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绪活动规律——当情趣遭遇“盲点”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情绪化的时候,不同的是:一些人能够清晰地洞悉自己的情绪盲点,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而另一些人则被情绪牵制,沦为情绪的奴隶。
保罗在1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这种幼年失去母亲的痛苦一直伴随着保罗。29岁时,保罗结婚了,他有了一位漂亮贤惠的妻子,生活过得很幸福。但保罗与妻子之间也时常会有一些“不和谐”音符出现,而这些不和谐的产生大都是因为保罗认为妻子“不关心自己”而造成的。例如,一次妻子去外地出差,按照以往惯例,妻子会在晚上10点左右给保罗打电话。然而,妻子这次却一晚上都没有打来电话。保罗开始担心起来:她早该打电话来了,为什么还没有打电话来?难道她正在做什么难堪和难以启齿的事情吗?或者她生病了,抑或出车祸了?我是不是应该报警?或许她今天太累了,忘记了打电话的事情?当保罗想到也许妻子正在玩而自己却在这里担心时,愤怒的情绪又取代了先前恐惧的情绪。于是,在第二天上午妻子终于打来电话时,这种情绪如火山喷发般地爆发了出来。
保罗生活中的这些“不和谐”音符为何会屡次出现?其根源在于保罗对于自己的情绪盲点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如同眼睛一样也有“盲点”,即存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绪活动规律;二是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三是不善于体谅别人的情绪变化。在这三者中,不了解自己的情绪活动规律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了解自己的情绪盲点,把握自身情绪活动的规律是有效调控自身情绪的重要途径。如果保罗知道由于母亲的去世对他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可能引发被女人抛弃的担忧,即保罗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这一情绪盲点,就会事先有所准备,而不会在妻子没有打电话来时被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所俘虏。也许他还会因此而生气、愤怒,但他已经可以站在妻子的角度重新评估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他认为自己的感觉合情合理,也可以不让它影响他的心情与行为,并明智地决定,等妻子回家后再表露自己的不满,而不是通过长长的电话线路怒吼。
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盲点,把握自身情绪活动的规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弱点,培养敏锐预测情绪的能力
洞悉情绪盲点,需要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弱点、自己的情绪引爆点和容易引起情绪失控的事情是什么,并且事先想到你遇到此情况时应当选择怎样的情绪应对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引导你关注自己,知道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情绪化反应以致事后追悔莫及。例如,上述例子中保罗的情绪诱因,就是没有接到电话而引起了始终难以释怀的对母亲弃其而去的愤恨,这样的记忆被移植到了新的情景之中。了解了自身的弱点与情绪盲点,就可以事先做好准备,敏锐预测到情绪可能出现的变化,事先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
培养事后分析及理解每段情绪经历的来龙去脉的能力
“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情绪的失控与情绪的爆发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不能让这种现象成为常态。有着敏锐情绪感知力的高智商人士一定能够在一次情绪失控后及时总结,分析事情的起因,找到影响自己情绪失控的根源、诱因、动机,正确地评估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最终达到提升自身情绪调控力的目的。
了解自身情绪周期并坦然接受自身情绪状况的能力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塞伊说:“我们许多人都仅仅是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归之于外界发生的事,却忽视了它们很可能也与你身体内在的‘生物节奏’有关。我们吃的食物、所拥有的健康水平及精力状况,甚至一天中所处的不同时段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情绪周期的理论证明了这一点,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为期28天的情绪周期,这个周期是一条正弦曲线,也就是说在28天之内,人的情绪有一个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不间断。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活动规律呢?计算自己的情绪节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计算出你的出生日到计算日的总天数(闰年要多加1天)。
(2)计算出计算日的情绪节律值。(用你出生日到计算日的总天数除以情绪周期28,得出的余数就是你计算日的情绪值。)余数是0、14和28,说明情绪正处于高潮和低潮的临界期;余数在0~14之间,表明情绪是处于高潮期;余数是7时,说明情绪是最高点;余数在15~28之间,表明情绪是处于低潮期;余数是21时,说明情绪正处于最低点。
情绪周期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奢望自己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兴奋之中,对于偶尔出现的失落、烦闷、忧郁等现象不要带有排斥的态度,要尊重情绪变化的规律。当然,在我们提升了自身的情绪智力、修炼出高情商之后,我们便能有效地应对情绪周期带来的影响。
增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
“人们寻求他人的理解,就像花儿渴望阳光那样迫切。”这句古语道出了人际交往中理解人的重要性。对他人的需求、情绪、感受等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你通过对别人的情绪、心态、观念等的理解,反观自身,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