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表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与人沟通,以礼相待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礼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桥梁。

一个有礼貌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乐于与其交谈;一个谈吐不俗的人,更会让他人如沐春风。这些良好的感觉不是建立在一个人的着装如何名贵华丽上,而是源自你待人接物的说话之道。沟通中的礼节直接影响着你的形象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说好礼貌话,别人听得舒服,你自然会更受欢迎。

初次见面,一句寒暄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们平时在路上遇到熟人时点点头,接电话时说一声“您好”,既是礼貌,也是一种寒暄。寒,就是寒冷;暄,就是温暖。顾名思义,“寒暄”就是问寒问暖。寒暄的主要作用在于交流感情,尽管它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

比如甲找乙有事,见面后,见乙正在洗衣服,一般先寒暄一句:“你在洗衣服啊?”等对方有所表示(如点头或回答“是啊”)后,才言及正题。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甲的这句话既是对乙的招呼和提醒——我来找你,又表示了轻度的歉意——打扰你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既联络了感情,又烘托了融洽的气氛。

初次相见,如果没有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会互不理睬。但社会学家认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作为社会中的人,还是希望能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人友好相处。只不过“难为情”、怕“碰钉子”等心理在作祟,使人们之间有了种种交往的藩篱。

经典案例

美国《读者文摘》1989年5月号刊登了一篇题为《简单的四个字,创造了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的文章,说明了一句简单的问候语的作用。

在去芝加哥的列车上,大家都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彼此保持着距离。

“注意!”一个声音响起。

“我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声音威严,车内鸦雀无声,“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

人们脸上充满了疑惑的神情,但无一露出笑容,这是人的本能。

“现在,跟着我说‘早安,朋友!’。”这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

大家跟着说完,情不自禁地一笑。

生活中就是如此,人们即使面对陌生人也怕难为情,怕对方拒绝,于是采取缄默的保守态度。但随着一声“早安,朋友!”,车厢里的缄默气氛便一扫而光,人们之间的戒心消除了,车厢内洋溢着欢声笑语……

那么,为什么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早安”是一句问候语,是在表达亲善与友好;“朋友”是把对方当成朋友,更是一种信任和尊重。“早安,朋友”这四个字一旦说出口,双方都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愿望,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藩篱自然也就拆除了。这不仅解除了坐车的寂寞,还增进了信任,加强了彼此的关系,活跃了车厢的气氛。

而且,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在社会交往中,与陌生人见面的前4分钟内只宜做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相互介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等。至于与老朋友或熟人见面,基本原则是体现出与对方的相知,以及对对方的关心等。如此寒暄,能够使对方感受到感情的温暖,而且也比较容易回答,易于展开对话,交流感情。

在人际交往中,寒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问候式寒暄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式。交往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等进行不同形式的问候。

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可问:“几岁了?”“上几年级了?”对老年人问:“您身体好吗?”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作家问:“又有大作问世吧?”对朋友、邻居、同事的问候就更丰富了,即使是对不认识的人的问候,如果用得好也能够加深关系、增进友谊。

2.言他式寒暄

这也是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人们彼此见面,尤其是与陌生人见面,大都以言他式寒暄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譬如“今天天气真好啊”“这里的环境很幽雅”,类似的问候对双方来说都是可取的。

3.触景生情式寒暄

这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或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要做什么事(根据对方的职业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推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譬如“上班去啊?”“下班啦?”以及“您在洗衣服啊?”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沟通箴言

对他人说一句寒暄话,就可能收获他人的好感,赢得他人的信任。请不要小看这一句话的威力,在日常与人交流时,一句寒暄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双方都心存善意。

巧用礼貌用语,开启愉悦的沟通之旅

语言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是双方交流思想感情的渠道。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担任什么样的职位,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注重语言细节,说礼貌用语,才能做到“礼多人不怪”。常用的礼貌沟通用语包括以下几类:

1.称谓语

称谓是开启交流之门的第一把钥匙。与人见面时,我们都免不了要称呼对方。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你若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十分亲密,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但若在公众和社交场合,称呼他的头衔会显得更得体。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2.敬语

在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比如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交谈时,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时,或者出席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时,都需要用到敬语。

我们经常使用的敬语有“请”“您”“劳驾”“贵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请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称赞别人的见解称“高见”等。这些敬语虽然都是简简单单一两个字,但在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3.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是谦语,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见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古代人自谦时习惯称自己为“愚”,称家人为“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

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的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4.雅语

雅语,意如其名,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常用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在场的情况,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

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待人接物中,如果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时,你应该说“请用茶”。如果还有点心招待,可以说:“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

恰当地使用好这些细节语言,可以帮助你恰到好处地处理人际关系。但是,一定要注意语言使用的恰当性。虽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但过分夸张地运用这些词语,又不免给人留下刻意奉迎的印象,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人对你能力的怀疑。

只记住上面列出的敬语、谦语、雅语还不足以应付每天的职场,你还要记住以下这些常用的词汇。

见面语:“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请多指教”“请多关照”等。

感谢语:“谢谢”“劳驾了”“让您费心了”“实在过意不去”“拜托了”“麻烦您”“感谢您的帮助”等。

致歉语:“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请稍等”“请多包涵”等。

接受对方致谢或致歉时:“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请不要放在心上”等。

告别语:“再见”“欢迎再来”“祝您一路顺风”“请再来”等。

忌用语:“笨蛋”“你不懂”“狗屁不通”“猪脑袋”等。

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都应该是平等的。交谈一般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有些不该触及的问题,比如对方的年龄、收入、个人物品的价值、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还是不谈为好。

说话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其次必须注意说话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

说话时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除了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话外,还存在一个怎样合乎礼貌的问题。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然而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唾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因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唾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嘴。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因此,从礼仪的角度来讲,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适合。这样做,既能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又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由此可见,在生活当中,若一个人总是习惯于出言不逊,那么他自然很难得到他人的喜欢。因此,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

沟通箴言

语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的名片,谈吐大方的人总是更受人欢迎。可以说,优雅的语言是与人共处的金钥匙,这是最珍贵的东西。在与人交谈时,请你多多使用礼貌用语吧,相信这会使你与别人的交往过程顺利许多。

说好称谓语,为良好沟通加分

如何称呼别人,是非常讲究的一件事。说好称谓语,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恼怒,使双方的交流陷入尴尬的境地,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中断。

要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就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借此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数以及亲和能力指数。

经典案例

王女士今年快60岁了,由于日常保养得很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些。一次,她去菜市场买菜,一位新来的年轻姑娘热情地说:“老奶奶,我们家的菜可新鲜了,看看您需要点什么?”

但让这位年轻姑娘感到奇怪的是,王女士听了不但没有搭理她,反而很生气地离开了她的摊位。这种奇怪的举动让这位姑娘感到很纳闷,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旁边的人悄悄对姑娘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奶奶,你得叫她阿姨,她就对你热情了。”

原来,王女士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是不愿意别人叫她“奶奶”。她经常来这个菜市场买菜,大家都认识她,而这位姑娘是新来的,对此当然不知道。

第二天,王女士又来买菜,那位姑娘亲热地说:“阿姨,看看我们家的菜吧,便宜又新鲜。”王女士高兴地凑了上去,看看这个,瞅瞅那个,选了不少菜。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称呼一定要符合文明礼仪的要求,要尊重对方,千万不可轻视对方或使用对方难以接受的称呼。这样不但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反感,甚至还会让人记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既然称呼如此重要,那么在交往当中就要慎重地选择称呼。一个会说话的人,在对别人的称呼上是绝对不会马虎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注意:

1.要看对方的年龄

俗话说:“逢人减岁,遇货添钱。”意思是说,别人的年龄,要少说三五岁,别人的东西,要往贵了说。如今的老年人都有一种不服老的心理,其中女性尤甚,能喊“阿姨”的就别喊“奶奶”。

2.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

在生活中,对好朋友或关系较好的同事直呼其名,会更显得亲密无间。倘若是你对多年未见的同学、朋友,称呼“先生、女士”反而会显得关系过于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此外,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

3.要考虑对方的职业

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对方的职业。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

4.要注意称呼的地域性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使用不当就会带来麻烦。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则是“打工仔”。中国人经常把配偶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却是“第三者”的意思。

5.要注意场合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宜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在正式场合不适用。

沟通箴言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称呼别人,这代表着一种尊重,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细节,会使对方的心里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懂得恰当称呼别人的人,才会让人喜欢。所以,用好称谓语,会为你的人际交往加分。

常把“谢谢”挂嘴边,沟通会更舒服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礼貌都是维持人际关系的规则。礼貌看似事小,却直接影响着你的形象,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

很少有词语一讲出就能立刻赢得一个人的好感,而“谢谢”这个词却有这个魔力。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抱怨:“我并不介意做所有的事,只要他每次能说声‘谢谢’。”“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连声‘谢谢’都不会说。”

“谢谢”一词再简单不过,却常常被一些人轻视,或因其太简单而被忽略,以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与好人缘失之交臂。虽然向别人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但在表达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我们知道,表达谢意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比如鲜花、小礼物、请客等,不管是用哪种方式,“谢谢”这个词都要说出来或写下来。以下是一些传播这个不起眼但绝对重要的信息的方法:

1.要诚心诚意

说“谢”字必须诚心诚意,并要让人感觉到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表达你的感激不是什么表面文章,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所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的时候,一定要真诚。

2.要直视对方

在互相注视的时候,交流通常比较容易进行。所以,表达感激的时候,最好是专注地注视着对方,这样你的话才显得是出于真心,你的感情才显得真挚。

3.要有具体所指

如果你一个劲地握住别人的手说“谢谢”,别人会不知所以然,那是因为你的感激显得空洞无物。所以,在你说“谢谢”的时候,一定要具体说出对方在哪一方面帮助了你,如:“我真的非常感谢您为我介绍了不少客户。”

4.表示回报

别人帮助了你,你就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回报。但是很多时候,别人帮助你并不是为了回报,即便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也不好意思开口。所以,在你说“谢谢”的时候,不妨表达一下回报的意思。比如你可以说:“我很感激您能在开顾问会议时回我的电话,以后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请随时找我!”

5.送份礼物

送份礼物并附上一张便条,写上感激的话。只要你送的礼物能够恰当地表达出你的感谢,送什么并不重要。

例如,一个老板请他的朋友去看了场一流水准的高尔夫球赛。为了投桃报李,他的朋友买了一份独特的礼物——高尔夫球杆的缩微模型,然后写了一张感谢的便条放在礼品盒里,一并送给了他,老板收到后很开心。

6.请客吃饭

邀请你要感谢的人去吃午餐或晚餐,一定要表明你这是为了感谢他的帮助。如果你邀请的是已婚者,应当把其配偶一并邀请去。

7.说“谢谢”时,不忘对方的名字

在表示感谢的时候,不要忘记对方的名字。“谢谢你”和“谢谢你,小李”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在你们并不是太熟悉的时候。

8.表达要自然

表达感激之情的时候,你的话一定要清晰而自然,不要吞吞吐吐、含糊其词的,那样会给对方做作的感觉。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的时候,一定是别人做了对你有帮助的事,你是受益者,所以你的感情应当是充满快乐的。

总之,要养成感谢别人的习惯,一句真心的感谢,会让人满心欢喜。但要注意千万不要虚假客套,那样别人会觉得不舒服。

相信每个人在听到你真诚的“谢谢”时,心里一定是高兴的、喜悦的。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把你的感激表达出来吧,不要把它藏在心里,那样永远也不会被人知道。

沟通箴言

也许很多人不是不想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好选择了沉默。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尝试多说“谢谢”,将“谢谢”挂在嘴边,成为一个令人舒服的沟通者。

真诚致歉,融化沟通中的坚冰

敢于道歉是一种勇气,也是有教养的表现,道歉能使友人和好、仇人变友人;能使恋爱顺利、婚姻幸福;能使家庭和睦、邻里愉快;能使工作顺利、同事融洽相处……总之,它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还可以增进感情。当然,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也是表示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彼此都很重要,所以希望能重归于好。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对不起!”被踩的人虽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同类情况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时却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踩人者无动于衷,被踩者骂骂咧咧。于是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眼瞎啦?干什么踩人?”“你才眼瞎了呢,没看见车挤!怕人踩,坐出租车去!”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面对同一件事,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很简单,只因前者知礼,后者无礼。请不要小看这声“对不起”,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一场令人厌烦的无谓争吵,使一触即发的冲突烟消云散。有些人却对提倡讲礼貌不以为然。他们说:“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细枝末节,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传。”

不可否认,讲礼貌确实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表达一定的具体内容和感情的,这种内容和感情概括起来就是尊重和友爱。

据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双方为了表示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后来,就采用推开盔甲、面罩的动作以表示友好。这个动作沿用下来,成为今天举手礼,即敬礼。除敬礼外,为了表示友好,不再互相争斗,人们把手伸开,表示手中无武器,于是成了今天的握手礼节。

在生活中,无意间得罪了他人或他人对你不满意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得体地向对方道歉,以免彼此产生不必要的隔阂。下面介绍的经验值得借鉴:

1.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

有两位老同志,许多年前因工作产生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门化解多次,但对方态度强硬,拒不接受。这次这位老同志说了这样的话:“我今年60岁了,你比我大,该是62岁了吧?咱们都是过了大半辈子的人了,还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们到另一个世界还是对头。你难道就不能原谅我吗?”

这位老同志从人生无多这个易使老年人动情的话题入手,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最终消除了隔阂。

2.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

当对方正处在气头上,好话歹话都听不进去时,最好先通过第三者转达歉意,待对方火气平息之后,再当面道歉。如双方僵持不下,势必两败俱伤。如一方先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紧张为和谐,乃至化“敌”为友。

沟通箴言

善用“对不起”表示自己的歉意,以期获得他人的谅解,这是勇于承担的表现。当你说“对不起”时,会给人留下有担当、值得信任的印象。请你善用“对不起”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保持修养,沟通时别打断别人说话

一个精明而有教养的人与人交谈时,即使对方发表长篇大论,喋喋不休,也绝不会插嘴。因为随便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不礼貌,还有可能什么事也谈不成。

经典案例

冯袁在自己所在的镇上盖起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当房子刚封顶时,他叫几个朋友到他家吃饭。席间,来了一位专门安装铝合金门窗的人,与冯袁一见面就递了张名片。其实这个人的店铺门面也在镇上,冯袁虽然见过他,但是没有业务往来。

这个人与冯袁见面后,便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听完介绍,冯袁说:“虽然我们以前不认识,但通过我们刚才的一席话,我感觉你对铝合金门窗安装的经验很丰富,我也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不过在你来之前,我们厂里一名下岗钳工已经向我提起过这件事了,说他下岗了,门窗安装之事让他来做……”

冯袁的话还没说完,对方便插话道:“你是说那东跑西走的小张吧?他最近是给几家安装了门窗,但他那‘小米加步枪’式的做法怎么能与我们比呢?”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便马上让冯袁改变了主意,他接着说:“不错,他是手工作业,没有先进的设备。但他现在已下岗在家,资金又不够丰厚,只能这样慢慢完善。出于同事之间的交情,我也不能不给他做!”

最后,这个人只得怏怏地离开了。之后,冯袁对朋友们说:“这个人没听明白我的意思,把我的话给打断了。我是在暗示他,做铝合金门窗的人有很多,不光他一个上门来找业务。我已打听过了,他做门窗已多年,安装熟练,而且也很美观。但他的报价很高,我只是想杀杀他的价格,可他的一番言语攻击了我的同事,我宁愿找别人,也不要让他来安装。”

在与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尊重他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掌握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尊重他人,你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不打断他人的谈话,有礼貌地与人交谈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有教养的体现。

与人交谈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回应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及时做出反应,如附和一声“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很尊重他。

但是,万事都有所忌,都要把握分寸。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样不仅容易弄错对方说话的意图,还有失礼貌。

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你若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2.完整听完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这时,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使他忘了要讲些什么。

尤其对推销员来说,在与客户交谈时绝不能随意打断客户的话,而应让他心平气和地把话说完,就算他的意见与实际情况不符,也要听下去,除非情况非常特殊。

让顾客充分表达异议,即使你知道他要说什么,也不要试图打断他。对顾客要有礼貌,要认真地倾听,及时做出反应。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客户愿意与那些自作聪明的业务员打交道。如果你不能表现出对客户及其问题的兴趣,你永远都难以赢得客户的信任。

沟通箴言

当别人谈话时,你还应注意一点,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你要尽可能找个适当的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或者大方地、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绍一下,这样就能很自然地打破这个情况。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以免给人留下你很无礼的印象。

主动告辞,为沟通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商业谈判结束后,什么时候提出告辞才合适呢?这个时间非常不好掌握。也许有人觉得等对方说“那么,我们就……”时起身告辞比较合适,实际上在对方提出谈判结束之前,自己主动站起来表示告辞才是更为恰当的做法。

如果你主动说“非常感谢您今天抽出时间……”这会充分显示出你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如果被对方催促的话,对方会觉得你不懂得察言观色、很讨人厌,因而对你产生坏的印象。因此,请你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要主动说告辞”。

有礼貌地告辞是必不可少的,在告辞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提及对方的名字

告辞时还应再提一次对方的名字,如说“那么××先生,我就告辞了”,这会向对方十分明确地传达出“我已经记住了你的名字”“今天谈得非常愉快”等信息,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为能准确地记住对方的名字,表示你对对方非常尊敬,这在谈判中是一个很有效的战术。

2.果断告辞,切忌磨蹭

告辞最重要的是速度和流畅性,切忌磨磨蹭蹭。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法则,认为人的记忆具有“最初效果”和“亲近效果”两种功能。也就是说,最初见面的第一印象和告别时的印象,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换言之,哪怕你只是在临别时稍微磨蹭了一点,别人也会马上给你贴上一个糟糕的标签——这个人做事很磨蹭。

因此,告别时千万不要说:“不好意思,我可以用一下洗手间吗?”或者告辞后又忘记了某些物品,返回去拿。根据记忆的法则,不论谈判的过程有多么愉快,一旦你这样做了,你留给对方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3.主动告辞,主导谈话

主动告辞,可以掌握主导权,顺便讲一句:“张总,您看我什么时候再来拜访您?”主动告辞并预约下次拜访的时间,这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告辞方式。

如果别人一再看表,而我们仍然没有提出告别,那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在与对方谈话时,请你不要自说自话,要多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了解对方是否想把这个话题进行下去。如果谈话陷入了僵局、冷场,请你及时止损,主动告辞吧!

沟通箴言

如果谈话已经结束,而你还意犹未尽,也请你主动告辞,不要拖拖拉拉,以免影响自己建立起来的好形象。要知道凡事都过犹不及,及时止住谈话,主动告辞,既会让对方觉得你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又有利于开启下一次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