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以」是利用、憑藉、藉此;「通」是貫通、精通、明白。「神明」一詞的意義較為複雜,它在先秦諸子中,以莊子使用得最多,尤其是《莊子‧外篇》隨處可見。莊子用「神明」一詞,大多是指人類的精神。「精神」一詞最先用的,也是莊子,但當他說到人類的精神時,已包括了天地的精神在內。儒學的第三位大師荀子,在其《荀子‧勸學》中,也用了「神明」一詞(「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所用的「神明」,是指人的聰明智慧,這是從莊子所用的意思再加以引申發揮的。《繫辭傳》同樣用了「神明」一詞,首見於《上傳》第十一章:「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這裡再度出現。但此處的「神明」,應該是由莊子的意思引申而來,但與莊子有同,有不同;可以勉強理解為:天是「神」,地是「明」,「德」是性質、規律、內容。

「以通神明之德」就是藉此貫通了天地的自然規律和其內蘊。因此,「神明之德」是指天地變化的規律。這裡是說:通過把所有事物歸納為「健」、「順」、「動」、「入」、「陷」、「麗」、「止」、「悅」這八種關鍵性質,就可以進一步通過了解此八種事物背後的關鍵內涵性質,再提升一級,就可以了解整個天地的規律;今天如果再提升其義,可說它們就是宇宙的規律和性質。

「以類萬物之情」,「類」就是歸類、類似,作動詞用;「萬物」指天地間一切的事物;「情」可以解作情況、內容,甚至是形狀、性質。可以通過《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卦,把萬物歸類,包容在八卦中。歸類是人類聰明才智的發展,當人類懂得了歸類,令人迷惑的眾多變化、事物、現象便變得簡單了。例如世間萬物可分為人類、植物類、動物類,無生物類,或分得更為複雜些。愈複雜的分類便愈精密,愈能準確地說出事物的個別特殊性質。而《易經》則是反其道,把萬物歸納成為八類,於是可通過掌握這八卦,了解這八卦的性質,就了解萬物之情(了解萬物的共同性質)。第一句「以通神明之德」是說高層次的宇宙規律;第二句「以類萬物之情」是說較低層次的萬事萬物的性質規律。這樣,天地高層次和低層次的萬物之德與情都能夠了解了。

這個理論再發展,便是剛才所說的「乾易坤簡」。「乾易坤簡」兩者不同,要兩者互相協調,互相配合,然後才能組成整個宇宙最基本的規律。因此,「乾坤易簡」表面上是「二」,實際上「二」是不能展現其作用的,「二」要「合一」才有作用。因此,「一故神,兩故化」,這個由北宋哲學家張載發展《易經》的哲學命題就重要了。乾坤表面是兩事,實際上要變成一事,其神奇作用才會顯現出來;否則兩者雖然偉大,但還未能達到神奇的境界。所以「貞一之學」才是最重要的。掌握了「貞一」、「致一」,然後才可掌握整部《易經》之學來指導人生和了解宇宙的最高智慧和原則。「一」字是最神妙的數字,一加一等於二,一加二等於三,一加三等於四。因此「一」可以演繹成為萬,以至億,這都是由「一」的發展而來;但即使發展到天文數字,回到根本,仍是「一」。因此,「歸一」才能了解宇宙的根本。當由無限眾多歸納成為「一」,宇宙的最高真理就是「一」。這便愈能把宇宙萬物共同的性質找出來,便是最接近宇宙的最基本原理,這就是「一」。整部《繫辭下傳》由這裡開始一直到全文結束,暗中都是講「一」,解釋如何「貞一」、如何「致一」。所以「一」本來應在上一章便講解,但因要在此解釋這幾句,所以特別留至這裡才詳細講解。請細心思考,便可明白其義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