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超声检查

超声(ultrasound)检查因为无创、无辐射、费用低、可重复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尤其是超声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加提高了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超声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肝、胆、胰疾病中被列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1.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超声肝脏多无特征性表现,可表现为肝脏左、右叶明显增大,肝实质回声减低。部分患者胆囊内可见透声差,可见星点状强回声,病变恢复时,胆囊可恢复正常。肝可轻度增大,可随炎症的减轻及症状的改善恢复正常。急性肝炎患者出现肝萎缩和腹水为肝炎重症化的倾向。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的超声表现为肝缘变钝,表面不平,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分布不均,肝右叶肿大及肝静脉模糊不清,肝可正常或稍大,增大程度较肝硬化轻。胆囊壁增厚,模糊,回声增强,如图2-3-1所示。
图2-3-1 慢性肝炎超声表现
3.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时肝脏大小变化不明显,肝包膜尚光滑,肝实质密集或较密中小光点,回声普遍增高,透声差,血管纹理基本正常,无特异声像图,如图2-3-2所示。
典型肝硬化声像图表现有以下几点。
(1)肝脏体积缩小。
(2)肝脏包膜增厚,不光滑,回声增强,厚薄不均。
(3)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增粗、不均,斑片样条索状,可呈结节状,但不同于肿瘤,结节无明显边界,透声差,血管常被挤压,走行迂曲。
(4)脾大、腹水。脾大在肝硬化较为常见,腹水表现为腹腔液性暗区,在缩小的肝脏周围,硬化的肝脏似岛状,被液性暗区包绕。
图2-3-2 肝硬化超声表现
(5)胆囊可随硬化的肝脏向右上后移位,或游离在肝下缘,漂荡在腹水中。胆囊壁因肝硬化造成胆囊静脉回流受阻或低蛋白血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或呈双边征。
(6)彩色多普勒检查门静脉内血流缓慢,可呈双向血流或因血栓而呈充盈缺损,肝动脉因代偿而血流增加、流速增高。
4.肝血管瘤
肝实质内可见圆形高回声,边界清,内呈网格状,如图2-3-3箭头所示,少部分呈低回声。多数高回声型血管瘤后方回声不增强。体积比较大的加压后变形,生长速度慢,多年随访可数年不变。
图2-3-3 肝血管瘤超声表现
5.肝脓肿
(1)肝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占位性病变,呈圆形、椭圆形,通常具有厚壁,外壁比较圆整,内壁常极不平整,与肝实质分界不清,少数边缘模糊。
(2)脓肿后壁具有回声增强效应,与肝囊肿相似。
(3)肝脓肿侧壁一般显示清晰,无回声失落现象。
(4)脓肿后方回声可见增强。
(5)动态观察脓肿内部回声可变化。

二、胆系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超声表现,依据病变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显示胆囊大,囊壁轻度增厚,缺乏诊断性特征。
在形成化脓性胆囊炎后,声像图特征较明显,主要表现如下。
1.胆囊体积肿大,轮廓线模糊,外壁线不规则。
2.胆囊壁弥漫增厚,形成胆囊壁的双边影表现。
3.胆囊内充盈着稀疏或密集的细小或粗大回声斑点,为胆囊蓄脓的表现。
4.多伴有胆囊结石,往往嵌顿于胆囊颈管部。
5.急性胆囊炎发生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的局部膨出或缺损,以及胆囊周围的局限性积液。
6.胆囊收缩功能差或是丧失。
7.超声Murphy征阳性 探头通过胆囊表面区域时有明显的触痛反应。
(二)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也可为原发的慢性炎症改变。多与胆囊结石并存。
在不同阶段,可有不同声像图表现。
第一阶段:仅表现为囊壁增厚,厚度大于3mm,毛糙,胆囊内结石。
第二阶段:胆囊肿大,囊壁增厚、毛糙,囊内透声差,可有云雾状强回声,随体位移动而变形,此为陈旧、稠厚胆汁或脓性物质。如图2-3-4所示。
图2-3-4 慢性胆囊炎超声
第三阶段: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胆囊壁可增厚到10~15mm,萎缩型表现为胆囊缩小,囊腔变窄,壁明显增厚,其内可充满结石,呈囊壁-结石-声影三联征,即WES征。胆囊收缩功能不同程度减低。
(三)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中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典型结石和非典型结石两大类。
1.典型结石表现
胆囊腔内出现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随体位移动。见图2-3-5。
图2-3-5 胆囊典型结石超声表现
2.非典型结石表现
(1)胆囊内充满结石:
有一种特征性图像即增厚的胆囊壁的弱回声带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其后方伴有声影,简称为“囊壁-结石-声影三联征”(WES征)。
(2)堆积型结石:
一定数量的直径小于10mm的结石堆积在胆囊内,结石部分或全部得到显示。
(3)泥沙样结石:
也称为胆泥,是直径比堆积型结石更小的结石,如泥沙大量堆积在胆囊体底部,呈均质的高等回声,内夹杂着斑点状强回声,其形状、位置可随体位移动变化。
(4)胆囊壁内结石:
胆囊壁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数毫米长的强回声斑,其后方形成“彗星尾征”,改变体位时不移动。
(四)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表现
胆囊隆起性病变包括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良、恶性肿瘤等。
1.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3类病变:①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息肉95%以上。②炎性息肉,有慢性胆囊炎的病史。③腺瘤样息肉,发病率0.4%。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见图2-3-6。
图2-3-6 胆囊息肉超声表现
(1)大小2~3mm,1个到数个甚至10个以上,粟米样高回声至强回声附着在胆囊壁上,多伴有“彗星尾征”,这类息肉多为胆固醇性息肉或胆固醇结晶。
(2)大小5mm左右,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等回声或高回声,表面平滑。多发高回声病灶多为胆固醇性息肉,单个病灶、等回声、基底部无明显狭窄者,也可能为腺瘤性息肉,但超声无法鉴别。
(3)大小7~10mm的结节或乳头状等回声至高回声。这类息肉超声鉴别比较困难。
(4)大小10mm以上的结节状或局部隆起样的等回声,单发者多见,内部回声均质,表面平滑,基底部宽或带蒂,这类息肉要警惕腺瘤性息肉的可能。
2.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为胆囊壁内某种组织成分的过度增生,既不是炎症的纤维组织增生,也非真性肿瘤,属良性病变。
声像图表现:①胆囊壁明显增厚,可呈弥漫型、节段型或基底部局限性增厚,向腔内突起。②增厚的胆囊壁内部回声不均,散在分布多个无回声的小囊,囊内含有胆汁。③可合并胆囊壁内小结石,呈强回声斑或点,后方伴有“彗星尾征”。④胆囊收缩功能亢进。⑤一般增厚处无彩色血流信号。
3.胆囊良性肿瘤
主要为腺瘤,其次为神经纤维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良性肿瘤声像图表现:多孤立存在,可多发,小的病灶声像图表现同胆囊腺瘤性息肉,多数不超过15mm,呈结节状、乳头状或分叶状,等回声至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部分带有短而粗的蒂,好发于胆囊颈部和基底部,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
(五)肝外胆管结石
超声检查难以判别肝总管及胆总管的分界,因此肝外胆管结石在超声上统称为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声像图表现如下。
(1)肝外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
(2)胆管内可见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或强回声斑,后方伴有声影。
(3)强回声与管壁界限清楚,有时可随体位移动。
(4)管壁增厚。
(六)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如图2-3-7所示,LL示左肝。
图2-3-7 肝内胆管结石超声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肝内出现强回声团或强回声柱,后方伴有声影。
(2)结石的强回声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与门静脉分支平行分布。
(3)结石梗阻以上的胆管扩张,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
(4)肝内胆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管炎者,可出现肝实质回声粗糙紊乱、小脓肿形成、肝叶萎缩、胆汁性肝硬化等。

三、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1.急性胰腺炎
对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多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其体积可为正常胰腺的3~4倍,轮廓线光整、清楚,偶见局部肿大者。胰腺实质回声减低,后方回声增强。水肿严重者,胰腺可呈无回声表现。由于肿大胰腺的压迫和炎症浸润,使其后的脾静脉和门静脉常难以显示。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肿大,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楚。胰腺及其周围组织呈不均质回声改变,可由强回声、弱回声以及无回声混杂而成。环绕胰腺外周出现一层弱回声带,是重要的间接征象。
2.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有以下几点。
(1)约50%患者胰腺大小仍在正常范围内,其余可表现为全胰腺肿大或局限性肿大及胰腺缩小。
(2)胰腺由于广泛的粘连和纤维化,其形态僵硬,边缘不整,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3)内部回声多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或带状。
(4)有假性囊肿形成,如图2-3-8所示。
(5)主胰管不规则扩张或扭曲,呈囊状或串珠样。
(6)胰管内有时可见强回声胰管结石,后方伴有声影。小结石可无声影。
图2-3-8 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