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是由外感风温疠气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西医学称本病为流行性腮腺炎,为感受腮腺炎病毒引起。本病以冬春两季发病率最高,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本病潜伏期为12~22日。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可见昏迷、抽搐等邪陷心肝的变证;青春期患儿,感染后容易出现毒窜睾腹的兼证,如男孩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女孩少腹疼痛。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本病的病因为外感风温疠气,病位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犯于肺卫,壅阻足少阳经脉,邪正相争,气血相搏,郁而不散,循胆经外发,凝滞于耳下腮部,则腮部肿胀疼痛,发为痄腮。①邪犯少阳:足少阳之脉绕耳而行,腮腺位于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若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气血相搏,结于耳下腮部,发为痄腮。②热毒壅盛:若感邪较重,或素体虚弱、正不胜邪,邪从火化,邪毒壅盛,壅阻少阳经脉,气血凝滞,则致腮部胀甚疼痛,而成痄腮。③邪陷心肝: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若热毒炽盛,邪盛正衰,循经络表里传变,邪陷厥阴肝经,扰动肝风,蒙蔽心包,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④毒窜睾腹: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出现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西医认为:
本病为流行性腮腺炎,为感受腮腺炎病毒引起。在腮腺肿大前6日至肿后9日从唾液腺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本病传染期为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日。感染本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诊断要点】
1.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一侧或双侧腮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3.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②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儿发病早期有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2周左右恢复正常。
【辨证要点】
1.辨常证
常证病变在少阳经脉,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重在辨轻证、重证。轻证发于少阳之表,腮腺肿大,伴低热等外感表证;重证发于少阳之里,腮部漫肿痛甚,坚硬拒按,伴高热烦躁、咽痛、便干里热炽盛之象。
2.辨变证
变证当辨邪传部位。邪陷心肝证,除腮部肿大外,出现高热、神昏、抽搐、嗜睡等神志异常。毒窜睾腹证,腮腺肿大消退后出现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病在少阳、厥阴二经。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皮疹特点,外治主要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法。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解毒消痄汤
组成:
马齿苋60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黄柏30g,苦参1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适应证:
流行性腮腺炎,症见皮疹漫肿疼痛。
方解:
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君药;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凉血消斑;黄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苦参,《滇南本草》载其“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调剂要领:
取解毒消痄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1 000ml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根据皮损面积取相应大小无菌纱布,浸泡于解毒消痄汤中。
使用要点:
取浸泡于解毒消痄汤中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
(2)解毒消痄散
组成:
板蓝根15g,黄连面10g,大黄粉10g,青黛面1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适应证:
流行性腮腺炎,症见皮疹漫肿坚硬疼痛。
方解:
板蓝根苦寒,可治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本草便读》载“板蓝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与靛青叶同,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但叶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异耳”;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研粉外用治疮毒;生大黄,《本草新编》载“其性甚速,走而不守……推陈致新,导瘀血……破癥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青黛善疗温毒发斑,《岭南采药录》载其“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板蓝根、黄连面、大黄粉、青黛面合用香油外调后涂皮损,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调剂要领:
取解毒消痄散配方颗粒1剂,研磨成微粉,装器皿,备用。应用时,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适量解毒消痄散放入药杯中,一边加入香油一边搅拌,调解毒消痄散成稀糊状,比牛奶稍稀即可。
使用要点:
每次用解毒消痄汤湿敷完毕后,先用纱布轻轻蘸干残留的药液,再用无菌医用棉签或无菌毛笔蘸调好的解毒消痄散,均匀涂抹至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隐约能看见皮损为度。涂抹太薄,影响疗效;涂抹太厚,导致干裂不适,并且不利于毒邪外泄。
3.注意事项
(1)治疗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2)中药纱布湿敷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
(3)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如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等轻微过敏症状,停药即可;如瘙痒剧烈、红斑弥漫,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
(二)配方颗粒内调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轻证以疏风清热为主,重证以清热解毒为要,但都应佐以软坚、散结之品,壅滞祛除,则风散毒解。变证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1.常证
(1)邪犯少阳证
证候:
腮部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伴有低热,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
柴胡葛根汤(《外科正宗》)加减。常用柴胡、天花粉、葛根、黄芩、桔梗、连翘、牛蒡子、石膏、甘草、升麻等。
加减:
热甚者,加知母、生石膏清热;咽喉肿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利咽;腮肿明显者,加夏枯草清肝软坚。
(2)热毒壅盛证
证候:
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疼痛,口渴面赤,头痛,咽红,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加减。常用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僵蚕、升麻等。
加减:
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腮部肿胀明显者,加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2.变证
(1)邪陷心肝证
证候:
耳下腮部肿痛,伴高热,神昏嗜睡,头痛项强,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常用生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等。
(2)毒窜睾腹证
证候:
腮部肿胀消退后,男性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女性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常用龙胆、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橘核、荔枝核等。
加减:
睾丸肿痛明显者,加青皮、延胡索理气消肿止痛;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川楝子理气通腑。
【预防与调护】
1.患病后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3日。
2.患者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刺激性食物。
3.高热、头痛、嗜睡、呕吐者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4.睾丸肿大痛甚者,局部可给予冷湿敷,并用纱布做成吊带,将肿胀的阴囊托起。
【典型医案】
薛某,男,7岁,发热3天,耳下腮部肿胀疼痛2天,于2018年3月13日就诊。患者3天前自觉发热,体温最高达39℃,未予重视,2天前自觉左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随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就诊时,患儿高热,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疼痛,口渴面赤,头痛,咽红咽痛,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
急性腮腺炎;中医诊断:痄腮(热毒壅盛证)。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1)解毒消痄汤:
马齿苋60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黄柏30g,苦参10g。
7剂,配方颗粒加凉白开水溶解,纱布外敷耳下腮部肿胀处,每日1剂。
(2)解毒消痄散:
板蓝根15g,黄连面10g,大黄粉10g,青黛面10g。
3剂,每次用解毒消痄汤湿敷完毕后,先用纱布轻轻蘸干残留的药液,再用无菌医用棉签或无菌毛笔蘸调好的解毒消痄散,均匀涂抹至皮损处,每日2次。
配方颗粒内服处方:
普济消毒饮去僵蚕、桔梗。烦渴较甚者,加生石膏、芦根、天花粉;咽部红肿加山豆根、牛蒡子;大便干结,加瓜蒌、枳壳。
生石膏20g,黄芩10g,黄连10g,陈皮10g,甘草6g,玄参6g,柴胡10g,连翘10g,板蓝根15g,马勃6g,芦根15g,天花粉20g,牛蒡子10g,枳壳10g。
7剂,水冲服,每日1剂。
2018年3月20日二诊:
患者已退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明显缓解,张口咀嚼无疼痛,无头痛,咽红咽痛好转,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内服中药去生石膏、牛蒡子、枳壳,继续口服7剂,外治继续以解毒消痄汤纱布湿敷,每日2次,湿敷方法如前。湿敷完毕,予解毒消痄散外涂,每日2次。
2018年3月27日三诊:
患者无发热,查双耳下腮部无肿胀疼痛感,无特殊不适,患者痊愈,停止口服药物及外用药治疗。
【体会】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外感风温疠气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西医学称本病为流行性腮腺炎,为感受腮腺炎病毒引起。本病以冬春两季发病率最高,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风温疠气,病位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犯于肺卫,壅阻足少阳经脉,邪正相争,气血相搏,郁而不散,循胆经外发,凝滞于耳下腮部,则腮部肿胀疼痛,发为痄腮。辨证论治方面当须辨常证与变证:常证病变在少阳经脉,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重在辨轻证、重证。轻证发于少阳之表,腮腺肿大,伴低热等外感表证;重证发于少阳之里,腮部漫肿痛甚,坚硬拒按,伴高热烦躁、咽痛、便干里热炽盛之象。变证当辨邪传部位。邪陷心肝证,除腮部肿大外,出现高热、神昏、抽搐、嗜睡等神志异常。毒窜睾腹证,腮腺肿大消退后出现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病在少阳、厥阴二经。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轻证以疏风清热为主,重证以清热解毒为要,但都应佐以软坚、散结之品,壅滞祛除,则风散毒解。变证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流行性腮腺炎在中西医结合内治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配方颗粒调配的外用制剂治疗效果甚好。根据流行性腮腺炎多表现为耳下腮部肿胀疼痛的皮损特点,外治可选用解毒消痄汤及解毒消痄散。总之,流行性腮腺炎外治时中药溶液局部湿敷,促进皮损漫肿疼痛尽快消退,待湿敷后给予中药膏剂外涂,可以发挥封包作用,使药物缓慢吸收,持续发挥疗效。
(姚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