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五、黄水疮

【概述】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儿童中最为常见,易在幼儿园或家庭等集体场所流行。西医学称本病为脓疱疮。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
夏秋之季,暑湿并现,湿热交蒸,热邪客于肌肤,郁于腠理,以致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汗多湿重,腠理不固,暑湿毒邪乘隙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若病情反复,湿热邪毒久羁,亦可致脾虚失运。
西医认为:
本病大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亦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引起。夏秋季节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时,细菌在皮肤上容易繁殖,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或痱子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均为皮肤化脓感染提供机会。

【诊断要点】

1.儿童多见。
2.夏秋多发。
3.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蔓延全身。
4.迅速出现的脓疱和积脓为特征性皮损,破溃后形成黄色脓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
5.可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

【辨证要点】

黄水疮夏秋季节多发,多由暑湿邪毒侵袭人体,客于肺经,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所致。如若处理不当,则可迁延日久,邪毒久羁,热衰湿盛,湿困脾阳。故临床辨证可分湿热与脾虚两个类型,而以湿热型为多见。脓疱色黄,周围红晕,糜烂面鲜红,伴口干,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者,为暑湿热蕴证;脓疱稀疏,色淡白,糜烂面淡红,伴食少便溏,舌淡苔腻,脉濡细者,为脾虚湿蕴证。

【治疗】

(一)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
1.治则治法
清热解毒,排脓敛疮。
2.常用配方颗粒应用
(1)渗湿排脓汤
组成:
马齿苋60g,黄柏40g,苦参30g,野菊花40g,蒲公英30g,车前草15g,芒硝2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清热渗湿,消肿排脓。
适应证:
皮肤表面脓疱多发,溃或未溃,散在糜烂面。
方解:
马齿苋为君药,《本草备要》载其“微酸,散血解毒,祛风杀虫,治诸淋疳痢,血癖恶疮,小儿丹毒,利肠滑产”,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苦参、黄柏、野菊花、蒲公英皆能利湿排脓,为臣药;佐以车前草、芒硝,凉血消肿。
调剂要领:
取渗湿排脓汤配方颗粒1剂,放入1 000ml药杯中,加入500ml 40℃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搅拌,使颗粒充分溶解,根据皮损面积取相应大小无菌纱布,浸泡于渗湿排脓汤中。
使用要点:
用碘伏充分清洁糜烂面脓液,脓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避免脓液外溢接种传染;取浸泡于渗湿排脓汤中的无菌纱布6~8层,稍稍拧一下,以纱布欲滴水未滴水状态为佳,然后展开纱布轻轻湿敷于皮损处,若纱布干燥,及时更换之,每次湿敷20分钟,每日2次。
(2)青黛散
组成:
青黛10g,石膏20g,黄柏10g,滑石1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
凉血清热,敛疮止痒。
适应证:
脓疱溃后脓痂较厚。
方解: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石膏、滑石清热收湿,敛疮生肌;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
调剂要领:
取青黛散配方颗粒1剂,放入100ml芝麻油中充分搅拌溶解,静置1小时,取上清油剂搽于脓痂表面,每日2次。
使用要点:
油剂适用于脓痂较厚,渗出不著之黄水疮,渗出较多者用之,可与脓液混合,增加接种传染可能。油剂需静置后使用,不溶之粉末搽于创面,易加重痂皮形成。
3.注意事项
(1)本病小儿多发,颜面好发,抽取脓液时做好安抚,避免意外发生。
(2)药液温度宜控制于34~38℃,避免过热损伤皮肤。
(3)中药纱布湿敷时,可以覆盖防渗垫,外盖毛巾被,保持药液温度,并可防止受凉感冒。
(二)配方颗粒内调
本病治疗以化湿解毒为主要治法。暑湿热蕴者以清暑利湿为主,脾虚湿蕴者以健脾利湿为法。
1.暑湿热蕴证
证候:
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治法:
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
清暑汤加减。
加减:
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泄热导滞。
2.脾虚湿蕴证
证候:
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
健脾利湿解毒。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加减:
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2.有热痱或瘙痒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及时治疗。
3.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已污染的衣服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典型医案】

赵某,男,11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21日。主诉:鼻翼旁起疱疹4天。专科检查:左侧鼻翼旁及左面颊部红斑,红斑上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小脓疱,部分已破溃、结痂。刻下症见:面部起皮疹,伴轻度瘙痒,小便调,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
脓疱疮;中医诊断:黄水疮(暑湿热蕴证)。
治法:
清暑利湿解毒。
配方颗粒临床调剂外治处方:
渗湿排脓汤:
马齿苋60g,黄柏40g,苦参30g,野菊花40g,蒲公英30g,车前草15g,芒硝20g。
7剂,配方颗粒外用湿敷,每日1剂。
使用要点:
用碘伏充分清洁糜烂面脓液,脓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避免脓液外溢接种传染;渗湿排脓汤湿敷20分钟,每日2次;每次湿敷完毕,均匀涂抹夫西地酸乳膏1次。
配方颗粒内服处方:
清暑汤加熟大黄。
金银花6g,连翘6g,天花粉10g,滑石10g,车前子10g,泽泻6g,生甘草6g,熟大黄3g。
7剂,水冲服,每日1剂。
西药:
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日2次。
2015年8月27日二诊:
患者诉瘙痒缓解,面部原有红斑颜色变黯,脓疱大部分结痂,近期未见新发脓疱,大便调。中药口服颗粒剂于前方基础上去熟大黄,加野菊花6g、茯苓10g、紫草6g,7剂,外用治疗同前。7日后随诊未见复发。

【体会】

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儿童多发,夏秋季多发,具有接触传染和接种传染的特性。本病为传染病,传染源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传播途径为直接或自身接种,易感人群为小儿。所以此类传染病治疗上应尽快杀灭致病菌,对病菌污染之衣物器具及时消毒处理,同时隔离患者保护易感人群。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夫西地酸抗感染以杀灭治病菌,同时给予中药内服外治,以标本同治。《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外用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皮损不同而予以不同处方。黄水疮外治总则是清热、排脓、敛疮。针对疾病不同阶段和皮损状况,选择不同方剂,疗效良好。渗湿排脓汤中马齿苋重用为君,取其祛风杀虫、凉血解毒之功;苦参、黄柏、野菊花、蒲公英皆燥湿消肿之品,可助君以排脓解毒;佐药车前草,《名医别录》将其列为上品,载其“叶及根,味甘,寒。主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清热凉血解毒;芒硝性寒,味苦咸,外敷效果显著,多用于热证,起到清热消肿、软坚散结作用。对于积脓未破之脓疱,需抽脓处理,治疗前应充分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治疗时做好患儿安抚工作,以免发生意外。《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虽于《外科正宗》《外科心法要诀》等外科典籍中均载有治疗黄水疮之外用方剂,然蛤粉散、青蛤散等药物均含有轻粉(甘汞),皮肤刺激性较大且进入破溃创面易成汞中毒,故目前少有人用。笔者采古法之长,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针对黄水疮溃脓结痂后,痂下愈合较慢,痂皮较厚的患者,采用青黛散调油涂之,以软化痂皮,敛疮生新。青黛,《开宝本草》载其“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并水研服之,并摩傅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黄柏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具有抗炎抗菌作用,抗菌药物小檗碱可从中提取;石膏清热解毒,敛疮生肌,《医宗金鉴》载九一丹(石膏、黄灵药),用于疔疮顶部干燥后进一步生肌收口。三药相合,再与芝麻油调和,既能凉血润燥,又可敛疮收口。本病小儿多发,内治方剂不宜过于苦寒,需顾护脾胃。上文医案中青少年暑日外感湿热而发黄水疮,虽兼有大便秘结,然因恐苦寒太过而投之以熟大黄缓泻之,复诊便通则中病即止,予以去除,更加茯苓以健脾益胃。
(萧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