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痱子
【概述】
痱子,又称汗疹、热痱,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好发于皱襞部位。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伴有剧痒、疼痛,有时会有阵阵热辣的灼痛表现,反复发作。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①此病因夏日暑热熏蒸、汗出多湿,湿邪滞留肌表,闭阻毛窍,致汗出不畅,毒邪侵肤而致;②也有素有食滞,外感暑热之邪而发本病者。
西医认为:
①由于环境中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渍,致使汗腺导管口变窄或阻塞,进而汗腺导管内汗液潴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渗入并刺激周围组织而于汗孔处出现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可加重炎症反应。②有人认为,汗孔的闭塞是由于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③也有人认为痱子的发生与出汗过多无关,而与皮肤表面大量繁殖的微球菌有关。
【诊断要点】
根据皮疹在炎热环境中发病,好发于皱襞部位,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天气转凉后好转,诊断不难。有时需与夏季皮炎鉴别。后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皮疹为大片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有剧痒。
痱子共有3种类型,分别为红痱、白痱和脓痱。红痱为红色的粟粒疹,白痱为晶形粟粒疹,脓痱为脓疱性粟粒疹。
红痱是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临床上最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好发于手背、肘窝、颈部、胸部、背部、腹部、妇女乳房下以及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自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白痱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常见于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在颈、躯干部多发生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微亮,内容清,无红晕。无自觉症状,轻擦之后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唇。
脓痱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而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辨证要点】
常见的证型为暑湿熏蒸、暑湿蕴毒。暑湿熏蒸者常见症状为皮疹泛发,密如撒粟,尖如芒刺,周围绕以红晕,痒痛灼热,伴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暑湿蕴毒者常见症状为脓疱密集,细如针尖粟粒,或脓疱点点,刺痒烧灼,甚者抓痕累累,糜烂滋水,伴微热、身倦、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一)配方颗粒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本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以外治为主,治疗时以清暑利湿、除热止痒为法。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祛痱止痒洗剂
组成:
苦参20g,蛇床子3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马齿苋30g,生地榆20,百部20g,白芷10g,艾叶20g。
功效:
清热燥湿,收敛止痒。
适应证:
湿毒蕴肤,腠理失和所致之红斑、丘疹及皮肤瘙痒症等。
方解:
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为君药,清热燥湿,收敛消炎;马齿苋、生地榆清热凉血解毒,是为臣药;百部、白芷、艾叶祛风、杀虫、止痒,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敛止痒之功,能有效地减轻红斑浸润,减少丘疹、丘疱疹,具有良好的燥湿、抗炎、止痒作用。苦参、蛇床子、百部等药味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的作用,能减轻和防止痱子继发感染。
调剂要领:
取祛痱止痒洗剂1剂溶于500ml温水中,充分溶解后作为洗剂使用。
使用要点:
外用。可直接涂于患处或经稀释后洗浴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①破损皮肤慎用;②忌用热水烫洗。
(2)肤康搽剂
组成:
苦参20g,白鲜皮20g,地肤子25g,黄柏20g,艾叶15g,石菖蒲10g,芦荟20g,白芷15g。
功效:
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
热痱。
方解:
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共为君药,清热燥湿止痒;艾叶、石菖蒲止痒消炎,芦荟滋养皮肤,白芷祛风除湿,共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效。
调剂要领:
搽剂,用75%乙醇溶液100ml溶解1剂配方颗粒。
使用要点:
取20瓶盖原液加500ml温清水稀释后直接清洗患处。
注意事项:
①破损皮肤慎用;②忌用热水烫洗。
(3)六一散
组成:
滑石粉180g,甘草粉30g。
功效:
散风祛湿,清凉止痒。
适应证:
汗疹、痱毒,湿疮痛痒。
方解:
滑石粉清热解暑,收湿敛疮,撒布创面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甘草和其中气,并可缓和滑石寒之性。二药相配,共奏散风祛湿、清凉止痒之效。
调剂要领:
取滑石、甘草颗粒剂,粉碎为细粉备用。
使用要点:
用温水洗浴后,擦干水分,扑擦患处。
注意事项:
①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②扑擦面积不宜过大,量不宜过多,擦药后应避光。
(4)艾叶汤
组成:
艾叶30g。
功效:
祛湿止痒。
适应证:
暑湿熏蒸所致的痱子、湿疹等。
方解:
艾叶药性温燥,外用可祛湿止痒。
调剂要领:
取配方颗粒1剂溶于50ml温水中。
使用要点:
将药液混入适量洗澡水中,调好温度,身体入药水中泡5~10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
①破损皮肤慎用;②忌用热水烫洗。
(5)马齿苋汤
组成:
马齿苋30g。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适应证:
痱子皮损感染邪毒,水疱破后糜烂红肿者。
方解:
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治疗火热毒盛,痈肿疔疮、湿疹等效果极佳。
调剂要领:
取马齿苋配方颗粒1剂,放入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置凉。
使用要点:
取于马齿苋溶剂中浸泡过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
注意事项:
①中药纱布湿敷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②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
(二)配方颗粒内调
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除热止痒为主要治法。
1.暑湿熏蒸
症状:
皮疹泛发,密如撒粟,尖如芒刺,周围绕以红晕,痒痛灼热,伴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暑利湿,除热止痒。
方药:
六一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2.暑湿蕴毒
症状:
脓疱密集,细如针尖粟粒,或脓疱点点,刺痒烧灼,甚者抓痕累累,糜烂滋水,伴微热、身倦、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暑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
六一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
2.衣着宜宽大,便于汗液蒸发。及时更换潮湿衣服。
3.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常用干毛巾擦汗或用温水勤洗澡。
4.痱子发生后,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典型医案】
张某,男,1岁6个月,2日前颈后成批出现皮疹伴瘙痒,于2017年7月20日就诊。患儿近期感冒,家长为预防感冒复发,家中未开空调。2日前发现患儿颈后略有红斑,患儿似有搔抓,未重视。后患儿搔抓动作增多,后颈部出现成批皮疹,2日来皮疹逐渐增多,遂来就诊。查体:后颈部成批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周围有轻度红晕。部分皮损消退,有轻度脱屑,抓痕明显。舌红,苔薄黄,脉数。
西医诊断:
痱子;中医诊断:痱子(暑湿熏蒸)。
治法:
清暑利湿,除热止痒。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1)艾叶汤
组成:
艾叶30g。
3剂,取配方颗粒1剂溶于50ml温水中。将药液混入适量洗澡水中,调好温度,身体入药水中泡5~10分钟即可。
(2)六一散
组成:
滑石180g,甘草30g。
1剂,用温水洗浴后,擦干水分,扑擦患处。
内服处方:
患儿病情较轻,暂不予内服处方。
嘱家属尽可能将患儿置于凉爽、通风、干燥的房间,减少孩子出汗。
2017年7月23日二诊:
患儿家长代诉患儿搔抓动作明显减少。查体:皮损搔抓痕迹减轻,原皮损已全部消退,皮损处有轻度脱屑,已无新发皮疹,舌淡,苔薄白,脉数。嘱患儿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避免复发。
【体会】
痱子,又称汗疹、热痱,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其特点是皮疹在炎热环境中发病,好发于皱襞部位,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天气转凉后好转。治疗上以外治为主,以清暑利湿、除热止痒为法。预防对于本病来说至关重要,应注意通风,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穿厚或紧身的衣服。如果长痱子应尽量避免用手抓破。
(杨碧莲 刘徐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