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时代:从启蒙运动到现代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美国新古典主义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4-1 托马斯·杰斐逊

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和政治家、第3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在任)。他同时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建筑家,以他突出的创作实践将新古典主义引入美国,使这个年轻的国家从此开始在建筑艺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杰斐逊签署《独立宣言》(J.Trumbull绘于1819年)

里士满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两翼建于20世纪初(摄影:J.Gripp)

1785—1789年,杰斐逊担任美国驻法国大使。在任期间,他参观了位于法国南部尼姆(Nîmes)的古罗马梅宋·卡瑞神庙(Maison Carrée)。回国以后,他以这座神庙为灵感,设计建造了位于里士满(Richmond)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Virginia State Capitol),首次将神庙形式用于象征民主的议会建筑之上。

杰斐逊毕业于威廉与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Mary)。这所大学创办于1693年,以在位英国君主命名,是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仅晚于1636年创办的哈佛大学。在当时,威廉与玛丽学院隶属于英国教会,学生必须是教会成员。杰斐逊对这种状况深感不满,立志要创办一所完全摆脱教会控制的大学。在卸任美国总统之后,他将这个理想化为实际行动。1819年,杰斐逊与时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1817—1825年在任)、第4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809—1817年在任)一起商定,在杰斐逊庄园所在的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创建公立的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杰斐逊担任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并亲自为学校设计校舍。他将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中心建筑,赋予它古罗马万神庙的庄重造型。在其前方大草坪的两侧,是十组教师和学生用房。这样一种校园规划设计后来被广为效法,其中就包括1911年创办的清华大学校园。

弗吉尼亚大学校园鸟瞰图。如今,能够在毕业前夕住进大草坪两侧的古老宿舍楼是弗吉尼亚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

1826年7月4日是《美国独立宣言》签署50周年纪念日,杰斐逊就在这一天走完了他的伟大一生。他的墓碑上刻写着他自己起草的墓志铭:“美国独立宣言以及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作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托马斯·杰斐逊长眠于此。”

4-2 华盛顿白宫和国会大厦

国独立后,《独立宣言》的签署地美国北方城市费城(Philadelphia)成为临时首都。由于南北各州都希望将首都设在靠近自己的区域,1790年,经杰斐逊、麦迪逊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1757—1804,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三人协商,最终决定将首都设在美国南方但距离北方不远的波托马克河(Potomac River)北岸,并将该地定为不属于任何州的特区(以拟人化的哥伦比亚女神命名为哥伦比亚特区),在此建立的城市则被以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89—1797年在任)的名字命名。

根据杰斐逊的提议,1792年举行了总统官邸和国会大厦的设计竞赛。在总统官邸的竞赛中,总统华盛顿要求决不能将它设计成豪华的宫殿。杰斐逊匿名提交了竞赛方案。最终获胜的是爱尔兰建筑师詹姆斯·霍本(James Hoban,1755—1831),他的方案以爱尔兰的一座帕拉第奥风格的公爵府(Leinster House,1922年起成为爱尔兰国会所在地)为样板,但表面被刷成白色。1800年,第2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97—1801年在任)入住新官邸。杰斐逊担任总统时,允许公民在不影响总统办公的前提下参观这座官邸。这项安排被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每年都有超过100万的游客来此参观。1812年,趁着英国主力被拿破仑吸引在欧洲的大好时机,美国向英国宣战,意欲“解放”加拿大。1814年8月,一支英军突袭美国首都,放火烧毁了包括总统官邸和国会大厦在内的许多重要建筑。英军撤退后,总统官邸得以重建。1901年,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1909年在任)将官邸正式命名为“白宫”(White House)。

霍本的美国总统官邸设计方案

美国国会大厦(Capitol Building,其名称由杰斐逊拟定,以古罗马的发源地卡庇托利欧山命名)的设计竞赛与总统官邸同期进行,但一开始并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方案。1793年,建筑爱好者威廉·桑顿(William Thornton,1759—1828)提出的设计方案被最终接受。1800年,参议院所在的北翼率先完工。1811年,众议院所在的南翼完工。在被英军烧毁重建后,国会大厦又经过几轮改扩建,最终形成今天的样貌。其中央穹顶由托马斯·乌斯蒂克·沃尔特(Thomas Ustick Walter,1804—1887)设计,建成于1866年,以多纳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1444—1514)设计的罗马坦比埃多(Tempietto)和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设计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为样板。

美国国会大厦外观(摄影:M.Falbisoner)

4-3 华盛顿城市规划

统官邸和国会大厦是由自愿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法裔军事工程师皮埃尔·查尔斯·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1754—1825)规划设计的华盛顿城的两个重要节点。朗方曾经在巴黎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接受过正统训练,对像凡尔赛大花园那样用宏大轴线来营造一座伟大城市的设想非常着迷。1791年,他接受华盛顿总统委托开始进行规划设计。他在城市中央设计了两条相交成直角的主轴线,国会大厦和总统官邸分别作为这两条轴线的控制节点。以此为基本架构,朗方设计了一系列斜向的林荫大道,与正交的街道网格相互交织,并计划在各个主要节点处建立公共广场。由于与政府的负责委员会产生冲突,朗方未能亲自实施他的规划。在随后的100多年间,虽经几次修改,但是朗方的继任者们还是大体上按照他的格局将整座城市逐步建成。

朗方的华盛顿城原始规划(1791年)

18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批准建设开国总统华盛顿的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所费资金由民众募捐获得。纪念碑原本计划建造在总统官邸和国会大厦分别所在的城市主轴线交点上,以此形成朗方设想的完整的纪念性构图。但在实际测量时,发现预定地点基础不稳定,不足以支撑高大的纪念碑,于是只好将纪念碑的建造位置向东南方向偏移了119米。这是文艺复兴以来建筑师们所热衷的几何中心式构图设计的一个重大挫败。

1867年,美国国会又决定为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1865年在任)建造纪念建筑。由于各种原因,该计划一直到1910年才付诸实行。还在1901年的时候,由参议员詹姆斯·麦克米兰(James McMillan,1838—1902)负责的一个国会委员会就提出一项对朗方规划的补充实施方案,建议将错就错,将已偏离原轴线的国会大厦与华盛顿纪念碑的连线作为新的城市主轴线,并在轴线的对应位置设立包括纪念碑在内的各种公共建筑,使之整体成为宏大的国家中心广场。1913年国会决定将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建造在这条新主轴线的西端,与国会大厦遥相对望。1934年,美国国会又决定建造杰斐逊纪念堂(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将其放置在白宫所在的原南北轴线的南端(华盛顿纪念碑已经偏离了这条轴线)。由此,一个以华盛顿纪念碑为中心,由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杰斐逊纪念堂分列四个轴线端点的、历史上最宏大的纪念性规划整体构想最终完成。

1901年的麦克米兰计划,图中可以看出东西轴线已经略为偏离城市原有网格

这样一个设计,从空中看去,除了华盛顿纪念碑未能处在白宫与杰斐逊纪念堂的连线之上这一点有所缺憾之外,几乎是完美的,至于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的轴线偏离,则几乎是察觉不出的。对于这个设计,奥地利建筑家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43—1903)在当时曾经提出一个不同的设想。根据他对意大利中世纪广场的研究,西特提议,不要改变原定的国会大厦东西主轴线,还是将林肯纪念堂建造于这条旧轴线上,而让华盛顿纪念碑自然偏离出轴线之外。西特的理由是,如果按照后来建成的新轴线布置林肯纪念堂,那么位于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华盛顿纪念碑势必会遮挡两端各自远眺的视线。而相反,如果按照西特的设计,当人们站在国会大厦前向西眺望时,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都能够被同时看到而互为映衬。[18]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设想。

由林肯纪念堂向东远眺,华盛顿纪念碑恰好挡住了国会大厦穹顶。右侧可见杰斐逊纪念堂(摄影:C.M.High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