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与旅游研究综述(2006~2010年)
范向丽[1]
一 研究概述
学界对妇女旅游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体现在美国学者对酒店内商务女性的研究。在中国,妇女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台湾学者对女性旅游购物行为的关注。随后,中国大陆学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活动偏好、体验效果、风险感知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直到2000年以后,大陆才开始出现专门针对女性旅游的研究文献。
笔者分别以“女性休闲”“女性旅游”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个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对2006到2010年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12篇学术论文,7篇硕博学位论文。为统计、分析便利,并确保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笔者忽略掉了科普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检索性期刊、工具资料性期刊的文章,着重对检索到的71篇规范学术文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女性旅游研究专著。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宏观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女性旅游史、女性旅游市场等的研究,中微观方面则偏重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女性旅游消费心理、女性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来,基本都以定性和定量结合为主。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一)女性旅游史研究
1.古代女性旅游史
中国女性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游春踏青是当时女性最为普及的一种旅游形式。张建萍(2003)研究指出,周朝至汉代,女性在每年的三月三日都要到东流水上去洗涤污垢以祛病除邪,于是,三月三日前后便成了古代女性外出春游的节日。此后,女性的游春踏青活动不断发展,并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唐朝时,每年三月三日盛行女性游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大多数女性的出游一般集中于上巳节、清明节、元宵节等节日(肖建勇,2006;焦晓云,2008)。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只是短距离的生产活动、宗教活动或传统节庆活动,是女性作为“内人”而参加的娱乐活动,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于是,张金岭(2005)、李景初(2008)等学者指出,古代女性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仅限于一些特殊阶层的女性依附男性进行的旅游活动,如宫廷的嫔妃贵族、官僚家庭中的夫人、小姐、妓女,尤其是艺妓等特殊群体。
2.近代女性旅游史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女性旅游以知识女性外出交游、出国游学为主(崔琇景,2005;董玮,2005;汪年,2010)。这一时期由于“男游女守”观念的影响,出国游学仅限于钦差眷属、教会女生等极少数女性。赵炜(2006)、赵山奎(2009)、董忆南(2009)、黄海燕(2008)、汪年(2010)等学者将单士厘称为中国近代女性旅游第一人,并对其《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等海外女子游记进行了研究。
民国年间(1912~1949),中国女性旅游主要体现为上海、杭州等地城市知识女性的结伴公园游、团体长途游、出国考察游等三种形式。李晓红(2007)、康民强(2008)、邢婧(2010)特别针对民国时期女性的体育娱乐、休闲生活、观光旅行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女性旅游不只局限于国内的逛公园和各种旅行,甚至还跨出国门到异域他邦参观考察。如中华基督教女青年协会工业部干事邓裕志女士赴英美参加会议,并入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经济状况;当时的影后胡蝶于1935年6月奉中央之命偕同明星公司经理周剑云先生赴苏联参加国际影展,并到欧洲各国考察电影。
(二)女性旅游市场研究
女性旅游市场主要是指以女性游客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为专门适应女性消费的特点而形成的特定旅游市场(丁雨莲、陆林,2007)。这五年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女性旅游市场进行了较为笼统的描述性研究。
1.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潜力、前景及影响因素
在客源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女性市场已逐渐发展为旅游业的新宠,并开始在目标市场中发挥一定的潜力和拉动作用,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总体来讲,中国女性旅游市场表现出基础薄弱(郑向敏、范向丽,2009)、出游率递增趋势明显(丁雨莲、陆林,2006;郑向敏、范向丽,2007,2009)、地域性差异显著(郑向敏、范向丽,2009)、六大要素的不平衡(丁雨莲、陆林,2006)、群体集中性(多以社会中上层女性为主)等特征(郑向敏、范向丽,2007,2009)。
女性旅游市场具有乐观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女性经济的独立、教育水平的提升、婚育观念的转变、“空巢家庭”的增多、家政服务社会化的完善等因素都为女性出游提供了便利,职业女性、知识女性、老年女性、更年期女性、青年未婚及已婚无子女的女性都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女性市场的亮点(丁雨莲、陆林,2006;郑向敏、范向丽,2007,2009;曲常军,2009)。
女性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受着传统社会观念、个人角色、家庭责任、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张玉改,2007;曲常军,2009)。国内很多学者从提升旅游环境(张玉改,2007)、改善产品设计(王娟等,2007)、创新营销策略(郑向敏、范向丽,2007;王奇,2007;张玉改,2007;曲常军,2009;张金层,2009)等角度提出了针对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对策。
2.女性旅游细分市场、产品设计等
少数国内学者还从中微观角度对女性旅游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郑向敏、范向丽(2009)针对女性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从年龄角度将女性旅游市场细分为青年女性旅游市场(19~25岁)、中青年女性旅游市场(26~35岁)、中年女性旅游市场(36~45岁)、中老年女性旅游市场(46~55岁)和老年女性旅游市场(56岁以上),并对各细分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刘祎洋、王立龙(2007),郑向敏、范向丽(2007),邱瑛(2008),张金层(2009),李玥睿、张凡(2009)等分别就日本“单身寄生族”女性、台湾女性、大连女性、长沙女性、重庆女性等旅游市场进行了专门分析和探讨,体现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年龄、地域等结构特征;郑向敏、范向丽(2009)从花卉旅游产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女性花卉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
(三)女性旅游心理研究
性别与旅游行为的关系研究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一些学者从性别角度出发对女性游客的心理感知、动机、行为、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女性旅游心理感知、动机、行为
总体而言,与男性传统旅游动机(如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和度假旅游等)相比,女性游客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文化动机、独立动机、浪漫动机、购物动机和参与动机(谢晖、保继刚,2006;郑向敏、范向丽,2007;于萍,2008;吴晋峰、李馥利等,2008),社会交往、感情交流、休闲放松也是女性的主要出游动机(夏文桃,2009)。
具体来讲,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旅游动机也有一定差异,25岁以下女性精力充沛,喜欢广交朋友,追求个性、时尚、潮流、刺激的心理较强烈;26岁到35岁女性收入较高,休闲、放松、享受、社交是其主要旅游动机;36岁到55岁女性收入较高、且家庭观念较重,体会家庭亲情是其主要心理需求;66岁以上的女性品牌忠诚度高,怀旧和慕名心理较强烈(于萍,2008;郑向敏、范向丽,2009)等。
在游客感知方面,女性的危险感知、风险感知、文化感知、服务感知等比男性强,而空间感知比男性差。因此,女性游客更容易在夜间、公共区域等特定时间、空间环境意识到危险;在旅游过程中,女性比较偏好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购买旅游产品时,女性往往比男性对风险认知程度更高;女性对服务质量和舒适程度更为挑剔,对无形的、难以用言语或行为表达的服务更容易察觉(郑向敏、范向丽,2007;于萍,2008);但女性对景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比男性差(谢晖、保继刚,2006;郑向敏、范向丽,2007;樊金燕、刘晓枫等,2009)。
在信息搜集方面,女游客比男游客搜集更多有关旅行费用、食宿状况、线路安排等信息,且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流方式获取旅游信息(谢晖、保继刚,2006)
2.女性旅游偏好及满意度
在目的地方面,女性比较偏好具备山水风光、田园风光、海滨沙滩和大型娱乐场所等旅游目的地(虞蓉,2009;樊金燕,刘晓枫等,2009;汤傅佳、黄震方,2009);在出游方式上,女性比较偏好家庭出游、伙伴出游(汤傅佳、黄震方,2009);在住宿设施选择方面,女性偏爱安全、卫生、价格适中的饭店(郑向敏、范向丽,2007;樊金燕、刘晓枫等,2009);在餐饮选择方面,女性比较偏好向当地风味菜馆或大排档等可以展现地方特色的食物(樊金燕、刘晓枫等,2009);在活动项目方面,女性多偏爱购物、照相、散步、游览民居等参与性、观赏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项目(谢晖、保继刚,2006;樊金燕、刘晓枫等,2009;汤傅佳、黄震方,2009)。
(四)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1.女性旅游消费的意愿与动因
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角色的演变与社会群体的形成、女性的广泛就业和经济独立、旅游政策法规的完善与社会治安的稳定等因素促进了女性旅游消费(虞蓉,2009)。
总体看来,女性游客消费意愿实现率较低;最大的旅游意愿支出是用在旅游购物,其次是娱乐;年龄、收入、家庭结构、伴游状况和出游形式等个体特征和出游特征对其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目前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女性游客的需要,这是影响女性游客消费意愿实现率的主要因素(王显成、陈艳,2007)。
2.女性旅游消费特征与结构
不同年龄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特征,如青年女性追求时尚、刺激、新鲜,住宿、交通要求较低,喜欢购物,但价格敏感性较强;中年女性消费心理较为成熟,消费比较谨慎、理智和富有经验,花费主要为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老年女性比较注重卫生、安全,易被旅游营销所打动,具有一定的价格敏感性(郑向敏、范向丽,2007;郑岩,2009;郑向敏、范向丽,2009)。
徐秀平(2008)对中国女大学生旅游消费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旅游消费水平一般在每次500元左右,72.7%的被访女生平均每年的出游次数为1~2次,绝大多数女生将休闲娱乐作为第一需求,通常会选择春、秋季出游,也有近50%的女生并不刻意考虑外出旅游的时间。
整体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旅游者消费体现出价格敏感性较强、需求偏好较强、消费安全度要求较高、易受媒体宣传或促销影响等特征(张丽娜,2009)。
3.女性旅游消费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条件、生命财产安全、家庭事务等因素影响着女性的旅游消费(段永康,2006;徐秀平,2008),而女性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则与年龄、职业、学历等个人特征以及旅游产品本身的质量、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因素相关(徐正林、程甜,2009)。
在已往的研究中,谭箐(2004)将自我概念分为能力展现因子、情感因子、外在表现因子、情绪因子和传统保留因子,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女性旅游者分为情感至上型、内敛顺从型、外强中干型、传统现代结合型、领导气质型五类,从而对女性游客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五)女性旅游产品研究
1.女性饭店
女性饭店是专门为女性顾客提供针对性服务以满足女性顾客需求特点的饭店。目前女性饭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饭店内开设独立的女性楼层,这是国际饭店集团较为普遍的做法(李业、杨媛媛,2008),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大瀑布市JW万豪酒店的19层、孟买喜来登大酒店的23层等。另一种是以女性文化为主题的饭店,这类饭店通常为规模较小、风格独特的精品饭店,如1984年美国纽约麦迪逊大街的莫根斯(Morgans)女性精品饭店、德国的Artemisia饭店、中东的“卢坦”饭店、中国的皇后大酒店等。
安全、洁净、温馨是女性饭店的服务要点和核心(殷炜琳,2007)。在女性楼层出现之前,最早的女性精品饭店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阿莱顿酒店。二战之后,由于越来越多女性进入职场,以保障独身旅行女性安全为目的的女性专用楼层登上饭店舞台,该时期的希尔顿酒店就曾经在其广告宣传中特地强调“希尔顿酒店是女性安全的保障”。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得将女性作为“弱者”形象保护起来的女性楼层受到女权主义者的抨击,饭店开始采取一定的特惠活动取代女性楼层来吸引女客。如1967年希尔顿酒店集团与各大航空公司联手推出了大型推广活动“携妻共住希尔顿”。20世纪90年代,女性商务客人开始引起各饭店集团的关注,如温德姆酒店集团专门为女性商务客人推出了“女性之旅”。近年来,沙特阿拉伯纯女性酒店利雅得的路卢丹酒店、美国设有女性楼层的密尔沃基皇冠酒店、纽约首府酒店以及中国西安的皇后大酒店的开业再次引起学、业界人士对女性主题酒店或女性楼层等的关注与探讨。
由此可见,女性饭店是在女性市场增长、女性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李业、杨媛媛,2008)。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加、婚恋观念的转变(刘永涓,2007)、旅游动机的增强、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张薇,2008)等因素都使女性成为饭店的目标市场。张薇等(2008)认为女性饭店将会在未来得到较大发展,并指出女性楼层将独立出来,成为女性主题酒店,专门针对女性住客的服务设施将会增加等。但国外有学者曾对女性饭店提出质疑,一方面,女性主题酒店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也就是说女性楼层和女性主题饭店只是旅游经营者对女性需求的假象,事实上,女性不一定喜欢住女性饭店;另一方面,国外女性学者认为女性饭店是企业迎合女性需求的一个极端表现的产物,其中含有一定的歧视含义。本研究认为,女性饭店的前景和趋势还不像国内学者描绘得那样乐观,究竟是将更加完善,还是将走向消亡,目前还无法预计。
2.女性主题景点、线路
夏文桃(2006)、范向丽(2009)、杨佩群(2009)等学者指出,根据青年女性心理需求特点,可针对性地开发一系列旅游产品,如美容美体健身旅游、购物专线游、复古专线游、森林旅游、温泉旅游、新婚蜜月游、母女谈心游、金银婚纪念游等来满足女性游客的需求。如携程旅行网于2005年推出的“3月水样女人”的专题旅游产品,汇聚了“温泉”“海岛”“海滩”等以“玩水”为特色的海内外自由行产品得到外界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一些精品线路推出没两天即爆满等(蔡文,2005)。
三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由于中国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较深、旅游学科背景单一、旅游学理论不成熟等原因,国内旅游性别研究还相对较弱,其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机会。与国际旅游性别研究总体状况相比,中国女性旅游性别研究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研究出发点与视角单一
这几年,女性游客和某些特定地域、领域的女性旅游从业人员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从笔者所检索文献的出版年份可以看出,旅游性别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这五年中的研究文献占了全部文献的80%以上,可见,女性旅游性别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其研究主题、出发点和视角相对较为单一,女性游客消费、女性旅游市场、女性饭店是国内女性旅游研究较为集中的几个方面,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旅游学者主要从管理学、市场学角度对女性旅游者进行了较为宏观的、相对粗浅的研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旅游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学科特点,缺乏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角度出发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缺乏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目前相关文献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有少数的实证研究,但在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等方面还较为保守。这也是国内该领域研究落后于国际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研究深度有待挖掘
与作者所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相比,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较为粗浅,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大都是基于经验的阐述,学术深度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有关女性旅游研究的博士论文还没有,硕士论文有七篇,国内还没有关于女性旅游研究的著作,而国外这方面的著述则较为丰富。国内女性旅游研究深度欠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目前关注旅游性别问题的学者多为年轻教师和学生,学术功底还有待加强,国内较权威的旅游学者和专家还没有涉入或没有连续性地涉入该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国内的旅游性别研究刚起步,可以查阅的文献和资料较少,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分析近年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相当多学者开始从法学、安全学、管理学、营销学、文学、历史学等角度对女性旅游进行研究。笔者认为,随着女性旅游者群体的逐渐壮大,女性旅游这一研究主题将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方向和视角将更为多元。
[1] 作者简介:范向丽,女,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