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素质教育

绿色评价体系

2013年12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确定全国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

2010年,教育部在上海进行试点,组织研制了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将在30个地区推进该项改革,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希望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其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补课时间、睡眠时间、作业时间,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快乐、疲倦、焦虑、厌学等情绪都将纳入监测范围。

改革启动后,教育督导部门或专业机构等将对照“绿色指标”对学校做出综合评价,并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形成“体检报告”,向社会公布。[2]

唯分数论英雄在我国颇有市场,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在品德、学业、身心、特长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一个时代命题。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旨在推进素质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面对应试教育如此盛行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全面贯彻推行素质教育?如何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各种唯分、唯应试的喧嚣不再有市场。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研究,经历了从语义分析到价值论析的过程。初期多数论者从“素质”概念的阐述入手演绎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从而形成关于应然的素质教育的完整框架。也有论者从“回归”的角度论证教育的本色就是“素质教育”。更多论者则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价值观。简而言之,素质教育既是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为引导,以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和个性为宗旨,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特征,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育。

尽管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学术界对素质教育提出了五个公认的本质特征:①全体性;②全面性;③主体性;④发展性;⑤开放性。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应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的特征。还有学者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概括出较为完整的特征,包括: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普通性、民族性、全体性、全面性、内在性、能动性、优效性、时代性、理想性与科学性辩证统一、公平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资料卡片

关于素质教育内涵的几种观点

江苏省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下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柳斌[3]: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

朱开轩(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崔相录[4]: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对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为宗旨。这就是说,素质教育不是以获取考分为目的,而是以直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或以通过人的发展直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教育大辞典》: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身心基本品质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要求整个教育从教育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到模式全方位地实现三个转变:①把单纯培养少数拔尖学生成才转变为提高全学生的素质;②把单纯注重智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③把基础教育片面为升学服务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燕国材[5]: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培养人们先天特点与后天品质,即素质的教育。这是个一般的说法。具体地说,大而言之,就是提高民族(国民)素质的教育;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包括幼、小、中、大、研)素质的教育。

朱小曼,高宝立等[6]: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大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见,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是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考虑的,是为了保证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因为,不管是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换言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国民的劳动素质、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本保证。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雷利奥·佩西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7]或许出于这种思考,世界各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1983年4月,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此报告认为教育的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才能。1984年至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四次提出了审议报告,提出要把“以最大限度的努力使儿童的身心两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摆在教育的中心地位。1989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后发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提出:为应付未来的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开发,同时要注意提高人的道德与理想水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同情。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作出的积极反应。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应试教育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应试教育把学生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局限于残酷的训练与考试之中。学校只注重升学,不考虑学生做人,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知识与情感、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力的巨大失衡。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曾说过:“中国的学生非常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他们缺少创造精神。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意精神和冒险精神,有时做出难以想象甚至‘发疯’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惊人的成就。例如,硅谷的一个‘yahoo’公司,就是斯坦福大学几个学生创立的,因为他们的导师有一年不在学校,他们就自己创公司搞开发,对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它影响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和做人的最基本品质。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那么,中华民族的振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家长不要“赶鸭子”,教师不能“填鸭子”,学校不要“烤(考)鸭子”,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不会成为“板鸭子”。因此,就学校而言,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激发全体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宣传,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理念形成一致,创造实施素质教育氛围;

(4)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潮流,面向全社会办学,广泛吸收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资源;

(5)改革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搭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6)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畅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7)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法,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

(8)深化素质教育研究、不断创新素质教育方法,总结素质教育经验,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且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许多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过是在原来的模式上增加了特长教育而已,在学生沉重的书包上又加上了沉重的手风琴、电子琴、画笔画夹。有的地方,学校开始减轻学生负担,可家长不同意。素质教育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但在许多时候它却成为增添负担的旗号。所谓打着红旗反红旗。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各级党政干部端正教育思想,对教育转轨进行正确领导,提供有力支持。

资料卡片

一切只为考试[8]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如果教师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不维持纪律而上完45分钟课,就被认为有本事。与此相比,北京一家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那里也根本没有不守纪律的问题。

不过,让我真正惊讶的是,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闹哄哄,但是,我感觉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好像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练习或者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首先是中考,然后是高考)出现的东西。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进入顶尖学校所要面对的竞争让一个发誓要上哈佛的美国学生感到相形见绌。

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于在历史和英语课上自由辩论和在数学课上自由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中国学校每个班平均约有45名学生(波士顿学校班级的规模限制在28人,至多超出3~4名学生),这严重限制了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注度。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题方法,计算机课只有一个编程方法,完成家庭作业只有一个好方法。每个班的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很少要求写论文。课上不讲小说,老师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不是小说。课上讲的唯一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还有古诗。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做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知识要点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生成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课程资源开发与完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等。学习时特别注意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中小学的具体教育教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