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贫与发展论坛集萃(2007~201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议程二:国际减贫经验交流

全体会议三:全球减贫进展

公民权利与社会包容:消除社会不平等与缓减贫困和饥饿

发言人

Patrus Ananias de Sousa,巴西社会发展和反贫困部部长

巴西社会发展部为消除巴西贫困人口的饥饿,在确立国家零饥饿战略的同时,通过单一的社会救助制度(SUAS)巩固社会援助。立法构建全国粮食和营养安全系统(SISAN),为贫困家庭提供食品及饮水保障,推进农业发展,并经由业务伙伴联系网络(BPC)向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转移支付。

这一系列措施保障了食物的充足和多样化,提高了家庭购买力及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在增收的同时减少了不平等,基本实现了益贫经济的增长。但目前贫困人口的数量仍很多,收入、机会不平等的程度仍较为严重。

菲律宾减贫经验

发言人

Domingo F.Panganiban,菲律宾国家反贫困委员会

相关数据显示,菲律宾千年发展目标(MDG)的减贫目标完成可能性很高。

以下相关反贫困计划在菲律宾中期发展计划下得以实行:加速资产改革、发展穷人的人力资本、促进穷人就业、建立更有效的社会保障、将穷人纳入社会治理流程。反贫困计划由国家反贫困委员会制订,由地区政府下发,直达各个乡村社区,再由乡村社区在村级水平上实施所在地区的具体计划。乡村社区在扶贫工作中建立了以社区为主导的监控系统(CBMS),该系统在乡村社区层面收集、处理相关数据,有利于地方规划、项目实施和评估,同时鼓励乡村社区成员参与到减贫工作中。地方政府借此获得乡村社区的一手信息,制订基于数据的解决方案。

在减少饥饿方面,菲律宾从供需两方面解决问题。供给方面,增加食品供给,强化后勤服务;需求方面,增加营养,管理人口,为穷人创收。在实施过程中,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同地域层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很重要。

平行会议一:非洲

改善穷人市场通道

发言人

Assefa Admassie,埃塞俄比亚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

在实现农民与市场的连接方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采取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的有效策略。有效的市场机制能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创造增收机会,提高粮食安全程度,激励农民加大投入,发挥比较优势,调和“供应投入、信贷调节、市场输出”的系统化运行。

然而当地农民实际的市场化程度很低,阻碍如下。①市场营销成本高。物流系统太薄弱,产品生产脆弱,市场容量狭小,监管不规范。②市场化生产风险大。农户需密集投入资源,多元化产品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投入大但难以掌控有效性。③市场营销风险大。标准化监管缺乏,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购买力不足,价格波动大,农户信息匮乏,议价能力不足。

政府应当出面干预以降低农户市场参与风险,提高市场化程度:借助价格支持、投入补贴及信贷支持,推进农村市场参与;加强监管,规范市场制度化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支持技术发展,促进市场化技术应用。

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发言人

Ernest Aryeetey,加纳大学统计、社会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穷人的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社会保护,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有待提高。

引入私有资本并非提升基建投资的全能方案。交通领域引入服务贸易统计(BOP)进行劳动力密集型的道路建设,技术得以提升,人力资本得以应用;在通信领域,新技术使私有企业开拓农村通信市场,打破国家垄断,但仍出现服务不足的局面;在乡村用水及卫生方面,私有投资面临权责冲突的困境,供水困难未见改变;在能源方面,国家垄断的设施和低定价使私有资本不愿进入,穷人依旧缺乏能源服务。

业内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贫的影响”缺乏直接研究,但一些个案显示有利影响是存在的。在加纳,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部门的贫困率都下降了。

平行会议二:亚洲

生物强化:一个消除贫困的有力措施

发言人

范云六,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春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人口微量元素缺乏状况比较严重,造成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生物强化能够经济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现有种子资源中寻找合适的农作物,制造稳定的、富含某几种养分的食物并加以培育推广。例如,中国生物强化组织已通过育种和营养学研究,致力于提高微量元素含量及摄入量。目前已种植了水稻、玉米、小麦、甘薯等农作物,目标营养元素是铁、锌、维生素A。种植地点包括北京和杭州等地区。

生物强化是扶贫工程的需要,能够保障人民健康和人力资源,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需要政府给予专项立项拨款的大力支持。

亚洲地区的食物不足与儿童营养不良

发言人

S.Mahendra Dev,印度海德拉巴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亚洲目前存在严重的儿童营养不良现象。低收入是其一大原因,但每1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只伴随着不到0.5个百分点的营养不良改善,因而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地改善营养不良状况。但研究表明,由于大量的营养不良存在于脱贫的家庭中,因此营养不良带来了比贫困更大的挑战。孕妇营养不良及婴儿营养不良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的另一大原因。同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微量元素缺乏。

干预营养不良需要实施如下政策:益贫的包容性增长;促进农村及农业转型,通过多元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提高购买力;促进城市化(城市营养状况常好于农村,但也有例外,如孟加拉国,需因地制宜);推行专项营养计划;提高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

国别经验:孟加拉国加大基建投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合作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印度制订专门的提高公民营养水平的政策计划(ICDS等);泰国严格监测营养水平,进行营养教育,并配合微量元素的补贴来提高营养水平。

小农户与高附加值市场的对接

发言人

Ashok Gulati,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亚洲局局长

在未来的15~20年,亚洲小农经济将继续存在。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种分散式农业转变为高附加值农业,对批发市场和有组织的零售商实行快速改革和规模扩大化。这是一个把分散小农与外部市场直接连接起来的绝佳机会。目前,亚洲的农产品国际交易规模仍很小,更大的改变有赖于城市化及国内因素来推动。

虽然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主要粮食作物很重要,但在未来的10年,农业增长和繁荣的前景会越来越依靠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以及对该类产品的市场开拓。但由于此类产品易腐坏,需要加快建造基础设施,精简价值流通过程,降低风险。目前,农产品初级贸易市场正由原来的卡车贩运向规模化销售转变,成长的技术与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行业不断前进,有组织的产品销售也正在新兴国家迅速发展。我们要以跨网云计算整合解决方案与服务(CISS)为标准,创建有力的机构连接小农与市场。

扩大就业与缓减贫困和饥饿

发言人

Tahlim Sudaryanto,印度尼西亚农业社会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银行2006年指出了脱贫的两种途径:其一,由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其二,将非正规、非农企业转型为正规的、利润更高的企业。推进就业需要促进新经济活动的开展。

减贫工作有如下原则:认识到穷人的社会资本和能力;把穷人纳入决策过程中;使程序透明负责。相关政策方面,长期中,帮助穷人获得土地;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农业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微型金融、技能培训推进穷人自我雇佣并获得更高的雇佣工资,保障穷人权益并提升其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的话语权;鼓励穷人进入正规劳动力市场;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与资金,鼓励农民市场化生产,优化投入产出;注意瞄准最贫困人群,以能力建设为基础,推动社区参与的项目。短期中,政府可资助专门项目帮助穷人迅速获得工作,如投资基础设施重建,向长期贫困人群提供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穷人的人力资本培育,提供教育、健康、营养、技能培训方面的支持。

南亚:消除社会排斥

发言人

Qazi Kholiquzzaman Ahmad,孟加拉国发展委员会(BUP)主席

社会排斥源自系统性的不公平,从而引发不平等、贫困和权利的剥夺,强化被剥夺者的隔离困局。它存在于社会的多个层面,使被排斥者处于自然风险和艾滋病风险攻击的最前端。社会排斥可能发生在国际或国内,自由化和全球化会加重社会排斥。

南亚社会排斥情况:人地矛盾尖锐,83%的人口面临不同程度的人权缺失,妇女被严重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文盲率高达40%,公共健康服务、教育资源缺乏,营养不良严重;频发的自然灾害使被排斥人群陷入极端贫困,且脱贫无门。对抗的国内政治局势和不平衡的区域减贫发展政策日益加剧社会隔离状况。

为解决社会隔离问题,政府要在新的框架下实行改革:以“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所有人的福祉”为目标,赋予公民自由和权利,共享经济发展的果实,珍视多元性社会,营造全民参与的民主制度。

千年发展目标:中国的进展

发言人

刘福合,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

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良好,主要体现如下。

消除极端贫困饥饿: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确定重点县、村进行重点帮扶;采取一系列益贫的社会经济政策。这些目标已提前完成。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进;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些目标已超前完成。

两性平等与妇女赋权:推行全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帮助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有关计划,同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在劳动法中保障男女机会平等,保障妇女的政治、社会、文化权利。目前小学教育中的两性差异有望消除。

降低儿童死亡率:实施以儿童为对象的疾病控制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和母婴保健工作;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目标进展顺利。

改善产妇保健:发起“母亲安全”计划;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实施“母亲健康快车”项目。这些目标进展顺利。

艾滋病与肺结核的防治和预防:构建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地区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的机构系统;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在中国一半的人口中推行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策略(DOTS),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免费诊断和治疗。完成这一目标的形势不容乐观,需要高度重视。

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能力:制定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和地方环境保护战略,在新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强调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环境公约》的缔约方;加大环保部门财政投入;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解决缺水县城用水问题;组织开展全国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

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设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向世界上其他国家介绍、传播中国扶贫经验,管理部分中国扶贫外援项目;重视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国高度重视实现这些目标,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消除性别不平等

发言人

Arabiyani Abubakar,印度尼西亚妇女赋权和儿童保护组织理事

消除性别不平等首先要从学校教育做起,逐步实现创业自由,以及权利和社会事务参与的平等化。在就业方面,要克服就业岗位的性别定式,消除择业时的性别歧视;在农业生产环节,对于男女劳动者要无差别地传授知识和信息;在政府及社会工作方面,要让妇女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市场运作,改善政策实施效果。另外,通过发展妇女自助组织解决社区问题,培养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平行会议三:拉美

贸易自由化与儿童

发言人

Javier Escobal,秘鲁发展分析集团(GRADE)高级研究员

尽管长期来说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会产生受益不平等的问题。贸易自由化影响物价收入,进而影响税收和公共服务,对儿童公共服务的获得也产生影响。同时,自由化带来的产业发展及机会成本变化可能使儿童放弃受教育而成为儿童劳动力,影响其长期发展。

“年轻生命”项目为分析贸易自由化对儿童贫困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机会。研究显示,秘鲁的贸易自由化使更多母亲参与劳动,儿童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学习时间变少。同时,当承诺的自由化收益并未实现时,政府的弥补政策不能惠及农村,农村地区的儿童就会面临更大的辍学风险。越南的贸易自由化则使儿童在工作参与、教育、健康、服务获得方面面临着巨大风险。其中,女童、少数民族裔家庭、单亲家庭、母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最为脆弱。

政策应当关注贸易自由化中利益受损人群,特别是遭受不利影响的儿童,这些政策包括:为遭受冲击的家庭提供转移支付;在家庭面临现金流动性约束时,政府应提供帮助;设置专项资金,在负面事件发生时,瞄准受害人群并予以补偿;提升穷人的能力水平以应对风险,如建立一系列幼童照顾中心,帮助承担女性家庭照顾的责任,减少儿童辍学的概率。

安第斯国家减贫战略

发言人

Maximo Torero,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市场贸易和制度部部长

拉美国家在过去20年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用以保护脆弱人群,对增长增收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控制管理,提升了国民福利,尽管收入不平等仍旧加剧,但增加了国民收入福祉。

有条件的现金转移计划(CCT):成本低,舆论一致认为成效良好。但该计划专注于人力资本积累,对生产力的形成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仅专注于学龄期儿童,受众面窄。

小额信贷:主要帮扶小工商户成长,无法触及核心贫困人群。

面向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培训:使就业率上升,劳动者收入增加。

加强公共服务:通信方面存在区域不平衡;政府要提供透明、有序的商业环境,使相关服务能稳定地被提供;道路方面,仅在城市区域有所进展。

扶贫瞄准:有效地将贫困地区目标锁定在安第斯山区域,但仍需要在社区层面进行瞄准,实施需求导向的扶贫计划。

最佳扶贫政策往往需要在一系列面向不同需求的扶贫项目中进行选择,没有普适性的政策,当地制度和政策环境都很重要。

增长与减贫:拉美宏观经济政策经验

发言人

Alberto Valdés,智利Catolica大学副教授

拉美的经济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在宏观经济失衡、财政政策失效的背景下,央行采取稳定货币的政策,推行单边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并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使原有进口替代策略得到修正。同时,政府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商业运行的成本用来鼓励经济增长,放松了价格管制,降低了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精简机构,解除贸易阻碍,放宽基建控制。

对于开放经济,人们预期贸易自由化将带来高增长、高收入,随后将会关注并产生减贫效应。但事实上,贸易自由化导致不同个体的受益不均,汇率波动也随之而来。同时,政府的现代化进程很缓慢,但社会政策如期向贫困援助转变。

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本身是益贫的,公平使其更加益贫,注重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更有益于减贫。长期来看,促进教育是减贫的一大重要举措。不公平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益贫性,过分严重的不公平终将阻碍经济发展。

此外,公共支出的效率需要提高,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虽亟待提升但资金有限。同时,要加强对支出效果的评估,避免将公共服务资金变成私人补贴发放,造成资源浪费。

智利的贫困不平等和福利:证据挑战和教训

发言人

Dante Contreras,智利大学经济系副主任

智利以往的减贫政策注重经济增长,关注绝对贫困。事实上,经济增长的确使贫困大幅减少,但不公平程度始终严重,并且原有策略无法在现阶段减少不公平。减少脆弱性、增加社会流动性与社会机会均等等新挑战需要新的应对措施。

应对脆弱性:面板数据显示,智利民众的收入稳定性不佳,面临比较严重的贫困风险,政府因此启动了保护极端贫困人群的智利团结计划(Chile Solidario)和保护儿童的综合儿童保护体系(Chile Crece Contigo)两项新政策,向极端贫困人群进行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向儿童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政策意图良好,但目前缺乏评估数据。

机会不平等与社会流动不足:在智利,个体技能累积同原始家庭资源保有量成正比,子女收入-父母收入弹性小(即社会流动性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改善教育,虽然颇有成效,但教育质量及教育公平仍有待改善。

全体会议四:议程二平行会议总结和交流发言

农业科研投资与减贫

发言人

翟虎渠,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农业科研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特别是在目前土地劳动力紧缺、制度创新的作用日趋有限的情况下。

农业科研有利于减轻贫困。农业科研投资回报率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促进减贫:提高农产品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创造就业,促进脱贫;增加农产品产量,降低价格,降低贫困人口生活成本,改善营养不良状况;农产品科研成果的共享有益全世界减贫。同时,研究表明,农业科研(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减贫效果显著。

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投入,并解决重复研究、生产转化薄弱等问题。未来农业科技扶贫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将研发、推广与生产应用紧密联系并加强投入;科研项目联系贫困地区实际生产难题与脱贫致富需求;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消除文化歧视和不平等

发言人

Frances Stewart,剑桥大学不平等人类安全与种族研究中心教授

横向不平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维度,基于相互隔阂的群体会随着时间、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横向不平等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低效率,阻碍减贫,甚至引发冲突。

政治不平等可以通过联邦制、地方分权、权力共享等方案解决。对经济社会歧视的应对则可采取如下方法。

直接政策:采取“平权行动”,通过规定权利限额直接支持受歧视群体,但要考虑是否会强化族群差别,引起低效率,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间接政策:通过倾斜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支持被歧视人群,立法消除歧视,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弱势群体的特定活动。

反种族隔离政策:降低小族群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族群融合,强化国家认同,但要警惕该类政策是否会危及文化认同并隐藏深层次的不平等。

社会排斥和贫困的联系

发言人

Sukhadeo Thorat,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贫民研究所主任

高度贫困经常集中在某些特定地区,并与文化、道德、种族等群体特征相关。社会排斥植根于社会关系之中,某个群体在市场或非市场环境下的排外性会导致被排斥人群面临机会不均。

社会排斥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经济组织的排外程度。社会排斥会降低经济增长效率,阻碍减贫,具体表现如下。影响市场机制产生作用及资源配置效率,偏离最优均衡;增加失业;造成政治权利及政治参与缺失。同时,社会歧视使穷人丧失获得收入和受教育机会,丧失公众事务参与权利,造成族群间的对抗,加剧贫困。

改进政策可综合市场干预与市场竞争两个视角来制定。其一,干预并改善不平等状况,即进行资产二次分配,实施支持性社会资产政策,改进人力资本,发展教育。其二,制定促进公平的政策体系,即制定反歧视法规,建立透明的监测及评估系统,促进政府有效实行公平政策。

针对残障人口的减贫

发言人

Charlotte McClain-Nhlapo,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局残疾人研究顾问

目前全球共有6.5亿残障人口,构成核心贫困人口的1/5,并且残障人口中的1/3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残障不仅是医学概念,而且与社会排斥相关,即在残障人口与社会环境互动时,因为自身原因不能参与这种互动所导致的社会歧视偏见。残障会导致贫穷,贫穷令情况进一步恶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残障会给家庭与社群带来负担:削减后代受教育的可能;占用其他家庭成员的时间用于照顾;削减家庭可用劳动力而致贫。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要求我们有效应对残障问题:政府要将关注点从同情转变为提高能力建设,强化包容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创造包容性社会环境;社区、家庭要积极参与,帮助残障人口获取信息和提升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