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老区革命遗址保护
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经历了遗址普查、整理申报、规划保护和实施保护等过程。截至2018年,全县共有革命遗址(包括烈士陵园) 14处,这些革命遗址均被收录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陕西省革命遗址通览》第5册之中。
一、紫阳县革命遗址普查和申报
新中国成立后至2018年,我国共开展过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是1956年,由于普查规模小,不规范,没有留下统计数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是1981年秋至1985年,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仍然有漏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此次普查规模大、涵盖内容丰富,信息网络、数码相机、GPS卫星定位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其中。普查成果更加丰富、真实。革命遗址、遗迹普查是每一次文物普查的必有项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安排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于2007年开始试点,于2012年3月全面结束。此次革命遗址普查的目的:一是以省、市、县为基本单位,逐级摸清底子。二是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服务。
紫阳县档案史志局根据省、市部署制定了《紫阳县革命遗址普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老区申报资料涉及的区域范围和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纪念场所为普查重点。普查上报工作,从2010年3月起至10月底全面结束。
在本次普查工作中,负责普查的人员不忍心放弃老区多处革命遗址应如实普查申报的机会,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下,增报了11处革命遗址资料。这次普查历时5个多月,最终遴选出了14个上报遗址,共填写《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14份,形成《历史由来介绍》单行材料14篇约1.3万字,选用图片66幅(其中珍贵旧照片6幅),采集整理有价值的口述资料和调查材料40余篇约4万字,搜集相关文献、文件、图表、宣传册等互证资料原件复印件13份,撰写了《紫阳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紫阳县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一览表
二、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
紫阳县革命遗址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开始于2013年。此前,2000年,县民政局制定过烈士陵园迁址规划方案,1978年县文化文物局制定过东城门与中原军区布告修复方案,1989年芭蕉乡人民政府呈送过淹没区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迁址修建芭蕉纪念亭的报告。2013年,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在《紫阳县革命遗址普查成果报告》中,首次提出革命遗址整体保护规划的设想。2015年4月,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向县人民政府呈送《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建议方案》,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罗云忠批示:“此报告很有意义,转发相关部门制定详案实施。”2017年和2018年,鉴于省、市党史部门连续下发关于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现状调查的文件,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在原建议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整合保护,分步实施”的思路,制订了按片区实施保护的方案。(如下表)
紫阳县革命遗址片区实施保护方案一览表
续表
2018年10月,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将上述基本成熟的方案,分别向县委、县政府报送后,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紧接着分别向县委书记和县长写信,陈述其紧迫性和“集中4年老区专项资金总额用于革命遗址保护”的建议。县委组织部按照县委书记的批示,做了上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的材料准备;县长的批示是“待脱贫攻坚结束,再将资金集中用到遗址保护上来”。至此,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工作有了整体性规划方案。
三、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的实施
紫阳县的革命遗址保护经历了分散性向整体性转化的过程,也经历了遗址本体保护和遗址史料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一)从分散保护走向整体性保护
1950年9月,中共紫阳县工委和紫阳县人民政府,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1948年10月10日发布的布告全文书写在东城门楼两侧的墙壁上。同时,在城门上方书写了“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建设新紫阳”的横幅,中间画有五角星图案。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县文物管理部门为了防止破坏,组织人力用泥浆覆盖了布告全文。1978年,县委宣传部派人清除覆泥,但部分字迹已经残缺或模糊不清。1982年3月16日,紫阳县人民政府将此公布为紫阳县重点保护单位,并于5月派人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查到与此布告内容一致,但时间略迟的布告油印稿,进行了补缺书写。2008年9月1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省文物局相继两次拨款、县政府给予补助,对东城门进行了全面加固修复、拓宽保护范围,并增设了防护栏杆。2018年3月28日,被市政府公布为安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原位于安康水电站库区淹没区。1989年,处于淹没区的芭蕉九年制学校迁址到钟林沟蔡家河坝。1998年,经芭蕉乡政府申请,安康地委行署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亲临现场研究决定,由地区移民局出资5万元,在新建校园内建一座芭蕉亭,在竖立的石碑上刻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安康地委机关转移芭蕉口小学始末》的碑文。1999年9月1日,县委、县政府举行揭碑仪式,中共安康地委、地区人大、地区行署、地区政协主要领导陪同中共安康首任地委书记刘文彬及夫人参加了仪式,地区行署将这处纪念性遗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县委党校挂牌为“党性教育基地”、2018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党史教育基地”。这处遗址一直由学校负责管护,属于开放性教育基地。该遗址已被列入县委、县政府“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纪念馆”建设规划。
1950年农历三月七日,紫阳县南区瓦庙发生反革命暴动。贾国廉、朱德炽(朱尔昌)、温秀元、胡华兰、李文彩等区队干部在制止暴动中英勇牺牲。为此,中共紫阳县工委和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县城后面山上建了“神峰山革命烈士陵园”。1970至1973年,修建襄渝铁路紫阳段期间,在全县铁路沿线修建因公牺牲的烈士陵园12处。2002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县民政局选址在城关镇新田村(县城对岸)建“东山烈士陵园”,将神峰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清匪肃特烈士和三台山、新田、权河、大坝、龙凤池、营盘梁等处陵园的铁路建设烈士移入紫阳县东山革命烈士陵园。此后,又将老红军贺天星和抗洪抢险烈士罗春明、冉本义遗骨移入。该陵园总投资108万元,保护面积达5042平方米,是一座集纪念、观瞻、教育于一体的烈士陵园。2003年,陵园投入使用,县委、县政府授权民政局负责管护,并落实了管护编制人员和管护经费保障。
从2015年开始,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在县档案史志局的努力争取下,逐步走向政府行为的整体性保护之路。一是摸清了全县革命遗址的形成和现状,革命遗址保护已成为紫阳老区发展中的当务之急。二是制定的《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建议性规划方案》,紧密地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切合、成为紫阳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是“整合保护,形成规模,分步实施”的布局思路的实现,正是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情回报之举。四是红色文化已成为伟大新时代、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梦的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因此,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和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共同制定的《紫阳县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实施方案》能够得到县委、县政府原则性认同,并逐步纳入“文旅兴县”战略的项目实施中来。2018年7月,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纪念馆项目建设已成定局,县委落实组织部具体牵头实施,已进入选址设计和史料再挖掘阶段。
(二)革命遗址、史料步入深挖细查阶段
2008年以后,紫阳县档案史志局聘请专人在开展党史研究的同时,以多渠道多种方式对革命遗址史料展开抢救性的深挖细查。在县政府和县委组织部的经费支持下,围绕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需要,县档案史志局制定和实施史料挖掘方案,革命遗址史料的深挖细查工作得以有序展开,先后组织人力远赴四川省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纪念馆、万源保卫战陈列馆、内蒙古赤峰市、吉林省长春市,重走本省汉中市镇巴县和安康市区,再次踏遍本县25个乡镇近200个村。同时,还充分利用通信工具,在全国范围内联系档案、党史,以及相关部门和知情人查询等方式获取资料。至2018年,不仅使全县14处革命遗址的相关史料,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充实,而且县档案史志局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发展成果以及先进典型人物,拟定出史料目录330多个,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逐步征集。
2018年8月,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换届后,继续把老区史料挖掘作为开展革命遗址保护的重要抓手,并充分运用上述工作成果,主动担负起革命遗址保护的建议性规划设计,为政府提供参考意见。相继形成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任河流域遗址群大山门》《农安村红色文化广场》《芭蕉口地委机关遗址纪念馆》《城区城郊纪念场所》等主题保护规划和附属保护措施方案。其中,围绕《芭蕉口地委机关遗址纪念馆》建设,县老促会不仅联系设计公司,形成了3套不同规格的设计方案,还制定了详尽的《芭蕉口地委机关遗址纪念馆史料采集实施方案》,全力参与史料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