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手绘彩图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豚

河豚

河豚,又名气泡鱼、吹肚鱼等,古时又称“肺鱼”。它的身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它的体背为灰褐色,体侧稍带黄褐色,腹面为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因种类不同而各异。

【原文】 《本草》〔1〕:“河豚鱼江海并有〔2〕,海中尤毒,肝及子入口烂舌,入腹烂肠,炙之不可近铛〔3〕,以物悬之。”昔人云:“不食河豚,不知鱼味。”其味为鱼中绝品,然有大毒,能杀人。烹此者,不但去肝,目之精、脊之血〔4〕并宜去之。洗宜极洁,煮宜极熟,尤忌见尘。治不如法,人中其毒,以槐花末或龙脑水〔5〕、或橄榄汤,皆可解也,粪清〔6〕尤妙。张汉逸〔7〕曰:“与荆芥等风药〔8〕相反,服风药而食之不治。”按,食此者止知其毒害人而不知尤与风药相反,故并识〔9〕之。河豚,豚字《字汇》作“鲀”〔10〕字,言鱼之如豚也。

腾云子〔11〕曰:“河豚鱼色有数种,有灰色而斑者,有黄色而斑者,有绿色而斑者。独五色成章而圆晕者为最丽,其色内一块圆绿,外绕红边,红外则白,白外则一大晕蓝深翠可爱,蓝外则又绕以红,而后及本色焉。海人取其大者,剔肉取皮,用绷弦鼓,色甚华藻,而音亦清亮。不识者疑以为绘,而不知实出本色也。”予因考其色,亦载《本草》云,“河豚腹白,背有赤道如印”,疑即此也。而《字汇·鱼部》中亦有〔12〕,注云身上似印,予别有解,非河豚之晕纹也,其名与鯸鲐有别。

考《字汇》,“鮠鱼”“䲅鱼”,并河豚别名,大名“鯸鲐鱼”。河豚之背有纹,如老人肌肤,故老人曰“鲐背”〔13〕。《汇苑》云:“河豚无腮、无鳞,口与目能阖辟〔14〕作声。尝取小河豚,以口吹之,能令肚大,气不通之明验也。水中以物拨之即嗔,入网即怒而死,故亦名‘嗔鱼’。”闻医家云:“人之怒气多从肝起,而肝又与目通,故肝虚者流泪而怒状亦现于目。得此意而通之,可知此鱼之嗔似人,全起于肝而及于目。故食者必弃肝与目,而并去附肝之血,总从此怒根上打发得洁净,则毒自去矣。”或问:“河豚怒气何以成毒?”曰:“太和之气〔15〕,充塞两间〔16〕,故万物各遂其生〔17〕。河豚独负一种戾气,蕴结于中而不散,宁非毒乎?”

《河豚赞》:鱼以豚名,甘而且旨〔18〕。一脔可尝〔19〕,请君染指〔20〕

【注释】

〔1〕《本草》:此处应指《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所著,是针对《神农本草经》的补充材料。

〔2〕河豚鱼江海并有:河豚,据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广雅》中的“鲄”应为“诃”,后讹变为“河”字,本指河豚发怒会变圆,并不是说河豚在河中生存。下文中“鯸(hóu)鲐(tái)”为河豚别名。“缑”“鯸”“喉”为同源关系,“鲐”“台”“胎”为同源关系,皆有“圆滚滚”之义,形容河豚发怒膨胀的样子。作者后又提到“鮠(wéi)鱼”“䲅(guī)鱼”,而䲅实为河豚别称,鮠为其他鱼的名称。

〔3〕铛:烙烤用的平底锅。

〔4〕目之精、脊之血:眼珠和脊血。

〔5〕龙脑水:中药名,又叫冰片,有清凉气味,几乎不溶于水,此处是指龙脑油之类的药品。

〔6〕粪清:中药名,又叫黄龙汤,即粪汁。粪汁由粪便发酵而成,有催吐解毒的功效。

〔7〕张汉逸:福建人,作者姐夫,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他有丰富的海产知识,精通医术,且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8〕风药:中医语,具有辛散祛风作用的药物,由金代名医张元素最早提出。

〔9〕识(zhì):记录下来。

〔10〕鲀(tún):河豚。

〔11〕腾云子:作者好友,生平不详。

〔12〕䲟(yìn)鱼:俗名“印头鱼”“吸盘鱼”,头顶有吸盘像方印,常吸附于大鱼或船底,又见本册《顶甲鱼》。

〔13〕鲐背:泛指长寿老人,因为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鲐背之年为古人九十岁的别称。

〔14〕阖辟:一张一合的样子。

〔15〕太和之气:指天地间的冲和之气。出自《周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古人认为人也应该和天地万物一样,保持情绪中正平和。

〔16〕两间:天地之间。

〔17〕各遂其生:各自满足天性,出自春秋末《子夏易传》:“物得宜而遂生,方也。”遂,满足。生,生物自由自在的天性。遂生,满足天性,引申为休养生息,后被道教引申为延年长寿的方法。

〔18〕甘而且旨:味美,滋味美。

〔19〕一脔可尝: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liè)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指品尝一块肉,就能知道一锅肉的味道。

〔20〕染指:此处指经不住诱惑而品尝美食。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来人们用这个词比喻插手某件事以获取不当利益。

【译文】《本草拾遗》中说:“江河和海洋中都有河豚,海河豚毒性最为猛烈。将河豚的鱼肝和鱼子吃到嘴里,舌头就会烂掉;进到肚子里,肠子就会烂掉。”烤河豚时不能直接将它放入煎锅,而要用东西将它悬挂起来。前人说:“不吃河豚,就不知道鱼类是怎样的美味。”虽然河豚美味绝伦,但它毒性猛烈,会毒死人。烹饪河豚时,不但要去除它的肝,还要把它的眼珠和脊柱的血也一并除去。清洗时应尽可能地洗干净,烹煮时也应尽可能地煮熟,还要切忌接触尘土。如果处理河豚不得当而导致中毒,可以服用槐花末、龙脑水或橄榄汤来解毒,尤其是粪汁的解毒效果最好。张汉逸说:“河豚与荆芥类风药的药性相反,如果服用风药期间吃了河豚,会致人死亡。”想必,吃河豚的人都知道它有毒,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与风药的药性相反,因此我特地一并记录下来。河豚的“豚”字,在《字汇》里写作“鲀”,是说河豚长得像猪一样。

腾云子介绍说:“河豚的颜色有许多种,一种是灰色夹杂斑点,一种是黄色夹杂斑点,一种是绿色夹杂斑点。此外,还有一种最靓丽的河豚,身体上分布着由五种颜色组成的圆晕,圆晕的中心是一块圆形绿斑,绕以一圈红色,红色外绕以一圈白色,白色外面是一大块青蓝色晕,深翠欲滴,十分可爱。青蓝色晕外又绕了一圈红色,再外面才是鱼皮本身的颜色。渔民选取大河豚,剔除鱼肉,留下鱼皮,绷紧后加工成丝弦或鼓皮,色彩华丽,清脆响亮。不知情的人见了,猜想那是画上去的,却不知道这就是它本来的颜色。”于是我考察它的颜色,发现《本草纲目》中有所记载:“河豚的鱼腹呈白色,脊背上有红色条纹,就像盖的印章。”我怀疑书中描写的就是这种河豚。另外,《字汇·鱼部》里面有一种䲟鱼,注释中说它身上的纹理像印章,但我认为应该不是河豚那样的色晕和花纹,所以它和“鯸鲐”是有区别的。

我查阅《字汇》,发现“鮠鱼”和“䲅鱼”都是河豚的别称,学名为“鯸鲐鱼”。河豚背部有粗糙的纹理,宛如老人的肌肤,所以老人又称“鲐背”。《异物汇苑》记载:“河豚没有鱼鳃和鳞片,嘴巴和眼睛能一张一合地发出声响。曾有人捉取一只小河豚,对着它的嘴巴吹气,它的肚子便胀大了,这是它内部不通气的明证。在水中撩拨它,就会使它发怒,而它落入渔网更会盛怒而死,因此又称它作‘嗔鱼’。”我听医生说:“人的怒气大多产生于肝部,而肝与眼睛相通,所以肝虚的人易流泪。生气时,病征也会表现在眼睛上。河豚发怒的原理和人类相同,怒气同样产生于肝部,进而影响到眼睛。所以吃河豚的人一定要去除鱼肝和鱼眼,同时还要把附着在鱼肝处的血也清理干净。总之,把怒气的根源除掉,毒素自然就没有了。”有人会问:“为什么河豚的怒气会变成毒素呢?”答案是:“平淡中和之气充斥于天地之间,所以万物众生得以顺生。而河豚体内却唯独充斥着一种暴戾之气,郁结其中挥之不去,怎么能不变成毒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