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疣

【概述】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隋代《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西医认为:
人类各种皮肤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疣主要由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经过污染器物损伤皮肤而间接传染。潜伏期6~12个月不等。不同类型的HPV与疣的临床表现有关。

【诊断要点】

1.疣目
又名“刺瘊”,相当于西医学的寻常疣,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
(1)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两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
(2)皮损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处。发生于甲周者称甲周疣,在甲床者称甲下疣。有时皮损呈细长丝状突起,称为丝状疣。有时为一簇集多个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称指状疣。
(3)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可在2年内自然消退。
(4)组织病理:表皮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角化过度、间有角化不全,棘层上部及颗粒层细胞有空泡化。表皮突延长,疣周围向内弯曲呈抱球状,真皮乳头上延,血管扩张。
2.跖疣
发生在足底部的疣目。因该部位角质层较厚,受到挤压,故临床表现不同于疣目。
(1)初为细小发亮丘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表面角化粗糙,灰黄或污灰色,周围界限清楚,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如用小刀将表面角质刮去,可见出血点。有时疣表面有微量血液外渗,凝固后呈小黑点。
(2)皮损可互相融合为一角质片块,又称镶嵌疣。
(3)好发于足跟、跖骨头或跖间等受压处。偶尔也可发生于手掌,称掌疣。损害常伴触痛。
(4)病理改变与疣目基本相同,但整个皮损陷入真皮,角质层更厚,有广泛的角化不全,空泡化细胞及炎症浸润更明显。
3.扁瘊
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疣,多发生于青年妇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1)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
(2)好发于青少年额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起病较突然。
(3)皮损数日增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皮损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
(4)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呈慢性,可自行消退,消退前瘙痒明显,愈后不留痕迹。
(5)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质层呈网篮状,颗粒层及棘层肥厚,其上部可见多数空泡化细胞,细胞体大,核位于中央。
4.鼠疣
相当于西医学的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的皮肤病。本病毒属于痘类病毒,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常通过直接接触和接触污染的用具(如浴巾)传染,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
(1)典型损害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呈灰白或珍珠色,继发感染也可发红。中心有脐凹,可挤出白色乳酪状物即软疣小体。
(2)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散在不融合,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微痒。潜伏期2~3周,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女性皮肤柔嫩者。
(3)组织病理:表皮病变为主,表现为高度增生。皮突延伸至真皮,真皮结缔组织受压形成假包膜,并分为多个梨状小叶。表皮基底细胞胞质内有均质性圆形或椭圆形、折光性强的病毒包涵体。下方嗜酸性,逐渐向上为嗜碱性,最后可突破角质层使表面呈火山口状。
5.疣状表皮结构不良
表现为全身泛发性扁平疣样损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其中由HPV-5型所致的皮损会恶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有关,是一种癌前期病变。
(1)多自幼年发病,但亦可初发于任何年龄。
(2)病程长,可持续终生不退,约20%的患者皮损经过10~30年的潜伏期发生癌变,多发于暴露部位。最初为Bowen样表现,之后可发展为鳞癌。
(3)皮损呈米粒到黄豆大扁平疣状丘疹,黯红、紫红或褐色。好发于面、颈、手背及前臂,数目众多,广泛对称分布,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4)皮损有时自觉瘙痒。
(5)组织病理:表皮角化亢进,棘层肥厚,其上部及颗粒层内可见三五成群的病变细胞,胞体大,胞质蓝染,有的可呈泡沫状,核大圆。这些细胞间无细胞间桥。
6.丝状疣
中年妇女较多见。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

【辨证要点】

中医辨证以皮损为主结合整体辨证,比如疣体好发于多汗的部位(如颈部、腋下等)或夏季(湿热季节),伴口干不欲多饮,大便黏滞,脘腹胀满,舌红,苔腻,脉滑,辨证为湿热证;疣发展速度快,传染性强,或者皮损色泽鲜红,伴心烦,便秘,口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弦数,辨证为热毒证;病程较长,皮损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黯红,不痒不痛,舌红或黯红,可见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涩,辨证为血瘀证。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针对皮疹的特点、皮损部位,结合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各类型的疣均可采用外洗法,皮损干燥肥厚者还可以采用涂擦法、外敷法。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清热利湿治瘊方(自拟方)
组成:
马齿苋50g,黄柏炭20g,薄荷20g,大青叶15g,木贼10g,白附子1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适应证:
疣(湿热证)。
方解:
马齿苋、黄柏炭为君药,清热利湿解毒;薄荷、大青叶为臣药,解毒凉血;木贼助马齿苋清热解毒,白附子外用散结,共为佐药。
调剂要领:
取本配方颗粒1剂,加入温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局部擦洗或浸泡。
使用要点:
每日擦洗或浸泡2次,浸泡时间20分钟。注意:避免水温太烫,损伤皮肤。
(2)活血化瘀治瘊方(自拟方)
组成:
桃仁50g,当归30g,三七10g,细辛3g,蜂房6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适应证:
疣(血瘀证)。
方解:
桃仁活血化瘀散结为君药;当归、三七活血化瘀为臣药;细辛通络,蜂房解毒,共为佐药。
调剂要领:
取本配方颗粒1剂,加入温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局部擦洗或浸泡。
使用要点:
每日擦洗或浸泡2次,浸泡时间20分钟。注意:避免水温太烫,损伤皮肤。
(3)清热解毒治瘊方(自拟方)
组成:
蜂房6g,连翘30g,黄连粉10g,大黄面10g,人工体外培育牛黄0.3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散结。
适应证:
疣(热毒证)。
方解:
蜂房、连翘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牛黄解毒凉血,为臣药;黄连、大黄清热解毒利湿,为佐药。
调剂要领:
取本配方颗粒1剂,加入温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局部擦洗或浸泡。
使用要点:
每日擦洗或浸泡2次,浸泡时间20分钟。注意:避免水温太烫,损伤皮肤。
(4)鸦胆子油(自拟方)
组成:
鸦胆子30g,白矾20g,马齿苋20g,威灵仙30g,橄榄油或麻油1 000ml。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方解:
鸦胆子、白矾解毒散结为君药,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为臣药,威灵仙软坚散结为佐药。将油加热后,再将草药、颗粒放入油中煎炸5分钟后去渣留用。注意油温不可太高,勿将草药炸焦。
功效: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适应证:
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肥厚者。
使用要点:
每天涂抹2~3次。因鸦胆子有一定腐蚀性,皮损破溃者或者头面部不宜。
(5)解毒散疣方(自拟方)
组成:
鸦胆子30g,白矾20g,马齿苋50g,威灵仙3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方解:
鸦胆子、白矾解毒散结为君药,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湿为臣药,威灵仙软坚散结为佐药。将草药、颗粒放入水中煎煮,煮开后10分钟去渣,装入瓶中,存冰箱留用。
功效: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适应证:
各类疣均可外擦。
使用要点:
每天外擦2~3次。因鸦胆子有一定腐蚀性,皮损破溃者或者头面部不宜。
3.注意事项
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如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等轻微过敏症状,停药即可;如瘙痒剧烈、红斑弥漫,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
(二)配方颗粒内调
本病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为主要治法;体虚者,加以扶正祛邪。
引经药使用如表1所示。
表1 引经药的使用
1.热毒证
主要证候:
疣发展速度快,或者皮损色泽鲜红,伴心烦,便秘,口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
蓝夏治疣方(自拟方)。
组成:
板蓝根30g,夏枯草30g,金银花10g,木贼草10g,连翘10g,马齿苋15g,蜂房6g。水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湿热证
主要证候:
疣体好发多汗的部位(如颈部、腋下等)或夏季(湿热季节),伴口干不欲多饮,大便黏滞,脘腹胀满,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
薏苋治疣方(自拟方)。
组成:
薏苡仁30g,马齿苋30g,蜂房6g,紫草10g,冬瓜皮15g,丝瓜络15g,生牡蛎30g。水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血瘀证
主要证候:
病程较长,皮损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黯红,不痒不痛,舌红或黯红,可见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板蓝根30g,紫草30g,马齿苋30g,浙贝母10g,水牛角30g,生黄芪10g,生薏苡仁15g。水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预防与调护】

1.忌搔抓,抓破后损害加重。
2.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出血。生于甲下者,疼痛异常,宜早治。

【典型医案】

梁某,女,23岁,2017年7月10日初诊。主述颜面部皮肤起皮损1年,加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在额头、面颊、手背出现褐色扁平皮损,无痛痒。近1个月患者面部、手背皮损骤然增多。专科检查:颜面部可见多发黄褐或黯红色扁平丘疹,米粒到绿豆大小,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刻下症见:时有心烦,伴口干口苦,饮食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
诊断:
扁瘊(热毒证)。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
内服处方:
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板蓝根30g,紫草30g,马齿苋30g,水牛角30g,浙贝母10g,生薏苡仁15g,煅牡蛎30g。14剂,水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外用处方:
连翘30g,黄连粉10g(草药),大黄面10g(草药),人工体外培育牛黄0.3g(草药)。局部外洗,每日2次
火针治疗:
较大皮损给予火针治疗,2周1次。
复诊:
服药后皮损瘙痒变轻,无新发皮损,睡眠改善。内服方去水牛角、板蓝根。其余治疗方案同前继续治疗4周,皮损脱落,随访半年内未复发。
分析:
本案属于中医“扁瘊”范畴,据临床表现及患者舌脉,综合辨证属于热毒证。故治疗以板蓝根、紫草、水牛角、马齿苋清热凉血解毒,桃仁、红花、香附活血化瘀,更加生薏苡仁、浙贝母、煅牡蛎化痰散结,且煅牡蛎有安神之功、可改善睡眠。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之功,故能取得良效。

【体会】

1.扶正祛邪是治疣的基本大法
中医认为疣的发生不外乎正虚邪盛所致。其正虚者,脾肺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气血失和;其邪盛者,外感风热化毒,或肝阳偏亢,阻于经络,热毒搏结于肌腠,气血瘀滞。故在疣病的治疗上,扶正祛邪是基本大法。特别是对于泛发性疣的治疗,扶正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抗病毒的复制。祛邪则重在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祛邪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增殖。扶正方药常用玉屏风散等,其君药生黄芪用量可从小到大,从10g到60g酌情使用。有实验证明,生黄芪可以诱生干扰素,从而对抗病毒。祛邪药以清热解毒为主,如马齿苋、板蓝根、蜂房、土贝母、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半枝莲等常被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疣。这些药物,不但具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而且可以抑制病毒引起的表皮细胞增生,同时增强网状内皮巨噬细胞的功能。
2.活血化瘀是治疗疣病的重要环节
不论是寻常疣、扁平疣还是其他类疣,病程都较长,表现为结节、丘疹,其色干枯或黯褐。可从血瘀论治。活血化瘀可以改善组织微循环,对于消除疣体有重要作用。常用药物如红花、桃仁、莪术、香附、益母草等。
3.合理使用祛风药和化痰药可提高疗效
由于疣多发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治疗上多加用风药,如蝉蜕、白芷、蜂房、僵蚕等,一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二能发散风邪,驱邪外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观察到疣即将消退时一般可见疣体变红、瘙痒,为风邪欲出之兆,而运用风药可以因势利导,引邪外出。扁瘊应用祛风药效果尤为明显。此外,中医认为疣赘多为痰瘀交阻,所以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可适当加用化痰散结药物,如昆布、海藻、土贝母、半夏等,协同作用,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4.外治必不可少
对于疣病的治疗,外用治疗直接作用于疣体,是必不可少的治疗。除扁平疣可以只通过内服药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以外,其他疣必须配合外用药的治疗。外用药常选清热解毒,或可轻度腐蚀疣体的药物。如常用的鸦胆子、生半夏、白附子等均有很好的散结蚀疣作用,然而不宜用于皮肤薄嫩处。
(蔡玲玲 吴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