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艺术良知
毫无疑问,本书提到的作品,作为学习钢琴表演的教材,无论初级、中级还是高级,都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对于学习作曲写作技术、学习音乐史学理论的学生而言,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从审美的视野而言,这些作品所显示的意象[19]或是哲理,让我们得到审美愉悦;作曲家在探索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智慧,也对我们的艺术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从艺术技巧的掌握而言,可以看到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肖斯塔科维奇,在写作这些作为教材的乐曲时,是如何把写作思路与表演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几乎每一部作品既有各种不同的触键技巧练习的课题,又有创新探索的思路,而这些熔于一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积累我们音乐审美新经验的重要途径,更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而不是单一的钢琴家或单一的作曲家——的启示。
从认知的角度而言,这些作品会让我们对20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化生活风貌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也便于我们通过它们进一步地认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一般特征。
从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思而言,也可以看到一个企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建立自己社会的政权,曾经面临过怎样的困难,采取过怎样的措施。这些方针政策又怎样从正面或反面影响了作曲家的创作,对这个社会制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反作用力。这一切,对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社会而言,究竟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很可探讨的。
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而言,以老肖的主要钢琴作品作为一个系统,观察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如何从青年时代兴趣在于表现自己的才华智慧,逐渐转向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露和思考,启示我们对于艺术家心智成熟的领悟:并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课题的选择与他的艺术良知的关系。
是的,在中国的现时当下,艺术家已不再受到文化专制的囹圄,也不再以宣传意识形态为任务了。可以说有了相当程度的创作的自由,但这种自由首先是一种自由精神,是具有社会良知的精神,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精神。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就会丧失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立场,甘愿当权力和金钱的代言工具,其实就是仍然未能摆脱内心世俗的桎梏,只是从一个囹圄又到另一个囹圄而已。恐怕这才是我们要从根本上学习老肖的地方了。
注 释
[4].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如斯特拉文斯基等后来终于走上了这条路。
[5].所谓“间离效应”是20世纪初流行的一种审美理论,认为通过陌生效果的刺激,唤起已经处于审美疲劳的主体的注意,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在感觉的层次驻留,从而达到更充分感受。
[6].见伏尔科夫整理的《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叶琼芳译,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1981年版,第121页。在本书的一些乐曲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再创作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