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环境与他人对“我”的影响
在因子上升和下降的案例中,环境和他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所谓人生,就是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
从学校到职场,从转岗到晋升,从老板到客户,周遭的人和事,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判断,于是“我变了”。
环境对我的影响: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离世,母亲成为单亲妈妈。
最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小孩一起玩耍,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甚至模拟丧事一条龙的游戏。孟母看到了,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
孟母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小孩一起玩耍,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追求上进。这时,孟母很满意,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孩子贪玩是天性,因为好奇而模仿,有样学样,孟子也一样。
想想如今的家长,为什么要选购学区房,为什么在意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对环境的选择。
没得选就算了,有得选,肯定选择更好的。
环境对“我”的影响:斯坦福监狱实验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环境真的会对“我”产生影响。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4]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组,12人充当警察,另外12人充当囚犯,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一切模拟真实的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所有人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充当警察的志愿者,没有进行过与狱警相关的培训,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的事情。
过程在此不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德国和美国,还分别在2001年和2015年拍摄了同名电影。到了第5天,实验被叫停,因为教授、志愿者、旁观者均发现,所有人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创造的监狱环境,以及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无法自拔,不管是警察还是囚犯,甚至主持实验的教授也化身维持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只影响着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种种,更多的是影响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
长期所处的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人当前所处的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前面说到,环境对“我”产生了影响,那么环境中的人呢?孟母、志愿者,也在传递着他们的个体影响力……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沉迷于学习不可自拔。询问了一下,他说,主要是身边的朋友们对他产生了刺激,一个个都在朋友圈晒训练营、晒学习打卡、晒个人成长与蜕变。
环境,离不开人,人创造了环境,也在环境中影响他人,或被他人影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我”遇见的人千千万,影响“我”的人也不在少数。
最初的影响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爷爷奶奶(家人)。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女主质问孩子:“谁教你这么说话的呀,你还这么小,怎么就学会说脏话了呢,哪里学的?”孩子很胆怯,他只是无意间听爷爷说了几次,慢慢就学会了。女主后来质问老爸,说他没做好一个爷爷应该做的事,还影响了孙子的语言习惯,爷爷连忙道歉,毕竟他自己也想不到,几句口头禅,怎么就从自己嘴里,跑到小孙子的嘴里呢。
在学校读书,老师、同学、书本开始对“我”产生影响;职场打拼,上司、同事、客户开始产生影响,结婚生子,配偶、子女开始对“我”产生影响,影响不是单线的,而是相互的。
这些影响包含了价值观,也包含了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性,后面我们会专门为大家讲解,如何读懂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