欲未复者,加生谷芽、生麦芽和中开胃;疹子退回迟缓者,加芍药、牡丹皮凉血活血;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润肠通便。
2.逆证
(1)邪毒闭肺证
证候:
疹色紫黯,或疹出未齐,骤然隐没,又伴见高热不退,咳嗽气急,喘促不利,喉间痰鸣,鼻扇,唇周发绀,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常用麻黄、杏仁、石膏、黄芩、葶苈子、海浮石、虎杖、前胡、百部、甘草。
加减:
高热不退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喘促不安、痰涎壅盛者,加鲜竹沥、瓜蒌泄肺定喘、清热化痰;腹胀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面唇青紫者,加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疹出不畅者,加葛根、升麻清凉透疹;疹出稠密紫黯者,加牡丹皮、紫草凉血解毒透疹。
(2)邪毒攻喉证
证候:
皮疹稠密,咽喉肿痛,吞咽不利,咳声如吠,声音嘶哑,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面唇发绀,烦躁不安,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验方新编》)加减。常用玄参、桔梗、牛蒡子、甘草、浙贝母、瓜蒌、射干、荆芥、马兜铃等。
加减: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治疗措施,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3)邪陷心肝证
证候:
高热不退,烦躁谵妄,喉间痰鸣,甚则昏迷抽搐,皮疹稠密,聚集成片,色泽紫黯,舌红绛,苔黄起芒刺,脉数有力。
治法:
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常用羚羊角粉、钩藤、桑叶、菊花、茯神、竹茹、浙贝母、鲜生地、白芍、甘草等。
加减: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胆南星、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腹胀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清热通腑;壮热不退、神识昏迷、四肢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镇惊息风;如皮疹骤没,面色青灰,汗出肢厥,则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急予固脱救逆。
【预防与调护】
1.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6日,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日。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宜隔离观察21日。
2.麻疹流行期间,勿带患者去疫区和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密切接触的成人需要在太阳光下照射10~20分钟,方可与易感者接触。
3.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在流行期间有麻疹接触史者,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预防麻疹的发病。
4.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的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
5.注意补充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见形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恢复期根据食欲逐渐增加营养食物。
6.保持眼睛、鼻腔、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
7.对于重症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合并症。
【典型医案】
李某,男,17岁,发热4天,起皮疹1天,于2017年11月12日就诊。患者4天前出现咳嗽、流涕、未予重视,随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伴眼结膜充血、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昨日先于耳后、发际、颜面出现皮疹,近日迅速发展至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数量逐渐增多,遂来诊。就诊时,查患者第2臼齿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耳后、发际、颜面、躯干及四肢密集分布鲜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可以相互融合。伴高热持续,烦躁不安,目赤眵多,咽痛,咳嗽阵作,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西医诊断:
麻疹;中医诊断:麻疹(邪入肺胃证)。
治法:
清凉解毒,透疹达邪。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解毒透疹汤:
麻黄、浮萍、连翘、紫草、升麻、葛根、薄荷、蝉蜕各2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7剂,配方颗粒加凉白开水溶解,纱布擦拭全身皮疹,每日1剂。
配方颗粒内服处方:
清解透表汤加减。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葛根、蝉蜕、牛蒡子、板蓝根、紫草等。加减:高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疹点紫黯稠密者,加生地、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
金银花15g,连翘15g,菊花10g,葛根10g,蝉蜕10g,牛蒡子10g,板蓝根20g,紫草10g,生石膏20g,知母10g,生地10g,牡丹皮10g,赤芍10g。
7剂,水冲服,每日1剂。
2017年11月19日二诊:
患者已退热,全身皮疹已消退,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和细小的糠秕样脱屑,无咽痛,偶有咳嗽,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细。内服中药去生石膏、牛蒡子,继续口服7剂,外治继续以解毒透疹汤纱布擦拭,每日2次。
2017年11月26日三诊:
患者全身皮疹全部消退。无发热、咽痛、咳嗽等不适,二便正常。考虑患者已痊愈,停止口服药物及外用药治疗。
【体会】
麻疹是一种全身出疹如麻粒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本病属西医学急性传染病“麻疹”。本病的特点是高热、咳嗽、流涕、目赤流泪、两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点,继而周身顺序起红疹。冬春季节多见,传染性很强,常可引起流行。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亦有发生。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是麻毒时邪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发肌肤。按其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肺胃热炽、肺胃阴伤不同的病机变化,而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若正不胜邪,麻毒内陷,则可见麻毒闭肺、麻毒攻喉、毒攻心肝等,其中麻毒闭肺最为多见。西医认为本病由麻疹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及眼结膜而传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故中药内治外治仍然遵守辨证论治原则。麻疹前驱期一般无皮疹出现,发疹期先发生于耳后、发际、颜面,迅速发展至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皮疹为玫瑰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可以相互融合。故可选用解毒透疹汤外洗以助透疹。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隐退。
(姚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