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学习法:用世界标准学习法培养真正聪明的中小学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美国既没有入学考试,也没有偏差值

事实上,在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实行课题式学习(计划·策划),即日本所说的探究式学习。课题导入了跨越语文、数学、理科、社会、图画手工等学科的要素,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孩子们要花费几周的时间完成某个课题。

在日本,有些高中实行的探究式学习会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但小学生的课题依然是由老师分配。举一个实际有过的课题为例,该课题是关于发现了美洲大陆的15~16世纪的探险家,每个学生各自选择一位探险家写研究报告。

报告里包括这些内容:探险家的成长经历、探险目的、探险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险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自己觉得有趣的史实、参考文献一览等。而且还要制作年表和探险家棋盘游戏。在提交报告的当天,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和大家一起玩自己制作的棋盘游戏。像这样,通过完成课题,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各位探险家。

1951年,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在日本也有广泛的读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我思考探究式学习时,想起了小说里的某个情节。

故事的主人公是16岁高中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圣诞假期前,名校潘西预科学校对他宣布了退学处分。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回到自己宿舍时,刚好室友请他代写作文——这是学校布置的课题。

霍尔顿的其他各科目都不行,唯独作文写得好。学校布置的课题是这样的:把身边的事物尽可能具体地写成作文,写什么都可以。霍尔顿详细地描写了死于白血病的弟弟戴过的一个棒球手套。弟弟用绿色墨水在那手套上写满了诗句,以便在外场守卫时可以作为消遣而随时诵读。

后来,这个写作文的课题被直接当作英语课的成绩。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这个情节可知,美国很早就开始实行课题式学习了。

教育方式既然不一样,入学考试的方法当然也不同。

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像日本高考这样的全国统考,也没有所谓的偏差值。而且,各所大学和院系也不举行入学考试。他们不像日本这样仅凭一次考试决定是否录取,而是通过材料审查和面试,从各个方面对每一位申请人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再决定是否录取。

材料审查均衡地考虑在校成绩、作文、推荐信、课外活动、测验这五个要素。有的科目会把课题完成情况作为成绩,也就是说会考虑学生自己做过哪些探究。至于作文、推荐信、课外活动这几项,则可以让学校了解到申请人的经验、价值观、积极性等个性,而这些仅凭成绩和测验分数是看不出来的。

另外,美国虽然没有像日本高考这样的统一入学考试,但有由民间企业或团体举办的全国统一测试,例如最有代表性的是SAT和ACT。

不过,这些测试的分数并不是特别重要,而只是和在校成绩、作文、推荐信、课外活动、面试等并列的综合评价要素之一。总之,并不是说测试分数高就一定能录取、分数低就不能录取。

至于最后的面试,在美国,特立独行的人才容易得到认可,因此面试官会关注申请人的个性,重视对方的特长。

怎么样,这和日本的入学考试大不相同吧?