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转变的关键——承担责任
为实现自我完善而担起相应的责任,是实现转变和疗愈的关键。被动等待他人的拯救,或是偏执于抱怨与逃避,都无法真正地达成疗愈。人们之所以拒绝面对自己的责任,除了抵触心理,还有一个原因是认为自己不该遭受这些痛苦,认为如果能够改变外部因素,就不必困囿于内在的焦虑。如前所述,大众文化中有一种牢固的观念,即内在自我状态取决于外部环境,这要求我们逆流而上顺应主流观念,并在此过程中为自己的痛苦承担全部的责任。这种观念常使人颓废丧气、半途而废,因而无法完成本应做完的工作。事实上,承担责任意味着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焦虑已经发生,每次找借口逃避只会使我们错失疗愈和成长的良机。
培养慈爱的内在父母
学会承担责任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是寻求慈爱的内在父母。但问题是,要如何培养这样的内在父母呢?如果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没有这个部分怎么办?事实上我们发现,“我没有慈爱的内在父母”是一种错误认知,是内在抵触心理消极作用的结果,它常常使人们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慈爱的内在父母。比如,每当帮助遇到困难的朋友时,我们会充满同理心;每当关心孩子并对他们感同身受时,我们会成为慈爱的父母;每当透过思维和情绪的表象进行自我意识提升时,我们会调动自我的智慧;每当关爱健康、内心、思维和心灵时,我们是付出精心呵护的成年人;每当照料家里的宠物时,我们又会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大家长。
因此,智慧自我/内在父母是:
自我意识中坚定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它精心呵护着我们的身体、情绪、思维和精神。正是它使我们能够通过内在智慧改变错误观念,感受情感痛苦而不会被其吞噬,有效突破内在抵触心理,从而最终做到每日练习和内在提升。
最初尝试改变消极意识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似乎无法将内心的话告诉别人。不过这会是个很好的开始。我们可以尝试在伤心或焦虑时,把自己想象成你的朋友或孩子。如果他们处于类似的境地,我们会做何反应呢?我们可以这样对话(引导式日志,详见附录2)。
恐惧:我感觉很害怕。我担心自己得了绝症。
朋友:啊,这听上去太可怕了。你怎么会这样想呢?
恐惧: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最近感觉不好,然后脑子里便一直感觉哪里出了问题。可能是直觉吧,就是感觉哪里不对。
朋友:我明白你的感受。我有时候也会这么想。不过我会仔细想一想,最近是否有什么事情让我不愿面对或是不愿多想。比如有没有什么事情让我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呢?或者最近有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恐惧或伤心呢?
恐惧:是的。我儿时的好朋友最近刚被诊断出得了脑瘤。我感觉她可能很难熬过去。
朋友:天哪!这太遗憾了。这个消息确实让人难过和害怕。
恐惧(有点难过):是的,我很难过,她还有孩子和丈夫。我无法想象她得多害怕呀。
沉默:真正的朋友这种时刻会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恐惧/伤心:老天哪,我真的为她感到难过。我也有点担心我自己。如果这事儿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这个角色想要逃避内心的脆弱)
朋友:听到你说“如果”,我就知道你现在肯定有点焦虑。我知道一想到那种可能就会感到害怕,但现在我们还是来疏导一下情绪吧。把手放在胸口问问自己,你要一直沉浸在悲伤和害怕之中吗?(把手放在胸口)
伤心/不确定(开始大哭起来):我只是太难过了。生命无常,还有什么是我们能把握的呢?她年纪轻轻,怎么就遇上这种事情了呢?我该怎么办啊?
朋友:别想太多。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悲伤是药,想哭就哭吧。
大家可能会想:“我不知道该怎么对朋友开口说这些事情。我脑子有点笨,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用担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好了。调动内心的同情心和好奇心来挖掘内在自我吧。要记住:只要能摒弃羞耻和偏见,并开始怀着同情心和好奇心来看待这些事情,那就对了。所以即便不知道具体该说些什么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感到自责或是羞耻时,学着关注内心和转变心态,并以同情心和好奇心来看待自我的真实感受。
提示:我喜欢用智慧自我、内在父母和共情良友来进行角色互换,所以我也建议和鼓励大家使用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那些角色。
练习
找寻内在父母/智慧自我/共情良友
现在,让我们来沉下心来反思和写下人生中任何能够以专注和清晰的形式来展现自我的时刻。如果能很容易地回想起自己曾做过别人的共情良友,那非常好。因为如果能够帮助别人,说明我们本身具备共情能力,只是还需要正确引导,才能进一步提升。让我们来回想一下倾听朋友诉说时我们的感受、我们说过的话,以及朋友的反应等。如果实在想不起这样的场景,那就想想自己是如何对待宠物的,比如怎样照顾它、如何做出牺牲,以及它疼痛或伤心时我们的反应如何等。每当我们同情他人时,便是在接近我所说的智慧自我或是共情良友。找寻并挖掘这部分自我是摆脱焦虑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