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劳动力要素特征与FDI的产业阶段特征
(一)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要素特征
其一,以非户籍人口为主,流动性大。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人口仅有33.29万,以农业人口为主,其中主要是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仅有1.2万。特区成立之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使得深圳出现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常住人口达到1035.8万人。急剧增长的外来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主要还是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等经济落后的周边省份,以务工或经商为主要目的。这些外来人口大部分不具有深圳户籍,但是,这些人长期在深圳工作生活,已经构成了深圳人口的主要部分。这些非户籍人口在深圳不具备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遭受户籍歧视,难以享受特区户籍居民的福利,在深圳的社会关系网络脆弱,缺少信贷支持、技术援助、教育培训,无法享受国家的转移支付收入,因而在贫困上具有较大的脆弱性,是深圳贫困人口的主要群体。
图1 深圳市人口户籍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历年《深圳统计年鉴》。
其二,贫困人口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依赖性强。特区成立之初,深圳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低技能劳动者占主要部分。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初中及以下文化层次者占主要部分。1990年,深圳初中以下文化劳动者比例高达76.4%,2000年下降到68.4%;截至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下文凭的人口还占总人口的5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56.27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2万人,文盲为5.02万人。这些低文化程度劳动者以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作为主,收入较低,失业风险大,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群体。
表1 深圳每10万人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其三,贫困人口中女性比重高,年轻人口比重大。深圳人口中,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保持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这样的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女性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获得收入,对于一个地区的减贫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一般而言,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容易受到歧视,而且女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往往低于男性,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贫困发生率更高。深圳城市的年轻化、人口的流动性以及深圳初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征,决定了深圳劳动力的年轻化。年轻劳动力普遍来自贫困地区,受教育水平低,以从事低技能劳动为主,而且,年轻人积蓄较少,没有资本性收入,面临贫困的威胁较大。
表2 1990年深圳人口年龄与文化程度分布
(二)FDI的产业阶段特征
FDI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对应的FDI产业分布对一个地区的收入分配以及减贫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从资本来源、产业分布、资本密集程度视角分析深圳FDI产业的结构演进。
第一阶段:1979年至80年代中期,FDI进入时期。这一阶段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48万美元,“三来一补”投资989万美元,资金来源地主要是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外资分布领域集中在工业、商业住宿餐饮、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工业、交通业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相对较大。这一时期属于对外开放的尝试阶段,外商投资项目较少、项目规模小,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十分有限。
表3 深圳FDI资金的产业分布状况(1979~1985年)
早期引入的FDI中,主要以简单的“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形式为主,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这一合作生产方式对于技术的需求较低。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业产品有:放录机、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工业品,以及印染布匹、服装、塑料、化肥等生活用品,生产方式以主要以加工、装配为主,技术含量低,劳动力需求量大。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FDI全面发展时期。1986~1995年,港澳投资继续扩大,投资项目达到10832项,占协议外资的86.7%。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外商投资也出现了迅速发展,其中亚洲地区投资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依次是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而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紧随其后;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企业也纷纷进驻深圳。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三来一补”形式逐渐减少,中外合资的投资形式占主导,外商独资企业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投资行业逐渐向多个行业扩展。与80年代的第一个五年比较,FDI在工业领域的投资项目增长5.1倍,金额增长17.4倍,达到53.4亿美元,实际FDI中,工业投资比重占62.7%;房地产业是第二大产业领域,项目增长4.4倍,金额增长3.9倍,总金额达到3.06亿美元;交通业的协议项目增长1.6倍,总金额增长到6.6亿美元;农业领域的FDI项目由第一阶段的69个下降到58个,平均项目金额规模有所增长,总体规模依旧较小。
1985~1995年FDI产业领域的重要变化在于金融保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福利行业、文化教育和体育娱乐业出现FDI。其中协议项目增长最快的行业为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共签订协议项目96个,实际投资金额增长最为明显的则是金融保险业,总金额达到8.35亿美元。这一阶段,FDI在深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隧道、高速、发电厂、码头等。
同时,工业内部也存在一个行业的调整和扩展。1986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FDI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5715元/人,而同时期国内企业平均水平仅为 26155元/人,FDI企业劳动生产率是深圳平均水平的3.2倍;1990年比例降到2.8倍;199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上升到49980元/人,港澳台企业仅为其1.1倍,而其他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00430元/人,是平均水平的2倍。这个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源于深圳本土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源于FDI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这一时期产业资本密集程度较低,1987~1995年,以1986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单位万元FDI雇用劳动力为1.22个,单个FDI员工平均拥有资本0.94万元。
表4 深圳FDI产业领域分布状况(1986~1995年)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90年代中期之后,深圳开始产业升级,显著特征是,亚洲国家与地区在深圳的FDI普遍增速同比减缓,而西方发达国家比重明显加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资金依旧是深圳FDI的最主要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1997~2009年,港澳FDI项目加总高达23974项,占深圳协议外资项目的77.2%,比第二阶段下降9.5个百分点。亚洲国家与地区中,韩国增长最为明显,其他国家增速较为稳定。西方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FDI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其他国家皆出现显著的上升。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单位FDI项目规模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FDI投资形式主要以独资为主。
90年代中期以后的FDI产业分布开始向服务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扩展,商业、科技研发、交通业、房地产业的增长最为显著,FDI投资部门开始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实际投资金额上看,科研技术、建筑、商业部门的投资增长最为明显。工业依旧是FDI的主要投资部门,但随着城市的产业升级,单个工业的FDI实际由第二阶段的48.7万美元上升到177万美元,平均投资规模为第二阶段的3.6倍。建筑、科技研发、卫生与社会保障业的单个FDI协议项目规模也出现明显增长,FDI规模不断增长,FDI密度不断加大。
表5 深圳FDI产业分布状况(1996~2009年)
随着FDI进入时间的推移,单位FDI雇用的劳动力数量开始呈现一个由向下发展到向上发展的趋势:第二阶段,1987~1995年,以1986年价格计算的每万元FDI雇用的劳动力人数平均为1.22个,单位FDI职工拥有的资本数量为0.94万元(1986年不变价格计算);进入第三阶段,每万元FDI雇用的劳动力人数出现明显下降,1996~2003年,以1986年价格计算的每万元FDI雇用的劳动力人数下降到0.71个。同理,单位FDI职工的资本数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单位FDI职工拥有的资本数量上升至1.46万元。2004年以来,由于FDI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扩展,FDI的劳动力吸附能力再次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单位FDI雇用的劳动力人数有较大提升,2004~2009年,以1986年价格计算的每万元FDI雇用的劳动力人数上升至1.31人,而平均单位FDI职工拥有的资本数量又下降至0.77万元。
图2 深圳FDI资金的资本密集度(以1986年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历年《深圳统计年鉴》。
就劳动生产率而言,这一时期的FDI已经明显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FDI劳动生产率保持较高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皆领先于深圳平均水平,近年来有所滑落;港澳台资企业从90年代末以来已经开始落后于平均水平,并且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深圳本土企业的成长;二是本土企业特别是本土国有企业掌握较多垄断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三是港澳台投资企业没有及时、成功地完成转型。
图3 深圳规模以上劳动生产率对比(平均、外资企业以及港澳台企业)
资料来源:历年《深圳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