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是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和疹退后脱屑。中医学称本病为“丹痧”“烂喉痧”“疫喉痧”。本病临床特点为骤起发病,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咽峡炎等局部感染症状及中毒症状;典型皮损为充血性粟粒样红疹、口周苍白圈、帕氏线、草莓舌,疹退片状脱皮,常伴有瘙痒。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本病为邪犯肺胃,外透肌表,内燔营血,伤阴耗血所致。病位主要在肺、胃。
西医认为:
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炎症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种病变。即病菌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同时病菌及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迁徙性脓毒病灶及毒血症,部分患者于起病后2~3周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诊断要点】

1.有猩红热病患接触史。
2.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损。
3.疹退后皮损脱屑。
4.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咽拭子检出A组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虽在肺胃,而邪毒深伏营血,化火最速,一经发热极易内传营血,气营两燔为常见证候。若正气充盛,疹畅邪出,病势减轻为轻症。若邪热凶险,患儿体弱,毒无以发,则内陷心营,化火生风而成重症。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清热凉血,透疹解毒。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凉血透疹洗方
组成:
石膏100g,大青叶100g,生甘草30g,芦根5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适应证:
热入营血,斑疹隐隐之热盛皮损。
方解:
石膏味辛甘,气大寒,可清热解肌,《本草新编》载其“入肺、胃、三焦。能出汗解肌,上理头痛,缓脾止渴。风邪伤阳,寒邪伤阴,皆能解肌表而愈”;大青叶味苦性寒,《景岳全书·本草正》载其“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芦根、甘草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调剂要领:
取凉血透疹洗方配方颗粒1剂,放入药浴盆中,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
使用要点:
全身皮损浸于药液之中,外洗10分钟左右,擦干,勿使着凉。
(2)解毒止痒水
组成:
石膏5g,青黛5g,白茅根5g。配以炉甘石洗剂1瓶(100ml)。
功效:
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适应证:
热证后期,化燥生风之瘙痒症状。
方解:
石膏清热解肌、解毒凉血,青黛凉血解毒,芦根凉血活血,三药与收涩止痒之炉甘石相配,用治热证皮肤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之瘙痒症状。
调剂要领:
三味颗粒加入一瓶炉甘石洗剂(100ml)中,搅拌,使颗粒完全溶解,用时需摇匀药液后方可涂至患处。
3.注意事项
(1)皮疹初起常伴发热,若高热恶寒,不可使用外洗方洗浴,避免药浴后腠理不密,外邪内侵。
(2)热退后皮损常大面积脱屑,使用解毒止痒水往往加重表皮干燥症状,瘙痒不甚时须换用润肤霜剂外搽。
(二)配方颗粒内调
1.邪侵肺卫
证候: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吞咽痛甚,皮肤潮红,隐见细小红点,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有力。
治法:
辛凉清透,解毒利咽。
方药:
解肌透痧汤加减。
加减:
咽喉痛甚者,加山豆根、桔梗;斑疹出现,加紫草、大青叶。
2.邪入气营
证候:
壮热烦渴,咽喉肿痛,甚则溃烂,皮疹密布,猩红若丹,弥漫全身,压之退色,便干尿黄,或见神昏谵语,舌绛起刺,苔剥,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加减:
壮热不退,加寒水石、柴胡;烦躁不安,加山栀、竹叶;口渴欲饮,加天花粉、芦根。
3.疹后阴伤
证候:
身热渐退,皮疹渐消,继则脱屑退皮,咽喉赤烂疼痛渐减,午后低热,唇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生津润喉。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加减:
低热不退,加丹皮、地骨皮;口烦渴甚,加芦根、玄参。

【预防与调护】

目前对猩红热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故着重于控制感染,防止传播。
1.患者住院或家庭隔离,待3次咽拭子阴性后,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时,方可解除隔离。咽拭子持续阳性则需延长隔离期。
2.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患儿需隔离治疗1周;还应密切观察接触者,且接触者应做咽拭子检测;可疑患儿应早期治疗。
3.流行期间,儿童少到公共场所,房屋常通风换气。

【典型医案】

肖某,男,8岁,2012年4月22日初诊。主诉因“皮疹消退后皮肤脱屑3天”就诊。患儿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咽痛,第2日发现胸腹部及颈部密集红色斑点,于外院儿科诊断为“猩红热”,予“阿莫西林干混悬剂、泰诺林口服”治疗后热退,原有皮疹消退。3天前皮肤出现脱屑,伴口干,来诊。刻下症见:全身散在脱屑,伴轻度瘙痒不适,口干口渴,纳差,眠可,小便调,大便偏干。
西医诊断:
猩红热;中医诊断:烂喉痧(疹后阴伤)。
治法:
养阴清热,生津润喉。
内服颗粒处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桑叶10g,天花粉15g,玄参10g,芦根15g,生白术15g,葛根10g,生甘草6g,7剂,水冲服,日1剂。
外用处方:
润肤保湿剂外涂。
7天后患者未来诊,于2012年4月30日电话随访,患者家属代诉瘙痒缓解,脱屑明显减少,嘱其病瘥停药。

【体会】

猩红热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为儿童,高发季节为夏季、秋季。皮肤科就诊患儿往往因为全身红斑来诊,诊疗过程中应详细询问病史,患儿有无猩红热患者接触史及发热史,观察舌象过程中还应注意口周苍白圈、草莓舌等特征性症状。由于致病菌对青霉素普遍敏感,故本病确诊后应及早使用青霉素进行抗菌治疗,若青霉素过敏则改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中药颗粒外洗时应注意保暖,避免表邪内侵,加重内热。热退后往往全身脱屑较重,内服养阴润喉之方剂的同时,还应注意皮肤保湿,以润燥止痒,促进皮肤修复。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故一经发现需及时报告卫生主管部门,同时嘱患者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对于接触者也需进行病原学检测,而医疗过程中也要做好职业暴露防护。本病痊愈后终身免疫。
(萧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