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图12 甲骨文[来]

图13 甲骨文[来]

图14 金文[来]

图15 小篆[来]

先说“来”。

“来”的繁体字是“來”,甲骨文字形之一(图12),很明显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图13),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来”的金文字形(图14),误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匀整化为一横,而且表示麦茎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来”的小篆字形(图15),跟金文字形和今天使用的繁体字形“來”几乎没有区别,麦子的形状还保留了一点遗意,但简化后的“来”字麦形尽失。

《说文解字》:“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认为“一来二缝”应为“一来二锋”,即一麦二穗,“乃麦之嘉种,故许云瑞麦也”。不过许慎所说的“象芒朿之形”则是错误的,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得非常清楚,上面不是麦子的芒刺,而是对生的两片麦叶。那么细微的芒刺怎么可能看得清楚呢!

现在明白了吧?“来”的本义竟然是麦子!

许慎所引的诗句出自《诗经·周颂·思文》,这是一首周人歌颂祖先的诗篇,只有短短八句:“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烝(zhēng)民,民众,百姓。台湾学者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有文德的后稷,可以与天相配。我们众民所以得能粒食,没有不是由于你的大恩大德而来。你既遗我们以小麦,又给我们以大麦。上帝命令你以此普遍地养育下民,不分什么疆界地区。又使你宣传农业之道于中国,以为社会民生之本。”

何谓“来牟”?三国时期的学者张揖在《广雅》中解释说:“大麦,麰也;小麦,麳也。”“麰”即“牟”,大麦;“麳”即“来”,小麦。《思文》一诗赞美先祖后稷为周人带来了小麦和大麦,命周人广泛种植,从而为周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周所受瑞麦来麰”,并神化为“天所来也”,上天所赐。

其实,麦子并非上天所赐。麦子原产于西亚,大约四五千年前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周人称“贻我来牟”,正是麦子乃外来物种的形象写照,引申之,则正如许慎所说“故为行来之来”,你来我往,来来去去,“来”字今天就只有这一个义项了。

不过,张舜徽先生则认为:“西土民食,以黍为主。而来与麦又屡见于殷墟卜辞,则中原之地,原自有麦。周之祖先,盖始得麦种于此,教民播殖。”此言仅指对周人而言麦种乃外来,并没有关联中原地区麦种的来源。因此,张舜徽先生得出结论:“来为小麦之名,而用为行来之来者,盖古人就周土而言,此麦种得自外来,与黍稷之为西土所固有者不同,而行来之义出焉。”

综上所述,“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行来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