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学习与论文撰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国际医学英语的发展史

医学英语伴随着ESP而发展起来。国际上对ESP发展的分期存有不同的见解,例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Ann M.Johns教授在2012年出版的《专门用途英语指南》( The Handbook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1,pp.5-30)中从ESP的研究角度把专门用途英语的历史分成四个阶段:早期(1962—1981),近期(1981—1990),现代阶段(1990—2011)和将来(2011—)。Hutchinson和Waters于1987年出版的《特殊用途英语: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 一书中,基于教学理念和方法将ESP分期。他们认为,ESP于60年代早期产生以后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与策略阶段和学习为中心的方法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用什么方法划分,ESP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各地都不一致,在有些国家ESP起步的时间晚,并且各国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① 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值得注意的是,在ESP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重要而活跃的领域是科技英语(EST)。事实上,Swales于1985年用了EST的发展来说明整个ESP的发展。他指出,除了个别情况外,科技英语过去、现在一直在理论讨论、语言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材料选择等方面领航。下面简述Hutchinson和Waters的五个阶段。
(一)语域分析阶段(Register Analysis)
语域(register)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语言使用的领域很多,例如:新闻广播、演说语言、广告语言、课堂用语、办公用语、家常谈话、与幼童谈话、与外国人谈话、口头自述等。在不同的领域使用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语体。
语域用于解释人们用语言做些什么。当我们观察各种语境中发生的语言活动时,我们发现,针对不同情境选用的语言类型是各不相同的。语域是按照不同语言活动中的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差异来定义,是“适用于某一交际场合的语篇在词语、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的诸特征的总和。”
按照功能语法理论,语域主要是由三方面构成,即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语旨(tenor of discourse)。语场用来解释人们用语言做些什么,包括主题、说话者还有所有其他参与者参加的整个言语活动。根据语场的变化,语篇可分为政治语篇、法律语篇、广告语篇,等等。语式指的是语篇信息是以何种方式传播的。语式可基本区分为口语、书面语以及基于此分类的众多排列。语旨体现的是话语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源语篇。语篇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表达语场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语式和语旨的意义。译者应该按照与目标语篇同一语场的框架来分析源语篇,并应传递源语篇的语域特征,达到相同情景语境下,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语域对等。我们通过以下两个例子来体现语域分析和语篇翻译的关系。
例1 Tiger,tiger,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e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William Blake:The Tiger)
例2 Tiger is a large carnivorous quadruped feline mammal of Asia,with blackish transverse stripes on a tawny body and black rings on a long untufted tail. It slightly exceeds the lion in measurements,its total length being ordinarily nine to ten feet. It lives largely on mammals and often takes to man-eating.
例1使用了重复和排比,语言生动而富有激情,作者是在表达情感而不是传递信息。
语域分析如下:
Field:A humanist sings high praise for tiger.
Ten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 and ordinary readers.
Mode:Non-natural spoken language.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篇文学作品。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可以把它译成以下版本:
老虎!老虎!你金色辉煌,
火似地照亮黑夜的林莽,
何种超凡的手和眼睛,
能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
在如何遥远的海底天空,
烧出给你做眼睛的火种,
凭何种翅膀他胆敢高翔,
敢于攫火的是何种手掌。
在例2中作者运用了一些对普通读者来说并不好懂的术语,语言正式,客观且富有逻辑。语域分析如下:
Field:A scientific worker describes tiger scientifically.
Ten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professionals.
Mode:Written language.
通过语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我们把它译成:
虎是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有四足,属猫科,在黄褐色的身体上有微黑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体型比狮子略大,通常全长9~10英尺,大都以哺乳动物为食,但也时常食人。
故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语境下达到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语域对等,对翻译的准确度有着重要作用。明确语篇的语域成分是语篇分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语场、语式和语旨的分析可以使读者实现对语境的重新建构,对语场、语式和语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译者选择正确翻译方法与策略的基础。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性,才能保证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其使用场合、使用目的和交际对象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专门用途英语的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阶段主要发生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很多人在此阶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些人撰写并出版了非常重要的著作,特别值得提出的包括1964年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三人撰写出版的《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1969年Ewer和Latorre撰写出版的《基础科学英语课程》( 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 )、1971年Swales撰写出版的《科学英语写作》(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 )。不同科技领域英语的语域不同,例如电气工程的特点构成了一个电气工程的特殊语域,它的语域和生物学或通用英语的语域不同。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辨认出相关专业语域的语法和词汇特点,课程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要以这些语言学的特点为大纲。上述Ewer和Latorre的《基础科学英语课程》一书中有ESP教学大纲的典型例子。
① HALLIDAY M A K,MCLNTOSH A,STREVENS P.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4.
② EWER J R,LATORRE G. 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 London:Longmans,1969.
③ SWALES J.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 London:Thomas Nelson,1971.
实际上,如同Ewer和Latorre的大纲所展示的,语域分析揭示了科技英语的语法除了更多地运用了某些语法形式(如: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复合名词)外,几乎没有特殊的地方,即科技英语不存在任何通用英语中没有的语法形式。但是,我们必须慎重,以防做出不公平的评论。语域分析的主要动机(如:Ewer和Latorre的动机)是明确教学方法,以使ESP课程和学生们的需求有更多的相关性;目的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编制大纲,这个大纲要给予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将见到的语言形式以高优先权,同时给予他们不需要的语法形式以低优先权。例如:Ewer和Hughes Davies比较了学科学的学生必须读的科学文本和当时大家都用的不分学科的学校的通用教科书文本,发现通用教科书忽视了科学文本里通常的语言形式,如复合名词、被动语态、条件句和情态动词。所以,他们的结论是ESP课程应该给予这些语言形式以优先权。
语域分析阶段着重研究某一领域的语言特点以及与其他语域的差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它重点突出了学生们在各自专业学习和将来工作中的常用语言的教学。
(二)语篇分析阶段(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这个阶段的英文命名是: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Rhetorical的意思是“修辞的”,而discourse的意思是“话语或语篇”,因此出现了对此阶段标题汉语翻译的不一致,有的译成话语分析阶段,有的译成语篇分析阶段,等等。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言论。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修辞是话语的艺术,是增进作者或讲话者在特殊情况下给予听众信息、特别是说服或激发这些特殊听众的能力的艺术。作为一个正规学习的学科和产出性实践,修辞在欧洲传统上起着中心作用。修辞的最著名定义来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与逻辑和政治同等重要,并将其称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得到的用以说服事情的帮手”。修辞为理解、发现和发展对特殊情况下的争辩能力提供启发,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三个有说服力的听众呼吁手段:逻辑、情感、可信度(logos,pathos,and ethos)都需要修辞。古罗马传统上就有演讲修辞的五要点:创造、安排、类型、记忆和给予(invention,arrangement,style,memory,and delivery)。与语法、逻辑一起,修辞是三个古典话语艺术之一。
修辞,狭义上指的是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文字修辞。
语篇(discourse)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总的来说,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cohesion)的,在语义上是连贯(coherence)的。语篇是在句子之上的语言,是比句子长的语言延伸,语篇的学习是语言应用角度的学习。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1988)一书中对语篇的理解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语篇可分为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口语语篇是由声音组成的;书面语篇是由文字组成的。口语语篇利用语音语调、节律、速度;书面语篇利用标点和其他字系学手段(如斜体字);口语是暂时性的存留;书面相对永久;口语语篇的信息通过耳朵接收;书面语篇的信息通过眼睛获取;口语语篇的讲话者在现场;书面语篇的作者不在;口语可马上获得反馈;书面的反馈是延迟的;口语在传递信息时可以得到上下文、体态语的帮助;书面语必须在上下文中说清楚。
口语语篇可以分为下列六种:讲座、口信、报告、辩论、会话、采访(presentation,message,report,public debate,conversation,interview)语篇,书面语篇可分为下列五种:描述、叙述、阐述、论证、说明(description,narration,exposition,argumentation,instruction)语篇。描述是展现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种情况、一个系列的事件;叙述是用一套技巧来编写展示一个故事;阐述的文章种类是以解释、提供信息甚至描述的形式去实现文章的目的;论证是用道理论证可信度,得出结论,目的是影响其他人的思维和/或活动;说明语篇是用应用文体的方式对某事或物来进行相对详细的描述,方便人们认识和了解。
任何一个语篇都有两种主要功能:一个是表明内容的“交易功能”(transactional);一个是表明社会关系和个人态度的“交际功能”(interactional)。交易功能指的是传递信息;交际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社会关系。
基于语域分析的教学大纲存在着严重的瑕疵。但是,就像已经发生的那样,语域分析在语言学领域里迅速发展起来。在其第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ESP的重点在句子层面上,而随着语篇或修辞分析领域的浮出水面,语篇或修辞与ESP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ESP发展的第二阶段将重点转移到句子的层面上。在这个发展浪潮中起着领导作用的人物包括英国的Henry Widdowson和华盛顿学派的美国的Larry Selinker,Louis Trimble,John Lackstrom和Mary Todd Trimble。
Allen和Widdowson 简洁地描述了此阶段的基本假设:
① ALLEN J P B,WIDDOWSON H G. Teaching the communicative use of Englis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4,Ⅻ(1).
我们接受这样的看法:学生们遭遇的困难大多不是来源于英语系统知识的缺乏,而是来源于英语应用的不熟悉,结果学生们的需求不能通过简单的提供造句练习的课程而满足,而只能通过开发句子用于不同交际活动的知识课程来满足。
语域分析聚焦于句子语法,而现在注意力转向了基于语篇理解的句子的结合方式。因此,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出语篇的组织模式,明确由此而采取的特殊语言手段。然后,这些组织模式将形成ESP课程的大纲。下面的修辞过程表(表1-1)便是这个方法的代表。该表来源于Louis Trimble 1985年撰写的《科技英语:语篇角度》( ESTA Discourse Approach)一书。
② TRIMBLE L.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discourse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表1-1 Louis Trimble修辞过程表
续表
第一阶段的方法或多或少有心照不宣的假设,即文本组织的修辞类型在特殊领域间存在严重的不同:例如科学文本的修辞结构不同于商贸文本。然而,这个观点从来没有得到认真研究,进而荒谬地是,特殊主题学术文本的语篇研究的结果也被用于观察一般性语篇。
语篇分析阶段则超越了语法和句法而研究语言篇章的结构,将语言形式与意义联系起来。本阶段重点研究的是如何进行描述、认证、说明以及如何准确、简洁地表达意义。正如Widdowson所指出的,这是由于人们意识到,仅靠句子层面的语言能力还无法圆满完成交际任务,光有语言知识,而不熟悉用法,仍无法有效地进行交际。
(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所谓目标情景分析就是仔细地分析将来使用外语的情景以及在这些情景下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媒介、手段等特点,语言特点和技能,分析学习者的必学知识、已经掌握的知识、欠缺知识、想学的知识等等,并根据分析结果来设置ESP课程和制定教学大纲,也就是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也称作“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目标情景分析或需求分析是ESP的出发点和中心,是ESP的灵魂和精髓,是ESP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ESP大受垂青的根本原因。用什么就学什么,学用结合,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ESP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把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or needs analysis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大,目标情景分析或需求分析实际上也是各种性质的培训班的出发点和中心。进一步说,它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
实际上,此阶段没有把任何新的东西加入到ESP知识的范围内。当时想要做的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即更加科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这使得研究者努力把语言分析和学习者学习的原因更加紧密地关联起来。一个ESP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在目标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此环境中,学习者将用到他们学习的语言知识。ESP课程设计,应该先辨认目标情景,然后分析该情景的语言特点,根据辨认出来的特点来设计ESP课程的大纲。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求分析。然而,我们更喜欢把此过程用Chambers的“目标情景分析”这一术语来命名,因为这个术语更准确。
目标情景分析的最完全解释见于John Mundy 1978年出版的《交际性大纲的设计》(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一书中。Mundy模式建立了学习者需求的详细分析框架,框架中包括了交流目的、交流场所、交流手段、语言技巧、语言功能、语言结构,等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标志着ESP的一个成熟过程,过去所做的都是些零零碎碎的,而此阶段把他们系统地规划起来。而且,很明显,学习者的需求一定要放在课程设计过程的中心上。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个假曙光,因为基于的需求过于简单。
① 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目标情景分析阶段,着重于分析将来使用英语的场景以及此场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其语言特点,即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需求分析结合起来,这被称为ESP的起点和焦点,灵魂和精髓,是ESP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ESP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也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四)技能与策略阶段(Skills and Strategies)
我们注意到ESP发展的最初的两个阶段,所有的分析都是在语言表面形式上的分析(语义分析阶段,是在句子水平上的研究分析;而在话语或篇章分析阶段,则是句子以上的水平的研究分析,包括句子与句子的连接等)。目标情景分析角度没有真正地改变第一、第二阶段的研究。因为在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上,这些研究仍然主要是在目标情景的表面语言学特点上。
ESP的第四个阶段是研究表面之下的东西,不是研究语言本身,而是研究思维过程。我们用语言思维,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或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没有主宰性的人物,但下列人物在阅读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Francose Grellet(1981)、Christine Nuttall(1982)、Charles Alderson和Sandy Urquhart(1984)。然而,巴西的国家ESP项目和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的ESP项目在技巧和策略方面做得更彻底。
这两个项目都是针对学习情景的,用母语来指导说明这些情景,但是学生需要读很多专家撰写的英语文章。因而,这两个项目都聚焦于阅读策略上。
以技巧为中心的理念使所有语言的应用都有共同的分析和理解过程,这些分析和理解过程,无论表面形式如何,都能使我们从语篇中提取意义。所以,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精力把语言表面的形式搞得很清楚,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理解策略的基础知识训练上。例如,从上下文中猜词、利用文章结构判断文章的种类、利用同源词帮助理解(这里的同源词指的是母语和目标语相似的词。西方语言的两种语言中有很多同源词。汉语的词是由字组词的,因而和西方语言没有同源词,但可以用英语本身的同源词策略来判断新词的意思),等等。在这个方法下,主要集中于语域分析的工作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过程对于任何一个语域都不具有特殊性。
有人主张阅读技巧应无语言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对任何语言都一样,而且总有一个核心语言部分可用于判断该文章是否是学术文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这样的聚焦。例如,泰国曼谷的泰国孟克国王理工学院(King Mongku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ESP项目必须研究学习情况,集中所有的技巧,以帮助提高读、写、听、说能力。
如上所述,在资料方面,这个方法通常强调阅读和听的策略。这些针对性的练习会使学习者回忆和分析如何从一篇写出来或说出来的语篇中制造和获取语言的意义(意思)。认知学习理论提示,语言学习者被看作是思维动物,可以让这些思维动物去观察情况,用语言描述出他们所采用的通过语言的理解过程。
技能分析阶段从语言的表层分析转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更深层次,认为思维过程与功能意念和交际法相关。其指导思想是:使用一定的技能可应付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
(五)学习为中心的方法阶段(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在概述ESP来源的过程中,我们指出了三股力量,这三股力量对我们提出了需求,建议了语言的新理念和学习的新理念。然而,应该清楚的是在ESP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最后的力量——“学习”所做的事情太少了。到目前为止的所有阶段都有根本上的缺欠,即它们都基于语言“应用”的描述。无论这个描述是表面形式的(如语域分析)还是过程积淀的东西(如:技巧和策略方法),所考虑的都是描述人们用语言所做的事情。虽然语言的“应用”会帮助界定课程目的,但是ESP考虑的不是语言的“应用”。我们考虑的是语言的“学习”。我们不能简单地假设、描述和举例说明人们用语言所做的事情会使人们学习语言。如果这个假设是对的,我们只需要读一下语法书和词典来学习语言,而不需要别的什么东西。学习ESP的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必须是基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ESP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学习为中心的方法,语言“应用”和语言“学习”的区别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变得越来越明确了。
以学习为中心阶段,探讨如何高效地学习语言,关注的焦点由教学方法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以期将语言的运用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域分析阶段归结到底还是从句子层面关照话语习得的内容。然而,语域特点所揭示的句法结构并非是其目标ESP英语所独有,在共核英语中我们都能找出相同的句法结构,也就是说,ESP英语与共核英语在句法结构上并无明确的区分,只是更多地用了哪些语法现象,如医学英语主要涉及的语法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和被动语态。
作为以语篇结构为重心的话语分析阶段也存在与语域分析阶段一样的问题。ESP的任何语篇结构都没有超越共核英语中语篇结构,在实际操作中,语篇分析阶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常常以篇章为单位,讲解语篇的结构和修辞,学生被动地记忆和接受知识。
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ESP教学的主流方式,它能够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找出了一些与共核英语教学的区别。然而,情景毕竟只是话语能力习得中的一个因素,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和如何来帮助学生学习等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教授知识,而不是提供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技能分析阶段强调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相结合,它从对语言表面结构的关注上升到了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关注,这是一大进步。只是在操作上,它依然无法摆脱注重语言形式的实质,它所强调的还是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生词的问题。这最终还是滑入了语言能力内容的片面习得。
“以学习为中心”的提出使ESP领域的学者们开始将重心从“语言的应用(language use)”转移到“语言的学习(language learning)”上。“以学习为中心”充分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英语学习不再以那一方面为重点,而是关注与认知个体(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有关的所有认知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所经过的5个发展阶段是对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多个个别因素的分别强调,前两个阶段重视语言形式因素的两个分因素,后两个阶段则重视个体认知能力因素的个别与整体的两个层次。这五个发展阶段对同一过程的个别因素的强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性,或者说,对同一过程的个别因素的强调这一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当然,应该特别指明的是,这五个发展阶段中的第五阶段——“以学习为中心”应属于例外,例外的原因在于它避免了前四个阶段的片面思路,而将重点落在贯穿整个语言习得过程的始终,且横跨语言形式和认知能力两个领域的“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经历了这五个阶段后,也就是1987年以后,国际上的ESP教学趋于成熟,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出现,包括PBL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词素学习法、语境学习法,等等。现代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给ESP教与学提供了方便与新的途径。例如,海报、电传系统、幻灯片,特别是电脑介导的教学(包括基于网络开展的教与学)都在努力为学习创造条件,开辟新方法。虽然电脑在1981—1990年期间没有被广泛应用,但各种研究者可以应用。Betty Lou DuBois 研究了在生物医学演讲中应用幻灯片,后来研究了生物医学会议海报的设计和展示。Zak和Dudley-Evans 考究了电传的两个特点:词汇省略和词汇缩略,同时建议了在商业英语中怎样教授这些知识。1988年在商业领域Murray的“新交流媒体”的纵向研究中出现了应用计算机来开展的研究。在她的研究中,作者将电脑介导的教学和更加传统的书面交流并置在一起。在其他ESP的研究中,当时电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在1988年8月,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召开了专门用途语言(LSP)会议,这次会议上把更传统的主题(如:不同学科中单词的数)的论文和像“通过电脑程式摘要的技术交流”这样前瞻性论文结合了起来。
① DUBOIS B L. The use of slides in biomedical speeches. ESP Journal,1980,1:45-50.
② ZAK H,D-E T. Features of word omission and abbreviation in telex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86,5:59-72.
在过去的20年里,语言的教与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过去的重视教师和教,转变为更重视学生和学。因而,研究者们在外语学习方面最关心的就是学习者怎样处理新信息、用哪些策略去理解、学习、和记忆信息。Nation(1994) 指出,在学习出现频率低的词的时候,要学生用学习策略是极其必要的。进而,Schmitt也建议,教师可能只需要讲解一下高频词,而对低频词,学生则需要学习策略。在词汇学习上,词汇的复习和巩固策略、词典策略、词汇来源、猜词、重复(或称背诵)策略、已知词汇策略、语义分群策略、想象策略、语境策略等被学者们总结出来。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词素学习策略、背诵策略、重复策略被视为最为有效。
③ NATION I S P. The word on words:a interview with Paul Nation. The Language Teacher,1994,19(2):5-7.
无论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医学英语的学习通常是在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公共英语基础、有了一些医学知识之后开始的。因此,医学英语学习的重点不是语法方面的学习,不是段落分析技巧等方面的学习,而是术语的学习。医学术语的特点是词汇长、多、难记,所以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英语学习都重点放在医学术语的学习上,出现了很多医学术语学习记忆策略。
总之,现阶段的医学英语的学习理念是:使学生快速、容易地学到所需的知识,一切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容易地学到医学英语的方法策略都是好的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