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风云激荡,四千里征途壮阔
——对改革开放40年无锡经济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无锡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深刻全面的变化。总结40年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光要全面了解“变在何处”,而且要深刻思考“变从何来”,进而能科学把握“变向何方”。2018年12月18日,中央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也在无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作了讲话,此前还发表了署名文章《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领跑者》。学好各级领导的讲话和文章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科学把握无锡40年发展和三个“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40年无锡经济始终站在全国第一梯队
如果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比喻成一个牛市的大盘,那么无锡的发展始终是大盘中的一只表现抢眼的绩优股,是强中之强,跑赢了大盘。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40年无锡年均增长13.7%,超过江苏1.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4.2个百分点。40年来,无锡经济发展始终排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20名之内,最好的年份达到全国第八。1998年,无锡GDP突破千亿;2017年,无锡GDP进入万元俱乐部。从与周边城市的比较看,2017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421倍多,而上海的这一数字是110倍多。如果考虑到统计原因,将2017年的数据与1983年(无锡1983年设地级市)的数据比较,则无锡是227倍多,上海是85倍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根据40年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的常住人口集聚)变化和经济密度(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变化来评估全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结果发现无锡的经济密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距离拉开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2015年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72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5倍,领先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倍数、绝对数分别比苏州高2.22和3.25。
二、40年无锡变化是系统级迭代更新
数字是抽象的,由于统计口径、价格因素等影响,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完全从数字中窥见40年之变的全貌和实质。从一定意义上讲,无锡40年之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质变,而是一个系统级的迭代更新;甚至夸张一点说,是社会历史阶段意义上的变化。
40年后的今天,无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体系。40年来,无锡的工业经过数轮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区区几百家工业企业、以轻纺产品为主、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工业形态,发展到今天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蒂并开、大规模制造与精细化生产相得益彰、部分产品和技术领先全国乃至同步世界的可喜局面。2001年无锡工业结构(以当时的工业销售产值计算)中,纺织服装行业(含毛皮加工、纤维制造)占比达到20.0%,化工类行业(含造纸、炼油)占比19.4%,冶金和金属非金属制品加工占比21.1%。三者相加比重超过60%。而从2018年1-11月份统计报表显示的情况(根据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计算)看,纺织业比重是4.4%,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的比重为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比重为7.9%,三者相加比重不到30%。工业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工业统计代码发生多次变动,对行业归类只能进行近似推断)。不仅是结构发生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无锡的很多行业形成了产业链和生态圈。比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了从硅片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检测等全产业链的规模化企业。比如,汽车制造行业,从零部件生产最终发展到整车制造。再比如,金属制品加工行业,从最初的“前店后厂”,发展到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交易市场和全国铝型材交易“三强”。
40年后的今天,无锡成功培育出一个具有多元主体的市场体系。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世纪之交的改制大潮,到外资外商的“抢滩登陆”,再到国有企业集团的整合增效,无锡的市场主体结构不断趋于系统优化强化之中,形成了内资与外资协同、国资与民资并进的良好势头。1978年,无锡个体劳动者只有506人,其中市区仅45人。20世纪80年代末期,无锡全市有个体工商户7万余户,私营企业近千户。到2018年11月7日,无锡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突破70万户,达700072户,其中企业302852户,个体工商户393787户。700072家经济主体中,非公经济主体为674276户,占比96.3%。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131家上市公司。2018年,无锡有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1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一。
40年后的今天,无锡已铸就一个大气磅礴的开放发展体系。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手抓、两手都硬,是无锡区别于周边其他发达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六成以上。在“引进来”上,无锡创造出江苏引进外资单体最大项目的记录(海力士),在“走出去”上,从对外出口贸易走向境外投资办厂,再走向建设境外工业园打造综合发展基地,再走向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筑巢引凤、招贤纳才一直是无锡40年发展的良好传统,改革开放之初重用重酬“星期天工程师”,进入新世纪后如饥似渴地招引境外创新人才,为这个城市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注入激情澎湃的血液。
40年后的今天,无锡大手笔搭建成一个定位清晰的功能空间体系。40年来,无锡的发展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再出发走向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新时代。在无锡4600平方公里的如诗如画的版图上,星罗棋布的开发区、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耸起了无锡新的发展骨架。
40年后的今天,无锡逐步建构起一个全面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无锡除了没有大型深水港口之外,航空、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数据通信都十分发达。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历史上第一次将无锡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前,苏南硕放机场国际航线密度已经超过南京禄口机场。在国内有关智库的研究中,无锡跻身于新一线城市,这和他们的评价体系中“交通通达度、城市物流指数、城市枢纽性指数”3个重要指标有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是十分切合时机的。
三、40年无锡发展抓住了五次重大机遇
如果说要总结无锡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敢抓机遇、善抓机遇和抢抓机遇。正是靠着抓机遇的理念和行动,无锡能够在顺境时乘势而上,在逆境时埋头调整,没有被掀下马来,也没有落入某种“陷阱”之中。正是靠着抓机遇,无锡孕育出苏南模式,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产业振兴,在国内省内创造出多个“第一”和“唯一”。40年发展历程中,无锡共抓住了五次机遇。
无锡抓住的第一次机遇,是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办乡镇企业。到1990年,全市乡村两级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522家(很多是非独立核算企业),实现总产值24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8.2亿元。乡镇企业销售收入在当时的全市工业销售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三强。堰桥提出的“一包三改”,也是较早意识到乡镇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体制机制缺陷而提出的解决途径。
无锡抓住的第二次机遇,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推进的浦东大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1991年后,国内各类产品需求呈现反弹式增长,无锡抓住机遇,建设一批经济开发区,上马一批工业项目。到2000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数已达35443家,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53.5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79.8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1.7倍、1.6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均位列第七位。江阴华西也是在这个阶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无锡抓住的第三次机遇,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带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无锡的外资、外贸开始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一批外资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比重大幅提升,至2005年底,全市经济开放度高达91.4%,外贸依存度高达84%;外贸进出口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再次列全省第二;涉外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全市总税收比重高达28%。
无锡抓住的第四次机遇,是太湖水危机倒逼出来的机遇。无锡开始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仅仅沿太湖就搬迁了800多家企业。虽然“腾笼换鸟”在执行上有所偏颇,但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促进城市发展动能转换的正确思路,也为无锡后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启示。
无锡抓住的第五次机遇,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成为根本要求而带来的机遇。无锡市委提出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发展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引领工业发展,重振无锡产业雄风。三年多来,无锡始终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突出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始终突出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坚定有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形成稳健发展势头。从2018年1-11月份的数字来看,无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获得9%的增长,排列全省第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几年相关工业指标增速在全省垫底的局面。
四、40年无锡的改革开放将为未来新一轮腾飞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经验启示
四千里征途壮阔,四十载风云激荡。回望过去40年,在为无锡发展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不能不看到目前经济领域中一些困难和风险的存在,特别是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几年增速下降,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二是在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效应并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度滞缓。三是城市运营中滚动出来的地方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化解风险与保障投入之间有时难于平衡。四是某些领域可能正在孕育着新的产能过剩的风险,给未来的结构优化埋下险情。
面向无锡未来的经济发展,我们认为还是必须紧紧抓住这么几个关键词:一是解放思想,二是产业强市,三是高质量。具体而言,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政府性投资力度,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失速风险。在控制好政府性债务风险前提下,以推进一城两核、锡澄锡宜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下决心推进一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完备基础设施网络,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进一步找准城市定位,把促进科技成果在无锡转化作为产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刻论证未来无锡在长三角和全国产业创新链条的功能位置,毫不动摇地把引进创新成果、促进产业转化作为我们的产业振兴事业的主导策略来抓,在此基础上,腾出适度资源空间进行未来产业孵化。
第三、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并发挥其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传统优势产业紧紧抓在手中,并不断引导其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升级。必须紧密贴近无锡实际,运用合理的政策杠杆,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
第四、把投资环境建设摆上更重要位置,着力建构无锡品牌的环境竞争力。以构建“公正、透明、可预见”政策体系为目标,深化各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不断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企业总体商务成本,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投资软环境。
第五,做好产城融合发展大文章,开拓城市运营新模式。在既有的城市运营模式下,土地作为开发资金平衡保障的作用发挥较大,但对其进行资本化运作尚未形成具体理念和实践。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人“抓鸡吃蟹”(抢抓机遇,敢吃螃蟹)的开拓精神,认真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以推进土地资本化运作为核心,积极开拓城市运营新模式。
(作者单位:无锡市政府研究室,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载《决策咨询要报》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