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虫咬皮炎
【概述】
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其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本病多见于昆虫孽生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小儿及青少年多见。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①人体皮肤被昆虫叮咬,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有毒毛刺,邪毒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而成本病;②或禀赋不耐,过敏而成本病。
西医认为:
虫咬皮炎是由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致病害虫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的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严重程度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敏感性相关。
【诊断要点】
1.皮损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常可见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由于搔抓而水疱破裂,引起糜烂,有的可继发感染,或局部肿大。
2.自觉奇痒,灼热红肿或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
3.因虫类不同,其皮损表现也有差异。
(1)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2)螨虫皮炎:粟米到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块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或因搔抓而有抓痕和血痂。
(3)隐翅虫线状皮炎:皮损多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4)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5)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伴有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化脓。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6)蜂螫皮炎:伤处有烧灼感,或显著的痒痛感。如被群蜂同时螫伤,可产生大面积的肿胀。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晕厥。
【辨证要点】
虫咬皮炎证型较为单一,皮损表现为皮疹数量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淋巴结肿大,可辨证为热毒蕴结证。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本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以外治为主,轻者外治可愈,重者内、外合治。治法主要为清热解毒止痒。外治是关键。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薄荷三黄洗剂
组成:
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薄荷1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解毒,收敛止痒。
适应证:
虫咬皮炎初起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处。
方解:
黄柏、黄芩、大黄为君药,清热解毒;苦参为臣药,清热杀虫;薄荷清凉杀虫止痒。
调剂要领:
应用时,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适量薄荷三黄洗剂配方颗粒放入药杯中,一边加入生理盐水或纯净水一边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
使用要点:
每次用无菌医用棉签或无菌毛笔蘸调好的薄荷三黄洗剂,均匀涂抹至皮损处,每日多次。
(2)消肿止痒汤
组成:
苦参30g,黄柏30g,生地榆30g,马齿苋30g,金银花30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
功效:
清热燥湿,消肿止痒。
适应证:
虫咬皮炎见红肿、水疱、渗出,瘙痒剧烈者。
方解:
苦参、黄柏为君药,清热燥湿止痒;地肤子、白鲜皮为臣,加强燥湿止痒之功;马齿苋、金银花、生地榆清热凉血解毒,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消肿止痒之效。
调剂要领:
取消肿止痒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置凉,根据皮损面积取相应大小无菌纱布,浸泡。
使用要点:
取浸泡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每次湿敷完毕,用纱布轻轻蘸干残留的药液。
3.注意事项
(1)治疗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2)中药纱布湿敷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
(3)随时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如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等轻微过敏症状,停药即可;如瘙痒剧烈、红斑弥漫,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
(二)配方颗粒内调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为主要治法。
热毒蕴结证
证候:
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淋巴结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方药: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加减:
红肿严重者,加生地榆、大青叶、玄参、虎杖;水疱及瘙痒显著者,加苦参、黄芩、地肤子、白鲜皮。
【预防与调护】
1.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消灭害虫。
2.衣服、被褥应勤洗勤晒,防虫藏身。
3.儿童户外玩耍,要涂防虫叮咬药物。
4.发病期间忌海鲜鱼腥发物,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典型医案】
张某,男,10岁,全身散在皮疹,颜色较红,于2017年9月20日就诊。患者3天前在郊区游玩结束后,发现右小腿外侧有一红色丘疹,有瘙痒感,但未予重视,昨日丘疹逐渐增多,痒感明显,遂就诊于门诊。查体:双侧小腿大量鲜红丘疹,肿胀,部分中央可见水疱,散见破溃,渗出。舌红,苔薄黄,脉数。
西医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中医诊断:虫咬皮炎(湿热毒蕴肤)。
治法:
清热凉血,消肿止痒。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消肿止痒汤:
苦参30g,黄柏30g,生地榆30g,马齿苋30g,金银花30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
7剂,配方颗粒加纯净水溶解,纱布外敷,每日1剂。
使用要点:
取消肿止痒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取无菌纱布6~8层,在预备好的消肿止痒汤中浸湿,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
内服处方: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6g,黄芩6g,黄柏6g,栀子6g,金银花6g,野菊花6g,蒲公英10g,地丁10g,地肤子6g,白鲜皮6g,玄参6g,大青叶6g,生甘草6g。
7剂,水冲服,每日1剂。
2017年9月27日二诊:
患者自诉瘙痒明显减轻。查体:皮损搔抓痕迹减轻,皮疹颜色变黯,红肿消失,无水疱及渗出,舌淡,苔薄白,脉数。嘱停药。外出游玩时注意预防蚊虫叮咬。
【体会】
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严重程度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敏感性相关。其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治疗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西医予以抗组胺、脱敏药物,中医内外合治,标本兼治,可缩短病程。虫咬皮炎主要是邪毒侵入肌肤,热毒蕴结而导致,不管是内服还是外治,均应以清热解毒止痒为法则。外治为关键。虫咬皮炎初起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用薄荷三黄洗剂;若病情严重,出现明显的水肿和水疱,甚至破溃渗出者,需应用湿敷的外治法,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药物,如苦参、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金银花、地肤子、白鲜皮等。内服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其中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药仅五味,功专力宏,用法得宜,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黄连解毒汤出自《肘后备急方》,四药合用,集大苦大寒之连、芩、柏、栀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则热毒解,诸症可愈。
(杨碧莲 杭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