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甲方管理模式、流程与重点
1.适合的管理模式
甲方对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包括:委托工程管理公司模式、总承包模式、聘请管理顾问模式和直接管理模式,不同模式对应不同的管理流程,详见第6章。
工程总承包(EPC)被认为是最适合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模式,它更扁平化、更注重协同性,责任界定更加清晰,资源统筹更加合理高效,成本、工期控制也更精准,但中国目前经验不多,甲方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可尝试这种模式。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趋于工业产品开发生产模式——集成项目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简称IPD),即装配式建筑项目启动前,甲方就召集设计、施工、构件部品和材料供应、监理等参建各方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这个模型是竣工模型,各参建方按照这个模型来做自己的工作,由甲方或设计方作为总协调人。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早期协同,其施工安装过程无须进行方案变更和修改图纸,虽然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多,但可以节约总工期和成本。
可以认为,工程总承包(EPC)+BIM是装配式建筑较为理想的管理组合。
2.合作对象的选择
甲方确定了装配式项目的管理模式后,就面临着如何选择工程总承包单位(或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预制构件等部品部件工厂、监理单位等。甲方在选择合作方时,应注重这些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能力、经验、质量和信誉及协同能力,如果需要和没有这方面能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甲方应要求相关企业与有经验的单位进行合作或聘请专业的顾问单位。合作对象的选择要点详见第6章。
3.管理重点环节
甲方须对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尤其要在决策和方案设计环节上下功夫,并对设计、预制构件制作、施工安装和监理环节的重点进行管控。
(1)决策与方案设计环节
吃透政策、用活政策、争取政策;吃透标准,用活标准、超越标准;不是为了装配式而装配式,而要做有效益的装配式;不能降低成本,就要想办法提高性能,让功能增量大于成本增量。这方面的内容详见第3章~5章。
(2)设计环节
1)经过定量分析和产品与业态设计,选择符合装配式特点和成本控制要求的适宜的结构体系。
2)进行结构概念设计和优化设计,确定适宜的结构预制范围及预制率。
3)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结构分析、计算,避免拆分设计改变初始计算条件而未做相应的调整,由此影响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
4)进行四个系统集成设计,选择集成化部品部件。
5)早期协同设计,将建筑、结构、装修、设备与管线各个专业以及制作、施工各个环节信息汇总,对预制构件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构件连接接点的钢筋交汇等进行设计协同,避免遗漏和拥堵。
6)设计应实现模数协调,给出制作、安装的允许偏差。
7)对关键环节设计(如预制构件连接、夹芯保温板设计)和重要材料选用(如灌浆套筒、灌浆料、拉结件的选用)重点管控。
以上详细内容见第7章。
(3)预制构件制作环节
1)对灌浆套筒、夹芯保温板的拉结件做抗拉实验。灌浆套筒连接未经试验便批量制作生产,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在浆锚搭接中金属波纹管以外的成孔方式也须做试验,验证后方可使用。
2)对钢筋、混凝土原材料、套筒、预埋件的进场验收进行管控、抽查。
3)对模具质量管控,确保预制构件尺寸和套筒、伸出钢筋的位置在允许误差之内。
4)对预制构件制作环节的隐蔽工程进行验收。
5)对夹芯保温板的拉结件重点监控,避免锚固不牢导致外叶板脱落造成事故。
6)对混凝土浇筑、养护重点管控。
以上详细内容见第8章。
(4)施工安装环节
1)预制构件和灌浆料等重要材料进场须验收。
2)预制构件连接的伸出钢筋的位置与长度在允许偏差内。
3)吊装环节保证预制构件标高、位置、垂直度准确,套筒或浆锚搭接孔与钢筋连接顺畅,严禁钢筋或套筒位置不准确而采用煨弯钢筋的方式勉强插入的做法,严格监控割断连接钢筋或者凿开浆锚孔的破坏性安装行为。
4)预制构件临时支撑安全可靠,斜支撑地锚应与叠合楼板桁架筋连接。
5)及时进行灌浆作业,随层灌浆,禁止滞后灌浆。
6)必须保证灌浆料按规定调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一般为30min);必须保证灌浆饱满。
7)对于外挂墙板,确保活动支座连接符合设计要求。
8)后浇混凝土环节,钢筋连接符合要求。
9)外墙板安装缝防水作业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以上详细内容见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