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雨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张海燕:尽其所能爱她所爱

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不一样的一点在于劳动对象是孩子们,是祖国的明天。自从踏上讲台,执教鞭的那一天起,肩头便有了一份神圣的使命——托起祖国的未来。教师辛勤地播种着,也快乐地收获着。孩子们的进步,孩子们的成长,孩子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便是教师最大的收获。

张海燕

教师档案

张海燕,2003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齐河一中任教。中学一级教师。齐河县优秀班主任,齐河县教学能手,齐河一中名师。曾在德州市优质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对教师这个职业,张海燕从小学时就喜欢,在她童年的意识中,教师是伟大的,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她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教师。从小学到中学,她最喜欢的科目是政治,乃至后来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师范大学,政治课依然是她的最爱,她喜欢充满正能量的知识学说。农家出身的她,还不就此满足,选修了哲学,大学毕业时,她拿到了政治和哲学两个专业的毕业证,这两个相近的专业都与育人密切相关。这为后来她从事教师职业,并且仅用三五年的时间就成为教坛新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蛹到蝶的蜕变

2003年大学毕业后,张海燕直接被招聘到齐河一中。初登讲台,她唯恐学生不会,讲得多,巴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讲给学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自己在唱独角戏,但效果并不好。她方知要当一名教师不是简单的事,做一名好教师更不容易。

通过听课评课,她不断琢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是关键,仅仅局限于老师会而学生不会,教师知道的再多又有何用,这样的老师学生肯定不喜欢。渐渐地,张海燕意识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引领启发,使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才愿意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和反思,张海燕找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那时,学校正在开展各个层面的讲课大赛,她试着报了名,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文科组第一名,这让她颇感惊喜,也使评委和同事们对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认为这是一棵好苗子。她也因此引起了校领导的关注。为了使她早日成为青年教师中树得住的学科带头人,分管校长拿出功夫专门听她的课,连续听了一周,听后接着点评,按学校的要求就是只说缺点不说优点,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年级组讲课一炮打响,她又参加全校的讲课大赛,2008年,她又获得全校文科组第一名。2009年,她就被学校推出,多次参加县里的讲课比赛,曾获全县政治课一等奖,随后又参加全市的讲课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她的政治学科的成绩也是一路领先,她也因此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2011年还被评为全省高考优秀阅卷员。

短短几年的时间,张海燕就完成了由生涩、迷茫到驾轻就熟的华丽转身,站稳了讲台,跨入优秀教师之列,成为学生喜欢尊敬的好教师,也实现了她的教师梦。这在青年教师中是少见的。

回顾当初那段经历,张海燕依然感慨万端——不厌其烦的磨课,加班加点的准备,虚心向老教师听课,那时候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多少个夜晚在备课和搜罗资料中度过了,多少个周末在研究大纲考纲中耗去了,更有多少业余时间用之于与同事领导讨论教法学法。那就是青春!青春就需要加速度,不容迟疑——这样才能加速成长。

令人费解的是,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政治这门课一直被视为单纯的说教课,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对政治课没有好印象,认为政治老师都是大忽悠,学生的认同度不高。而她是如何使学生能接受这门课的呢?这主要得益于她自己从小喜欢政治,一身正气,满脑子的正统思想和主流价值观,言谈举止中给学生渗透的也都是尽善尽美的情怀,她用自身的正能量一次次矫正着学生,她表里如一,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是她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本,她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政治课教材,还有谁不认同?这也是很多同行难以企及的。这大概是她所执教的班级,政治学科成绩领先的秘诀。

尽其所能只为爱

像很多优秀教师一样,张海燕不仅课上得好,而且班级管理也有那么几把刷子——这项工作如果单纯用好来表述,显然是肤浅的。在此不妨举几个例子。

她带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叫王小月的女生。这是一个“问题”很多的孩子,她最大的问题是强烈的叛逆心理。那时的王小月身高1.7米,而体重则达到了180斤,人高马大,是庞然大物,在家里与母亲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在学校里动辄和同学发火,虽然思维敏锐,成绩尚可,但对老师的话听不进去,说多了敢同老师叫板,提起她老师们深感无奈和头疼,还在日记中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对这样的孩子,管还是不管?怎么管?不管不是张海燕的做派,在她心目中一个学生也不能放弃。

教育孩子、管理班级要对症下药,否则乱开药方就会适得其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海燕了解到,王小月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她的妈妈身上。她妈妈是一个急性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恨不得孩子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就连孩子在家里吃水果也怕耽误时间,买了专门的榨浆机,逼着孩子一味地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就是这么管过来的,到了高中仍然采取老办法,自然行不通了。妈妈很心焦,不知如何是好,就频繁地给老师打电话,或者到学校给孩子送这送那,找老师面谈,她管得越多,说得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不但对她这样,对老师也这样,对同学也没有好脸色,可以说,王小月是非常孤立孤独的,说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点也不过分。

对这样一个问题突出的学生,张海燕不急不躁,既给孩子做工作,又要说服家长,劝告小月的妈妈,努力克制自己,做到三少——少见面,少说话,少逼孩子,给孩子更多调整反思的机会,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小月的妈妈也只好同意这个建议,并再三嘱咐张海燕:“摊上这么一个孩子,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已经没招了,老师你就多费心吧,反正我相信老师总有办法。”

其实,那时的张海燕对管好这个孩子一点自信也没有,她刚上班,比这些孩子大不了几岁,一点经验也没有。张海燕怵头的是,她知道王小月的脾气,对王小月她也不能说多了,她要是不高兴,宁可装病上医务室待上一天,也不愿进教室门——无论躲到哪里,她从来不想到回家,家庭是她最不愿意想也不愿意去的地方。

王小月的处境让张海燕很为难,她同情这个女孩,她不希望这个孩子就此沉沦,或许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进一步观察,慢慢寻找时机——孩子的问题正是因为她母亲的过于心急造成的,改变这个孩子,尤其要慢慢来。那时的张海燕,还没建立家庭,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她的学生身上,课间一有时间,她就往班里跑,和学生闲聊,彼此间无话不谈,当然,更多的心思还是在王小月那里,她希望通过聊天,使王小月能把内心的积郁倾诉出来,心情舒畅些,从而融入到班级中,像其他同学一样,别那么另类,做到这一步,张海燕就感觉自己成功了。因为只要孩子内心和谐了,才能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高中毕业后不论升学还是务工,才能让人放心,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来,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一些家长做不到,就是教师做不到的也不新鲜。

韧性的张海燕在与学生聊天中,发现教育契机,试图改变孩子。她对王小月说,你仔细想想,你母亲不是光关注你的成绩,你的衣食住行哪方面不操心,怕你冷了又怕你热了,怕你吃不好,经常为你送衣服水果,又是留钱,等等,很多同学的家长没有这样的条件,做不这么周到,有这样的母亲你应该感到知足和自豪,更应该感激母亲,她的方式可能你接受不了,慢慢想想,母亲的所作所为都是深深的爱——你是她的独生女,她不爱你爱谁?你的每一步,她都在关注着,你的每一天,她都牵挂着。小月,你也不是很小的孩子了,应该反复想想,不能光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那一天,张海燕说得王小月低下了头。王小月有所动情。但学生的情绪有反复性,也需要教师反复做,总有一天会打动她。

后来,张海燕组建了家庭,在学校里买楼安家。转眼就高三了,为了改变王小月,张海燕就和丈夫商量,把王小月接到自己家里来住,也是该校教师的丈夫很爽快地答应了。夫妇俩拿王小月像小妹妹一样,聊天的机会更多了,共同吃饭也是经常的事。不知道的人,认为王小月真的是她的妹妹,当得知真情后有所不解——为了学生,老师值得这样倾情付出吗?家里住着一个“外人”,给正是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带来多少不便?面对这些,张海燕和丈夫也不是没考虑过,但他们一致认为,尽最大努力改变一个学生,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三年转瞬即逝,时机不容错过。

近距离的教育,使王小月明显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家的温馨,性情温和了许多,也逐渐融入了班级中,各科成绩也跃居班内上游。

在老师的影响鼓励下,王小月各方面发生了系列逆袭——通过竞争当上了班长,随后又应聘了学生会生活部长、校园广播组组长等职务,这些兼职不仅没影响到她的文化课成绩,而且使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工业大学。

大学期间,王小月逐渐成熟了,以健身和节食等瘦身术,把原来臃肿的大块头减到120斤,人也更加精神漂亮了。走向社会后,进入济南的一家知名企业,不久就做到中层,成为管理人员。有了恋人后,王小月先让张海燕见见,他们的婚宴也把老师请到贵宾席——这样的礼遇,让张海燕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也让她真切地体验到教师的光荣与自豪,同时也更感到肩负的使命,没有什么比改变人更艰辛更繁杂了。

十几年过去,王小月至今还与张海燕保持着密切联系。王小月的母亲感激地说,张海燕老师救了她一家,她们永远不能忘记。

当得知我采访张海燕之后,王小月以这样的短信评价她的恩师张海燕:“张老师对我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我当时对她既敬又怕,敬是因为她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怕是因为她的严肃认真,我一直记着她对我说的一句话——你不努力证明自己,没有人瞧得起你!这句话对我很刺激,后来成为我的座右铭。张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她是一位优秀的画师,我的人生画板经过她的耐心调制,使我的人生变得色彩斑斓,我将永远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王小月还说,她的张老师大学刚毕业,就对学生“远近适中、拿捏得当,一定是非常用心的学习准备过的。”这句对老师充满赞誉钦佩之情的话,也揭示了张海燕为什么最终能改变王小月人生轨迹的原因,也可见张海燕不断寻找教育契机的良苦用心。

一位刚入职不久,就被学生认定是“远近适中、拿捏得到”的老手,那的确应该是“非常用心的学习准备过的”,因为她从小就有教师梦,她为此而准备了几十年!

王小月仅是张海燕遇到的诸多“问题”学生之一,她的管理经历告诉我们,改变“问题”学生,真爱和会爱就是真办法,让学生理解接受就是好办法,别无他途,更无捷径。凡是未被改变的“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多是因为老师还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教师没有从心里真正接纳学生,问题似乎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