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志趣意向等个性品质的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具体包括:(1)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我们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手段,即教育者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其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全体性,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全面性,使每个个体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3)主动性,全面发展不是外加的,而是自主和自由的;(4)和谐性,即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5)充分性,个体在社会给予的空间条件下,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6)可持续性,个人的现实发展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又不会对其发展未来和潜能造成损害。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构成

1.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目前还有“三育说”“四育说”“五育说”甚至“六育说”“七育说”“八育说”等不同的观点。三育说是指:德育、智育、体育;四育说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育说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还有在五育说的基础上加上心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但多数人认为我国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和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智育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智慧和科学的世界观。

体育是指引导学生掌握健身、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和形成健身技能和运动能力,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体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体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等,是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艺术的正确审美观点,使学生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绘画、唱歌、舞蹈、诗歌朗诵和文艺创作等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这些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美和创造美,发展表现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培养基本生产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方面。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树立一定的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

2.诸育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各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首先,各育都针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作用和特殊的教育方法、手段,不能相互取代。如德育针对的是学生的品德培养,关注的重点是政治思想、人生价值、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等;智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智能提升,关注的重点是知识、能力等;体育针对的是学生的体质增强,关注的重点是身体素质、卫生习惯等;美育针对的是学生的美感养成,关注的重点是欣赏能力、生活情趣、精神境界等;劳动技术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劳动锻炼,关注的重点是劳动意识、劳动技能、职业生活等。各育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各育并举,任何一育都不能偏废。

其次,各育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如,德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保证各育效果的性质;智育为各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身体条件;美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审美保证,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术教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手段,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发展的手段。在思想上、在研究中可以把各育分离开来,但在实践中每一育都不可能相互孤立地对学生发生作用,同时必须要树立整体观念、把各育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只有综合设计教育活动,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

知识要点

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智力、体质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志趣意向等个性品质的发展。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人的劳动能力、人的才能、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具体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对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注意各育的概念、特点与任务,同时厘清各育之间的关系。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也必然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因为课堂教学可以:①通过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思想、情感不断起变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②通过教学方法发挥作用,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对于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有特定的意义。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它不仅能深化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形成各种能力,如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组织课外活动要尽量发挥学生的兴趣并遵循自由参加的原则。不能包办代替,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学生集体

学生集体,如班集体、少先队、学生会等,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养成遵守纪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尊重舆论的态度、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少先队、班集体、学生会组织的性质与任务不同,所以开展教育工作的方式也不同。不管是哪一类组织,在开展活动时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要说的话,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上述三大途径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

(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策略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诸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

强调各育并举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应根据各育的特点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例如,各育的内容选择、课时比例、教育方法和手段、效果评价方法和手段等都应充分考虑各育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各育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但各育的实施需要不同的身心发展基础、不同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方法,它们的效果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2.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一致的、统一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是指每个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差异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个性,是全面发展的自然结果,即“全面发展的个性”。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自由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普遍、统一的基本要求,个性发展是教育的必然结果。教育实践中要在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长处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就是要顺应人的禀赋,以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地开掘、发展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次就是要依靠教师,激发全体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和才能。

4.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动力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创新精神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决策能力、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等。实践能力,即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知识学习的需要,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5.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育目的是对人的理想设计,是教育努力的方向,它对教育实践发挥着价值引导作用,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一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从各级各类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既与教育目的的指导方向一致,又符合教育实际需要的目标,将教育目的的指导性与培养目标的现实性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指导教育活动。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使教育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知识要点

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劳结合,学校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集体来实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要求如下:正确处理德智体美劳的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熟记五个基本要求,而且能够运用上述观点分析与评价教育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