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批评孩子要注意方法
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也是沟通的一种形式。可以说,批评是一面照耀孩子灵魂的镜子,能让孩子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
但批评不当,不仅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为此,注重批评孩子的方法十分重要。
批评孩子的三大原则
孩子犯错误了,父母有责任批评和管教。但怎样的批评才能既有作用,又不至于伤害孩子呢?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
(1)批评的态度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孩子尚且年幼的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教育专家说,父母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必不可少。可有时,有些父母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对孩子的管教这两件事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其实,如果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父母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并且,在孩子做错事时,父母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担心伤害,就不批评、不管教。
(2)批评的目的
父母如果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
比如对一个4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像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
比如说,孩子打了妈妈,父母可能一时气急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3)批评的方法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样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教育心理学认为,父母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他事情上。
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即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批评孩子的六个技巧
怎样批评孩子,里面有着不少学问。说深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说浅了,又怕孩子不把批评当回事。那么,怎样批评孩子,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至于伤到孩子呢?
(1)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2)先要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或者屡错屡犯时,做父母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有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3)要给孩子申诉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父母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批评。
(4)可先进行自我批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犯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
这样会让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我们做父母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5)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我国有句古话叫严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还沿袭着这一传统。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如果这样,当孩子犯错后,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积极去寻求一种庇护,寻求精神的“避难所”,他们甚至可能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一定要旗帜鲜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6)给孩子心理上安慰
孩子犯错误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往往也会受到影响,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可以从语言上来安慰孩子,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
也可以从行动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或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
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虽然他们犯了错误,但父母还是爱他们的,还是信任他们的,他们会对父母充满感激,也会对自己充满自信。
疏导为先平等沟通
疏导为先,是沟通的一种艺术。平等沟通,是一剂通心的良药。父母们采用疏导为先平等沟通的方法,能有效地改正孩子身上的缺点,打通孩子心理上的症结,使孩子恢复自信,培养孩子直率、快乐的性格。
在对待孩子的缺点与不足上,父母切莫一味地强制孩子去改变,这样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正如河流一样,疏则通,堵则溢。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孩子当做朋友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一些高高在上,不拿孩子当回事的父母是不明智的,他们在教育孩子上也往往会是失败者。
疏导远胜于强制
孩子是棵小树,父母应当精心扶植,疏导成长,而不应严加捆绑或随意修剪。否则,只能把孩子变成符合父母意愿的、仅供观赏用的“盆景”。
父母命令孩子做事情,或强迫他去做,是在显示父母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无非是身份、年龄或体力的差别,孩子当然无法在这些方面去与大人竞争,然而孩子的反抗心理却与日俱增。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只是意味着父母没有用心去寻找多样的、有效的方法。
命令孩子做事不是一个可取之法,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子方式更是严忌命令式的指示。
其实,对孩子的强制命令往往收效并不大。因为孩子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很多成功的家教验证了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疏导远胜于强制。当父母想命令孩子干什么时,一定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是自己的士兵。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了解错误的原因,合理地进行疏导,往往比直接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更有效。
父母要成为朋友
和孩子成为朋友,便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也会使孩子感到幸福快乐,有利其改正缺点,有助孩子健康成长。渴望家教成功的父母们,当从成为孩子的朋友开始。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基础。有缺点的孩子在成长进步中,更需要父母做自己最值得信赖和帮助的大朋友。现代家教中,父母们只有先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才能当好一个称职的父母。有一位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这样认为:
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分析事物,明辨是非,鼓励他对家庭的任何事情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将与他的谈话录下来。
我们把孩子的启蒙画保留下来,把他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为线图,从小就教他唱歌、游泳、吹口琴、钓鱼,带他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节目,有空还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在各种活动中,我们不以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他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经常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
孩子有事跟我们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也不当面顶嘴,过后再解释。
我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也应该得到你的帮助。你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这是正常的。因此,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家里,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父母们都要认真思量,有道理的就接受。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父母。
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与孩子交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对他有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不能用完美无缺的标准和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来要求孩子。
否则,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惧怕的心理,甚至是存有戒心。那么他就会敬而远之,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父母只有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做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喜乐忧愁。
由此,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朋友感觉,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父母给孩子的爱才能永不衰竭,从而成为孩子向上的精神支柱,成为孩子心灵的永久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