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景,美在情吴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①至桐庐②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③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⑤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⑥飞戾天⑦者,望峰息心⑧;经纶⑨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⑩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①富阳:县名,在今天浙江杭州西南部,因其县城位于富春江北岸而得名。
②桐庐:县名,在今天浙江桐庐,也在富春江边。
③缥:淡青色。
④轩邈:轩,高。邈,远。这里用作动词,指竞相伸展,无比高远。
⑤转:通“啭”,鸣叫。
⑥鸢:即鹞鹰。
⑦戾天:高飞入天。
⑧息心:指心死。比喻竞仕者死了入仕之心。
⑨经纶:筹划治理。
⑩柯:树枝,树杈。
有人说,一切过于丰盛完满的事物,就给人以停顿之感。漂泊在世间,只知道任何一个驿站都将是下一个起点,却从不知归宿在何处。如若在人生的修行途中,偶然邂逅一处幽然而岑静的角落,难免会在瞬间为这片与世无争的土地感动,从而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停泊的愿望。
六朝山水画家宗炳曾说,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自然界的山光水色,不惧人事更迭,不怕阴晴变幻,它与永恒的时光一样长久,必然会在不经意间拨动观者敏感的心弦,像是流水在稻田中轻轻蔓延一般,泽润人们干涸的心房。
吴均即是游赏富春江时,生发了寄情山水的生活理想。这篇《与朱元思书》,与其说以墨作成,倒不如说是蘸着满腔的欣赏与赞叹,以情韵泼洒而成。它实在是美,美在景,美在情,美在词,也美在章。
此地天山相间,天伴山愈来愈远,山随天愈淡,天山烘托,山天互衬,最终融合为一。吴均看到这番景致,自然是乘兴游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着蜿蜒百里的江水探寻那青山绿水的踪迹。江山多娇,引无数骚客竞折腰,尤其在这里无论是群峰,还是江水,皆自成风貌,与别处不同。
有山相映,水更显空灵之姿;有水环绕,山更添勃勃生机。它们各有其美,却又不分彼此,在自然界中成为最完满的组合。江水明澈碧绿,甚至千丈之深也是澄净见底。于其中缓缓摆动的游鱼,以及在江底静静躺着的鹅卵石,皆历历可见。本以为安静与柔和是春江水唯一的姿态,却不曾想它亦在明净纤柔之外,开出了另一番奔腾磅礴的境界。遇到激流险滩时,飞奔的江水一泻千里,甚至比利剑还要快,那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让人惊心动魄。
水有柔美与壮美之分,山亦有静默与动态之别。两岸的高山,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千峰竞秀,争相比高,奋力直向上耸,竟形成了千百座形状不一的奇峰,这不禁让人想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句。
如若没有生命存在,景致再美轮美奂,亦没有生气。泉水叮咚作响,鸟鸣此起彼伏,蝉鸣婉转不穷,猿啼长啸无绝,慈悲的空山幽谷包容了这些清越的声响,反过来,山谷也因此添了生命的迹象。
想必吴均是想永远停留于此的,不然他不会在遮天蔽日的空山中,说“望峰息心”;亦不会在幽深昏昧的幽谷中,言“窥谷忘反”。或许,在这片如画如歌的山水中睡去,直至生命终结,当是不错的选择。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这篇由多变的角度、丰富的手法、精妙的构思、空灵的笔法以及千锤百炼的字句泼墨而成的佳作,则“清拔”满足,“古气”有余,实为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