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失败学”的东京大学机械专业学习法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就是从失败中发展起来的。个人的成长也是一样。如前文所述,首先体验失败,而后从中学习,这一过程会给个人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东京大学工学部机械专业授课时,也留意让学生们经历失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小组体验式学习,四人一组,在规定的预算内自由设计并制作系统。
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老师不可以将课题设置得过于详细。
比如,设计“在控制计算机的同时,还能做其他操作的系统”这类课题。至于具体是什么动作、使用哪些部件,教师一律不予规定。这样一来,每个小组就要自主决定命题,学生们不得不绞尽脑汁设定一个课题。
顺便一提,我给每组的预算只有3000日元。学生们手握有限的经费,在秋叶原的电器街左思右想,购买需要的电器部件,开展课题。
决定课题以后,他们就开始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做出可以运行的系统。
在这个小组学习中,有时会让学生制作名为斯特林发动机的硬件,其原理是以酒精灯产生的热能作为动力源来输出动力。而利用这个热气机制作什么,也是学生的自由。随后,自行设定课题并设计产品的学生们,又握着有限的预算逛起了东急百货。在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小组成员制作出以斯特林发动机为驱动的硬件。
在演习的课堂上,各个小组会展示体验式学习的制作成果。结果,几乎没有小组能够成功按照自己当初的计划运行系统、制作元件。有些小组能勉强地让机器动起来,其他各组不论做什么,都无法让机器发动。
如果有一个范本让他们模仿,那么以他们的水平可以简单地完成课题。指引通往成功的捷径,一直以来被称为合理的教学法就是这种风格。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但也仅限于表面的知识,离开了能够模仿的样本,就无法应用这些知识了。从零开始的创作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
这份失败,对学生而言是宝贵的体验。获取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亲身体验。事实上,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们都会带着“为什么我设计制作的系统无法运转呢”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小组学习真正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这一学习方法给予了他们宝贵的机会,让他们以失败体验为基础,学习机械设计制作所必需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