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天地最偉大的恩德就是能夠生出萬物。《繫辭上傳》說「乾」是「大生」的,「坤」是「廣生」的。大生、廣生是使無限眾多的萬物生長。乾坤最大的德性是:乾促進萬物的生機,令萬物有了最初的生命;然後,坤的性質是繼承了乾,毫無任何偏見地促進、保護萬物繼續生長,直至完成的階段。因此,一個叫「大生」;一個叫「廣生」。另外,下文會讀到「生生之謂易」,生而又生,就是易。這是宇宙變易之道最關鍵的一點。宇宙的「生」是主要的,死亡是次要的。死亡是為了未來之生,生得更理想、更完善而不得不如此的。所以,宇宙最初第一代的星體,是從氫氣慢慢一直地凝聚,到最後,才在壓力和熱力下產生重金屬。第一代的星體死亡、爆裂了之後,第二代的星體才有重金屬,繼而是其他事物的產生。在地球誕生十億年後,那時已有了微生物,由微生物一直演進到今天具備高度智慧的生物——人類,這是地球一步一步向前發展、一步步變得事物繁榮的結果。這句說天地最大的恩德就是能夠產生萬物、化生萬物。
馬王堆帛書《繫辭傳》,這句作「天地之大思」,不是「大德」。鄧球柏先生在他的《帛書周易校釋》上便依據文字解釋,把它當作「大思」解釋。其實,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思」字是否抄寫者筆誤呢?它原本是「恩」字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繫辭傳》錯別字連篇累牘,既然如此,在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中,多一個或少一個錯別字也不算甚麼,所以我估計這應是「恩」字。「天地之大恩」與今本「天地之大德」意義分別不大,所以不用修改了。但是用哪一個字的意義較為豐富呢?「恩」只是恩,並沒有包括天地偉大的性質在內。反而「天地之大德」,德固然包含了「恩」字之義,更廣泛地包括了天地所有的重要的性質、規律在內。「道」與「德」是相關的名詞。「道」是宇宙的真理;「德」是「道」所顯現出來的原理和規律。宇宙的規律,我們看不見,而宇宙規律能看得到的、展現出來的部分,我們叫做「德」。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這樣界定「道」和「德」之義的。其實,一個是規律;一個就是能夠體會到的內容性質。所以,用「德」字比用「恩」字更具豐富的內容。今本作「德」字是有道理的。
「聖人」,是指創作《易經》的聖人,尤其是指應用《易經》原理來治理萬民的聖人。這位聖人(君主),他最珍貴的事物,就是「位」。如果從高層次的哲學來說,天在上,是天位;地在下,是地位;人在天地之間,就是人位。佔有天位,便有天的功能;佔有地位,便有地的功能;佔有人位,才有人的偉大功能。因此,人必須要有「位」。還記得《繫辭上傳》第七章講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嗎(另外,在第一章尚有「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天地之位確立,萬物便自然而然地變化於其中,可見「位」是何等的重要了。因此,人如要發展他的才能,就要像天地一樣,站在適當的崗位、地位,然後才能做到,這是從易學的層次立論。如果從常識的層次來說,人如果有聖人之德和聖人治國之才,但沒有聖人治國之權、位,他能否治理國家?因此,治理國家,發展他的抱負,令人民得到利益,最關鍵的就是「位」。對他來說,「位」就是他施展抱負、令萬民受益的最重要的基礎或工具。而對所有民眾來說,能有聖人在位,那才是真正的「寶位」,然後人民才能夠實際受益。因此,站在人民的立場,這寶位更加重要,不單對君主是寶位,對人民也是寶位。所以說,用易之聖人,要施展易理以治國家,最重要的是「成位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