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足迹:从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2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

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临摹本

唐太宗对《兰亭序》极为痴迷,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不惜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据为己有。可惜,太宗驾崩后,《兰亭序》去向成谜,据信已成随葬。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王羲之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汉朝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为“草圣”。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晋代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需求。人们越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其中,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汉字书法形成五大字体:篆书、楷书、隶书、行楷和行书。字体的审美达到如此高度,仅汉字独有。

颜真卿(公元709—784年)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公元734年(唐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公元784年(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追祭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之事。

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完全是随心所欲。但是正印证了“手心两忘”这句话。这幅祭侄文稿很自然地把心中的情绪通过书法表述了出来,这也正是《祭侄文稿》的精妙之处,而这篇书法的结字特点正是如此。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楷书四大家”之一。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其诗一首。

柳公权,一位长期沉溺于楷书的理性书家,他为我们提供了楷书范本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深不可测。如何在晚唐书坛走向衰颓的趋势下,犹如异军突起,不随流俗,柳公权成为晚唐书坛最后的一缕光芒。柳公权一生前后共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书法需要长久地磨砺,长寿的柳公权,他所到达的境界,与丰富的人生体验,不辍的追求热情,形成强大的合力,造就了一代楷书大家。

柳公权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