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筹5万元拾荒款 金山村民修通“希望”路
本报讯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杉木村金山村民组40户村民,自筹拾荒换来的5万元钱修通了通组石子路,成为这个苗族村寨的“希望”路。
杉木村属于一类贫困村,在该村金山村民组住着40户共258名苗族同胞。多年来,金山村民组群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到外面去看看,成了这个苗族村寨共同的愿望。1987年,金山村民组村民投工投劳修通了该组至养元村水西庄组的毛路,仅0.5米宽的路让村民多年来走出去的梦想变成现实。村民逐渐走到贵阳、广东、昆明、湛江等地拾荒、打工,一浪接一浪的发展浪潮,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冲击着村民落后的思想。
“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燃起”了金山村民发展致富的愿望。金山村民组组长罗章荣告诉记者,该组80%的人都在外拾荒,为了改变金山贫穷落后的面貌,去年9月,群众自发将拾荒换来的钱集中起来,共筹集5万元,投工投劳将原来的通组毛路修成了长2000米、宽4米的石子路。自此,金山组告别了不通车、行路难的历史。这条路修好后,过去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人行需20余分钟,车行仅需10余分钟,还同时解决了养元村水西庄组、享乐组400多名群众的出行问题。
“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也感动了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县长杨开华率县直相关部门到金山组现场办公,并落实30万元补助资金。该路段还被列为花江镇今年“一事一议”项目。
目前,金山村民正依托当地森林覆盖率达80%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竹荪、半夏等作物,希望通过产业发展,改变金山贫穷落后的面貌,让金山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山”。
安顺日报(2012.05.08)
第28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赏析
李娟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贵州都市报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拾荒款修希望路 让金山变“金山”
这是关岭县花江镇一个名叫金山的苗寨,这里的村民守着“金山”,却走不出大山!
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守着金山过着清贫的日子。路不通,挡住了村民的视野,看不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路不通,隔断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难以融入现代生活;路不通,村里的山货运不出去,阻挡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1987年,村民们投工投劳修建了仅0.5米宽的毛路,村民逐渐走到贵阳、昆明、湛江等地拾荒、打工,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冲击着村民落后的思想。
寨子里80%的人都在外拾荒,“要致富、先修路。”形成共识后,为了改变金山贫穷落后的面貌,村民们自发将拾荒换来的钱集中起来,共筹集5万元,投工投劳将原来的通组毛路修成了长2000米、宽4米的石子路。自此,金山组告别了不通车、行路难的历史。
短短600多字的短消息,提炼出一个亮点:随着村民观念的转变,修建通往外界的致富路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大家自发将拾荒换来的钱集中起来修路,这又是非同寻常的“众筹”。
新闻要新,首先要抓住新闻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点。长期封闭的苗寨村民凭借一条0.5米宽的毛路走出大山,靠勤劳的双手拾荒换钱。也正因为走出大山,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吸取了先进的理念,所以才会自发地用拾荒换来的钱,修通脱贫致富路,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
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敏锐地发现苗寨村民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地挖掘出村民们“穷则思变”,众筹拾荒款,不等、不靠、不要,自发自觉地修通致富路的新闻点。
记者将这一新闻点做在标题上,《自筹5万元拾荒款 金山村民修通“希望”路》,让读者眼前一亮,看了标题,几个“为什么”立即浮现在脑海,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条消息简明扼要,叙事清晰,主题突出,较好地展现了村民从思想觉悟到行动落实的变化。在写作手法上首尾呼应,并通过结尾点明主题:金山村民正依托当地森林覆盖率达80%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竹荪、半夏等作物,希望通过产业发展,改变金山贫穷落后的面貌,让金山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山”。读者也由此看到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