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观与政治观
中国古代的哲学都是政治哲学,所谈的都是“人事”。就起源而言,它们发端于哲人们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反思以及如何实现“由乱入治”的理性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的战乱和纷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何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构成了哲人们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由此而涌现了许多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法是当时的重要派别,对后世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道、法三家都认为,当时“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是由人的道德堕落造成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堕落。只有从人的本性出发,才能找到治疗社会动荡的实现途径。由于三家对人性的理解并不相同,因而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各不相同。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人的德性,即道德心,但人的本性中还有物质之心。由于人们的物质之心遮蔽了道德之心,因而礼崩乐坏,社会由治入乱。因此只有严格遵守儒家的礼教,对人们实行道德教化,帮助人们找回自己的本心,天下才能大治,即主张德治天下。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至善至美的,是德性完美的。社会的动荡是人们被礼教所束缚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结果,因此只有废除一切道德教化,恢复人的本真的纯朴之性,社会才能由乱入治。由此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法家则认为人性是恶的,是利己的。社会的动乱是物质少而人口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结果。人们依自己的本性行事并无善恶可言。儒家所言的“三王之治”并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足以证明道德教化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只有对人们实行严厉的法律约束,才能制止人们犯罪,实现天下太平,因此主张一断于法,推行法治。儒、道、法三家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他们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动乱的根源的不同思考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政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